《404档案馆》讲述中国审查与反审查的故事,同时以文字、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发布。播客节目可在 Apple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Spotify 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404档案馆”进行收听,视频节目可在Youtube“中国数字时代· 404档案馆”频道收看。
欢迎来到404档案馆,在这里,我们一起穿越中国数字高墙。
尽管中国的言论审查和舆论管控日趋严峻,国家对公民的监控也无处不在,但我们依然可以看那些不服从的个体,顶着被删号、被约谈、甚至被监禁的风险,对不公义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数字时代在“404文库”栏目中长期收录这些被当局审查机制删除的声音。
本期节目,我们选读过去一周中引起舆论关注的三篇404文章。
一、旧闻评论|上观献血疑云,追问依旧澎湃
近日,在“血槽姐”事件持续引发关注后,“血槽姐”的先生陶先生否认了小姑姑有何特殊背景,解释说,那只是因为当时妻子身受重伤,为鼓励她求生,才有意夸大其词,并不属实,“希望大家能够理性看待”。
“血槽姐”的父亲余先生也不肯澄清那个神秘的“小姑姑”的身份,只支支吾吾说她“快退休了”。至于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在单位开车的司机而已,没多少收入,为救治女儿包机那120万都是借来的。”
除此之外,上观新闻、澎湃新闻等官媒也针对此事件发布报道文章。
然而,无论是官方的报道,还是“血槽姐”家属的澄清,都未能打消网民们的质疑。
微信公众号“旧闻评论”发布文章对此事件中媒体的失职进行批评,但原文很快就遭到微信平台删除。
在文章中作者这样写道:
12月6日,上观新闻和澎湃新闻发表了一篇联合采访报道,6名记者署名,打破了此事上暂时收敛的平静,重新激发了网民情绪的爆发。这篇报道不掩饰其“以正视听”的迫切目的,通过五个方面的自问自答,试图发挥定风波的压舱石作用。
献血风波的舆论重点,或者说这一舆情的核心是什么?是一种特权想象,以及建立其基础上的质疑与不安。在考察此一舆论时,要注意公众即使批评可能存在的特权,可在情绪上仍旧是克制的,它不是排山倒海的声讨,不过是戏谑式自嘲和讽刺。
联系上海媒体的联合采访报道,值得一问的是:到底是谁害怕本次事件中关于特权想象的舆论?以致于,上观澎湃的稿子不是在诚恳地核实报道,不是靠可靠信源交叉验证,而是在说:一锤定音了,我们给你的就是真相,此外再无他选。
从体例来说,上观澎湃的稿子不合调查报道的规范。说它“不诚恳”,是因为它拒绝引用其他媒体的已有采访信息(这些信息点构成特权想象的基石),然后针对性地核实——这种有意为之的操作手法,抹去了争议性信息点,净化文本,有利于塑造它的故事版本。
上观澎湃的稿件成品,紧扣“读者总是遗忘的”这一传播要点,在伪装的核实手法下、在看似澄清的行文中,从头建构整个献血事件的新叙事。如果对事件真相有正当且正派的期待,那它令人失望,因为它既不是标准的调查报道,也非诚实的核查报道。
特权想象的两个基石就是上海市卫健委调动驻藏医生,以及阿里地区动员全体公务员献血。要想扎实地改写事件的经过,重新确立一个故事,对上述两个基石的否定都需要充实的证明。函件照片、阿里献血者当事人本是最直接的证据证言,但上观澎湃没做到。
总体来说,阿里献血风波及其引发的舆论,不能用“辟谣”的思路来应对。初步评估联合报道的效果,在核心信息及权威信源面前,它是传声筒,而非有力的核查者。这也导致它的制成品明显软弱,很难完成任务。肉眼可见的麻烦是,使用一种不规范的媒体手段来包装无力的澄清,这种思路和做法反而阻止了澄清。
二、冷箫推荐|吴敬琏:中国经济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
近日,微信公众号“冷箫推荐”发布了一篇中国经济学家吴敬琏于2012年9月接受《财经》专访的文章:《中国经济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
吴敬琏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在微信公众号“冷箫推荐”转发的文章中,吴敬琏深入探讨了中国社会各方面问题,但最终,原文遭到微信平台删除。
文中写道:
一个好的政府,就是一个既能谨守自己的职责,又能为民众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政府。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显然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从当前看,政府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政府签署的《世界人权公约》对人的基本权利有明确的规定。人民群众的这些基本权利,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等自由,人身权利以及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必须得到切实的保障,不受任何侵犯。
公民对政府公务活动的知情权,也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只有建立起信息透明的制度,公民才能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政府和政府官员才能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第二,政府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实现依法行政。在目前的中国,各级政府在配置土地、资金等资源方面拥有过大的权力,对政府活动边界又往往不够明确,这样就使官员掌握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和寻租机会。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在削减各级政府支配经济资源权力的同时,切实保证所有政府官员在执行自己的职能时严格遵纪守法,防止他们以国家的名义侵犯公民的基本权益。
第三,完善基层选举制度,逐步扩展民主。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从基层选举做起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明确提出了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但是,目前基层选举的选举文化还有待培育,选举被操纵乃至贿选舞弊也时有发生。
第四,培育公民社会,提升社会的自组织能力。现代社会利益多元,社会活动五彩缤纷,公共事务不能仅仅靠党政机关和行政官员来处理,还要发展民间社会,广泛实行各种社群的自治。
然而,传统的“大政府、小社会”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家权力的充分扩张和民间社会活动空间的尽量压缩。在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必须提高民间社会的自组织能力,放手让社群组织自行处理各种各样的公共事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出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繁荣。
三、风声|虚惊一场的健康码“复活”,为何仍需呼吁彻底下线?
近日,中国多地出现支原体肺炎流行病,有网友发现广东、四川等地的健康码再次“复活”上线。一时间,中文互联网上充斥着对“健康码”的讨论。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宏在凤凰网原创栏目“风声”发布文章进行评论。但原文很快遭删除。
文中写道:
为何对健康码“死灰复燃”有必要担忧?
网友忧心健康码“死灰复燃”,的确是太长时间为码化管理所累。
就在并不久远的过去三年,因为使用频次过高,健康码几乎成为人们每天都会使用的新型身份标识。它发挥着风险防控的重要功能,却也在很多时候成为束缚个人自由的工具,又由于是在应急状态下诞生,其在个人信息方面表现出的无差别全员收集、实时收集和事无巨细等特征,都隐藏着个人隐私被泄露和被滥用的巨大风险。
而在疫情防控中爆出的,诸如河南郑州为阻止储户维权而对其强行赋红码,丹东市发生的因为健康码黄码就被阻止市民外出看病,甚至在某地仅出现零星病例后,就对全域居民赋红码黄码等案件,都以极端的方式呈现出健康码所存在的法治问题。
换句话说,健康码使个人很容易就沦为数据监控和数据操纵的对象。也正因如此,当国家防疫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健康码已不复存在必要时,公众普遍呼吁应彻底下线健康码,并将附着其上的个人数据进行永久性删除。
但在其存废去留问题上,一直都有另一种声音存在。认为健康码尚有存在必要的一种典型理由是,里面存储的疫苗接种信息,或许会在危重病人诊疗过程中为医生提供诊疗依据。但伴随数轮感染风波过去,此类信息的有效性早已彻底减退。
而彼时很多地方政府希望保留健康码的理由还有,万一疫情再来还能够重新启动以进行有效防控。但是,这个理由同样无法证立。
在经过过去三年的历练后,未来如果再出现疫情反复或爆发其他大规模传染病的情况,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更精细和更合规合法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而无需再像健康码一样,通过无差别全员收集、实时收集和事无巨细的方式进行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
以上是本期选读的三篇404文章。文章全文见中国数字时代网站。这些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