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个“热搜第一名”很快就消失了,说中国有多少亿人月收入低于2000元。
我理解它消失的原因,这个数据不好看。它成为热搜,其实也很意外。因为这个数据不是新闻,而是2021年的一个老数据,被人重新引用一下而已。
它来自北师大一个团队的研究,领导人在两会发布会上也使用过,上一次的新闻点是“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其实就是同一个研究,那是一组系列数据,包括了各个收入段的人数分布情况。
这说明官方是认可这个基于统计的研究成功的——希望我的母校北师大不要害怕。
可以预计,明年有人再次引用,还是会成为热搜。真正值得深思的是,这样的“老数据”,为何总是引发广泛的讨论?
我的理解是,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中国的“另一面”。前段时间甘肃地震,6级地震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伤亡,尽管对大都市的人来说临夏很遥远,但是人们仍然从图片中看到了某种真实:那些房子质量很差,很多还是土房子,谈不上抗震性。
财新的一篇报道说“悲剧的底色是贫穷”,注意到了这个关键问题。过去十年,媒体报道的主要方向都是展示成就,而忽视了这个“底色”。
大都市生活的人们,忘记了“6亿人”“9亿人”,也忘记了真正让人触目惊心的现实。
不想谈论经济政策,而是强调文化和观念:过去相当长时间,很多人是把泡沫当成了现实。我们发明了很多话术和概念,典型的一个段子是人们揶揄阿里市值被拼多多超越,模拟了阿里开会使用大量“高级词汇”和“互联网黑话”——实际上这又何尝不是整个社会的写照呢。
要看到6亿人或者9亿人,并不是“注视过去”,因为这就是现实的一部分,也是最沉重的部分。它一次次成为热搜,说明“真实”仍然是有力量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生活在滤镜中。
前几天看到朱学东老师说,太太正在帮他办一件事,申请一个“40、50、60”社保。他从媒体辞职后,一直自己交社保。现在,根据这个新政策,可以少交一点,当然将来也只能拿最少的保障。
我想起自己在辞职后就没交社保了。其实这两年,很多人放弃社保,倒不是经过精心计算,认为这样更划算,而是经过思考,愿意把自己的未来置于一种危险中,愿意承担这种风险。这就是“真实生活”,而不是活在幻觉中。
这其实反映出一种新观念:朴素的,真实的,接受越来越差,而不是过去“增长主义”的美好叙事。
最能代表“增长主义”叙事的当然就是房地产,再没有比贷款买房更能传递信心的了,但是在2023年,这种叙事真正到了十字路口。郑州的“亮亮君君”,或许是这种叙事的最后书写者。
我觉得这不是“丧”,而是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