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建甫  来源:思想坦克  2024 年 1 月 3 日

图片来源:达志影像/路透社

回顾过去中国社会政策都有一定的脉络可循,但自从习近平上任之后,许多社会政策有重大的改变,包括「二孩政策」、「新型城镇化计画」、「污染防治攻坚战」、「贫困攻坚战」、「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退休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教育改革与双减政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房地产市场调控与三条红线」、「共同富裕政策」等社会政策对中国社会与民众产生极大的冲击与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中国社会政策去探讨与剖析习近平的社会统治策略与思维。

中共近十年发布的重要社会政策评析

一、二孩政策与医疗保险制度

近十年中国人口成长率一直不断降低,甚至在去年出现第一次人口负成长,因此中共在2016年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尝试提高中国的总生育率。事实上,「二孩政策」的施行让中国生育率确实是有所提升,同时有助于调整社会人口结构;然而,由于生育率的提升并未到达预期的效果,中国在2021年又进一步放宽了生育政策,允许夫妇生育三个孩子,许多观察家认为放宽生育的成效恐怕有限,主要原因在于目前中国经济下行的态势之下,生育问题的本质在于「父母养不养得起」的生活压力, 「二孩政策」的实施虽然一部分刺激了婴幼儿相关产业,但在生育所衍生的医疗与教育面向,反而是家庭经济压力增加的来源。

中共医疗保险制度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拨款、个人和企业的保险费、社会捐赠等,政府通常会承担大部分的费用,个人和企业的负担则相对较小。然而,COVID-19疫情爆发,中共采取「动态清零」政策,在封控防疫措施结束之后,中共开始加强对地方医院的管控,因为给地方医疗的经费被地方的连锁医疗所掌控,地方医院掌握了医疗财力及资源,未来这也会是习近平会强加打压的对象。

二、新型城镇化计画与房市调控

「城镇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区域政策推动的重点之一,目标是要推动人口城镇化,以及土地、户籍、公共服务等制度性的城镇化发展,这项政策的实施,带来中国城镇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中共推动城镇化一直深受户籍制度的影响,在这项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户籍制度虽然有所松动,许多城市放宽了对农村人口的户籍限制,允许他们在城市落户,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不过,这些变化主要是发生在中小城市地区,一些大城市仍然对农村人口的城市落户设有相当高的门槛。此外,最近中国房地产的问题日益严重,为了促进房地产,中国政府开始允许无当地户籍的人口购买房地产,这是否会加速户籍制度的松动,是未来可以加以观察的地方。中共推动城镇化、松动户籍制度和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确实有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但也同时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城市的资源压力、环境问题、社会保障体系乏善等,都是中国城镇化必须克服的问题。

中国房地产也影响区域发展,中国央行在2020年8月根据负债率为房地产企业划定「三道红线」,内容系指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及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主要目标是防止房地产市场过热,并限制房地产企业的过度杠杆、然而,这项政策的实施也导致了一些问题,包括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失调和烂尾工程的出现。首先,从供给失调的角度来看,这主要是由于房地产企业的过度杠杆和政策的严格限制导致的,当房地产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来开发新的项目时,市场的供应就会出现短缺,进而导致房价的上涨;其次,由于政策的严格限制,一些房地产企业可能会选择减少开发新的项目,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应短缺。

三、脱贫攻坚战与共同富裕

「脱贫攻坚战」是习近平于2015年启动的一项重要政策,目标是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这项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效,但也面临了一些困难,首先,推动「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包括提供教育、医疗和住房援助,以及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已经成功实现了「全面脱贫」的目标。

其次,中共的「贫困攻坚战」也面临了困境,例如:如何确保援助资源的有效使用,防止贪污和浪费;如何解决结构性贫困问题,如教育和医疗资源的不均等;以及如何防止贫困地区的人口流失等。此外,重要的是,脱贫是习近平在加强地方控制很重要的一环,因为当地的书记、领导必须要跟者政策走,不然就有可能惨遭调换,因此脱贫政策可以说是「资源的重新分配」 ,在中共十九大时习近平强调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更引发了社会分配的矛盾与压力。

「共同富裕」是2021年习近平所提出的新概念,主要目标是推动收入分配的公平,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这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政策,也涉及到金融监管政策,因为必须面对调整过度收入、引导调节高收入等问题。

首先,从影响层面来看,「共同富裕」的实现,将对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产生深远影响。通过调整过度收入和引导调节高收入,这项政策将有助于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其次,通过保护合法收入、禁止非法收入,也将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然而,「共同富裕」的实施也可能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确保政策的公平性,避免对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和创业精神产生打击;如何确保政策的有效性,避免出现收入分配的「平均主义」,以及如何确保政策的可持续性,避免对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经济政策有偏向集权的迹象,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意愿,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不确定性的影响。

四、污染防治攻坚战、双减政策与其他政策

习近平刚上台之际,中国官媒刻意发布《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当时中共官方有意展现对环境污染改革的决心。自此在2014年展开污染防治攻坚战,分别针对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并在此过程中修订相关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中共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动作,对中国的环保政策和产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使环保法律制度得以完善,并提高了对违法排污的惩罚力度;其次,习近平更加重视绿色产业的发展,并促使许多企业改变了对环保的态度,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遵守相关规范。此外,中共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也引发了中国社会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度,以及加快环保教育普及的速度,这对当时台商投资,尤其是石化业带来重大的冲击与影响。

近期,中共推动教育改革政策,在2021年提出「双减政策」,主要目标是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家庭的教育负担,并推动素质教育,这对整体教育体系和相关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从影响产业来看,双减政策对教育培训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政策规定,学校不得组织或者推荐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并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营业时间和收费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这使得许多教育培训机构的营业模式受到挑战,部分甚至面临关闭的危机。其次,由于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规模缩小,可能会导致大量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失业,进而提高青年失业率。

从社会政策看习近平的统治思维

中国的社会政策背后都有中共意识形态的主导,因此可以借此来思考习近平的社会统治策略与思维。首先是人口问题,在2022年中国首次出现人口负成长,所以2023年11月习近平在全国妇女大会叫妇女生育,直接要求官员干部去引导年轻人的生育观、恋爱观或家庭观,因此中国一定会有政策出台,我觉得习近平的思维,不是去刺激需求,他的思维是去解决生产力的问题,所以有可能政策发展,是另外一个方式,例如不卖避孕用品,或是禁止堕胎等方式。

第二个是劳动力的部分,包括城镇化政策、乡村振兴还有针对农民工的问题,最近有一个新的发展,就是「新生代农民工」,跟过去最大的差异就是收入和教育水准更高,所以现在不能说农民工从事低薪产业。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民工的生活,因为疫情期间没办法流动,这就是户籍制度的问题,农民工无法在城市落户,户籍制度虽然有所放宽,但户籍制仍是中共控制手段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还是不会这么容易改变。

最后是社会保险问题,因为中国经济问题加剧,因此社会保险制度势必要有所调整,就是调整买药的补助,但中国社保的一直都只有占GDP 3%左右,中国在经费用在社保上面的其实都不多。这主要是习近平的意识形态,习近平坚决不向西方福利国家学习,认为社福制度会使人民变懒惰。从中就可以看出习近平的政策都是解决生产端,而不是解决需求端问题。中国的房地产政策和禁止「地摊经济」都是最好的例子。如果要提高社保经费,最好的方法就是从有钱人中拿取,开展所谓的「共同富裕」,将资源重新分配。

从上述可以了解习近平社会政策思维的意识形态,最终会回到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诱因与公平的问题。 ,如果要有公平、要有共同富裕的诱因相对会减少许多,这其实是中共建国以来一直遇到的问题。当社会资源在共同富裕政策下,就失去了许多竞争、生产的诱因,失去了竞争机制,人民可能会「躺平」,而造成一连串经济、失业率、房地产和少子化等问题。如果习近平不遵循过去改革开放路线,采取「政左经右」的方式,中国的社会与经济问题在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挑战。

 

作者为淡江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