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明祺 2024 年 1 月 19 日 来源:思想坦克
前言
2022年底,中共二十大正式启动,习近平也迈入了第三任期,外界有许多看法,认为习近平改变了许多过去的政策方向,其实并不见得,习近平的政策其实很多是对过去政策的反省与诊断,以及针对过去政策所下的处方。
习近平在外交政策上所提出的许多政策与全球性的大外宣,其实在他之前的领导人就已经提出,例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实早在胡锦涛执政时期就已提出。因此习近平的对外政策与国际思维其实都有一个脉络与延续性存在,那么中国在习近平掌权后,到底有没有一个延续前朝思想与主导的思维呢?而习近平上任后是否有改变以及改变多少?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
习近平对中国对外历史脉络的认知
202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毛泽东130周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中提到,要推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事实上,这些都是习近平重视的关键词;不过,习近平曾提出的一些想法,例如中共内部不断反覆强调的「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中除了「文化自信」是由习近平首次提出之外,前三个都早在胡进涛时期就已经提出,因此,中国百年来的想法其实都深深的刻在这些菁英的脑海。
习近平的国际思维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百年国耻、富国强兵」,这也奠基习近平本人对中国思想的认识,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御外敌入侵、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伟大斗争,据此,富国强兵一直是中国菁英最重要的一个想法。
深入理解习近平的思维逻辑,富国是为了要强兵,强兵是为了要洗刷过去所遭受的耻辱,这是极具叙事性的辩证说法,是中共传统的政治思想,随着邓小平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力量逐渐兴起,跟西方所期待的不一样,中国在富有之后致力追求富国强兵目标的实现,恢复过去的荣光,因此开始向外扩张领土,以及投射在中国的影响力。
在胡锦涛时代,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象征了中国开始融入国际体系的起点,中国的影响力在全球发展中取得一定成就,并开始强调「和平崛起」,将经济实力转换为综合实力,强大国防力量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屡遭外敌入侵的历史,包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维护国家独立性尊严,以及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这些观点的论述,在习近平上台之后,便不断的突出及强调,说明了中共对于整个国际局势的判断,因此,习近平对于权力的绝对掌握,以及富国强兵所构成国家自信,是当前中共领导阶层对外思想最重要的核心。
习近平对外的思维逻辑
在中共对中国外交发展的历史观下,习近平认为中国在过去遭受了国际不公平的对待,因此他的使命就是要纠正这个错误,恢复中国昔日的荣光和应有的国际地位,所以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对中共政权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国家政策。
有趣的是,习近平的政治有一个关键的思维逻辑,可称之为「站队政治」,尊崇德国纳粹思想家Carl Schmitt「决断论」国家主权观,决断时刻(国家生存危机时刻),国家生存凌驾一切(宪法,个人自由),因此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民主主义,无法与中国的集体主义、忘我主义、威权主义相竞争与比拟。
「站队政治」也有值得注意的内涵,包含了绝不认错、没有灰色地带,以及要「敢于亮剑」,相信国家落后就要面临被挨打的下场,但如果自己处于劣势时,就不会轻易出手,从中共处理香港、少数民族同化政策、马云蚂蚁集团IPO、南韩等问题就可以看出来这样的特性;不过,2018年遇到当时的川普政府,习近平就不会强出头,将此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就会产生「以前中国弱,中国要听西方的,要韬光养晦;现在中国强了,世界要听中国的。」的论述。
因此中国也迅速地向外扩张,不只在全球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也积极在友好的国家中加强军事部署,包括将外交互动、经贸交流、文化交流等面向武器化,试图影响其他政府、政治人物、企业和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并要求其他国家行为需符合中国的利益。
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由盛转衰,习近平可能会想利用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的注意力与压力,并借此来凝聚国民的民族意识、一致对外;但是,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因为中国仍是党国体制,中共能透过镇压等极权管控方式来维持政权。因此,可以说「弱」才是中国最大的担忧,因为只要中国一弱,就会被外敌挑战原本伸张的领土主权和国家权力,中国跟周边许多国家都有着领土争议,检视过去中国所采取对外战争行为,大多是基于安全受到威胁的反应。
从习近平上任到美中贸易战,外在的全球环境对中国充满挑战,因此必须维持强硬态度,增强国防实力之余,也要确保自身不会变「弱」,才能够继续维系政权,可以说,安全的考虑是习近平的外交核心。换言之,中国的扩张是为了维系安全,利用强军、强外交政策来终结过去的历史屈辱。
另一个值得留意的点,要从2021年开始,习近平陆续提出包括「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三个概念,这就是中国形塑国际安全观的明显展现。
首先,「全球发展倡议」就是中国在跟「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一个重要的连结;其次,「全球安全倡议」强调「安全不可分割性」,指出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应该同舟共济,他批评以意识形态划线,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只会割裂世界,并阻碍全球发展和人类进步,习近平认为各国应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推动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不过想当然的这一定是要由中国来主导;最后,「全球文明倡议」强调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发展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相互包容。习近平三个全球性倡议的目的,不只是应对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核心思想,某种程度就是中国要实现引领世界企图的重要三步骤。
小结
习近平的对外政策与国际思维,不只在思维逻辑有「站队政治」的特性,也从苏联解体中得到了教训,包括坚持意识形态斗争、维持党的最高领导人的权威、强化党组织运作、党紧抓军队等等。因此要说习近平跟前朝有什么不同?在于习近平透过一连串的体制改革、对于党和国家的重塑,以及建立更有效动员的机制,包括将外事领导小组改成委员会,把外交的部分从政府的职能拉回到党,由习近平亲自领导,亲自主持会议,把国务院或是外交部变成指示办事机构,执行党所订定的目标和整合党政军的力量,「一带一路倡议」便是一例,「自上而下,以党为中心」,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策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党(习近平)的领导意识相当清晰。
在2018年之后,习近平面临更多的外部挑战,在「站队政治」的思维逻辑影响下,战狼外交等政策趋于低调,开始采取自我保护的政策,而不是向外扩张,习在面临不利的外部环境,也做了一些战术上的修正,从过去的「东升西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对外策略,开始趋于低调。
但是,习近平整个对外思维与想法,有非常强大的党国体制支持他的理念,在国家安全出现威胁时,还是会采取比较激进的做法,且习近平对外的核心思想依旧不变。因此,对习近平来说,自然会在战术层面转趋低调,不会轻易对外展现积极扩张的真面目。基于此,台湾面对当前的大国竞争态势,该如何判断来自中国的威胁?以及习近平的对外思维是什么?如何解释中国的对外行为并提出对策,是必须谨慎考虑的问题。
作者为财团法人国防安全研究院执行长、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