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君朔 来源:思想坦克 2024 年 2 月 5 日
图片来源:达志影像/美联社
今年的美国大选从1月共和党爱荷华州的初选已经开跑,从目前的各项民调来看,前任总统川普和拜登总统的民调不是几乎平手,就是川普微幅领先,而且根据彭博委托Morning Consult在1月中公布的一份民调,在关键的6个摇摆州(内华达、威斯康辛、密西根、宾州、亚利桑那、乔治亚)川普在民调上都领先。而考虑到在2016、2020选前川普的民调数字和最后的得票都有被低估的情况,现在情势可以说对拜登相当不利。这也就是为何今年1月6日出刊的《经济学人》登了一篇〈拜登的选情看来不太好。民主党没有备案〉的长篇报导。
当然在美国除了对选情越来越热烈的讨论之外,另一个相关的话题是为何去年美国经济没有出现被大多数市场派、学院派经济学家预期的硬着陆,2023年第4季GDP年增率高达3.3%,通膨已经相当程度缓和了下来,加上劳动市场的就业数据亮眼、失业率仍在3.7%的低档,一般民众还是对经济前景感到很不安,直到去年12月和今年1月的密西根大学所发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才出现强劲反弹。
美国选民对经济的感受深刻影响选战成败
对此最新一期《经济学人》引用了学者的研究试图进一步看这个议题对年底大选的影响。而从研究中归纳出来的3个结论是:⑴选民对经济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影响大选。 ⑵ 选民厌恶通货膨胀。 ⑶选民的记忆不会持久。前两个结论对拜登不利,最后一个则对拜登有利。
关于第3点《经济学人》引用两位知名美国政治学家Christopher Achen和Larry Bartel在《给现实主义者的民主》(Democracy for Realists)一书的实证研究结果:只有选前两季选民的实际可支配所得能准确预测执政党能赢多少百分比的普选选票(有考虑到当时执政党已经执政了多久并对此进行调整)。
若纳入今年美国经济状况还会不错的预期,还有去年最后一季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的年化成长率是1.9%,那么根据这两位学者的研究可以推论拜登的表现将会比目前的悲观民调数据好。只可惜再和前面两个结论一起看的话,事情就没有那么单纯了。
《经济学人》同一文中又引用了耶鲁大学的Ray Fair的研究,Fair发现对总统大选结果最好的预测模型是包含执政党整个执政期间的通膨,即使模型中也把离选前最近的经济表现予以加权,让此变数和和整个执政期间的通膨有一样的权重。这种对通膨的痛苦记忆可以解释为何去年消费者信心和经济表现之间出现脱钩,在成长强劲和通膨降低之下美国人还是对经济感到悲观。
影响选战关键在选举人团而非普选公民
综合这两个模型来看,《经济学人》该文最后还是认为不错的经济成长会让拜登在普选选票中获胜,可是第一个隐忧是目前乐观经济展望只是一种预测,而且自从疫情爆发以来的经济预测常常出错。其次真正决定美国总统大选结果的是选举人团制度而非普选选票。选举人团制度有利于共和党。最后拜登目前的选情的确是明显落后,而落后的原因也不光是经济上选民对他执政的评价。
另外学者的研究虽然有参考价值,但拜登的竞选团队不可能被动地坐等经济情势持续维持在高档到选前便高枕无忧,觉得一定会后来居上。而且学者的统计模型都是运用总体经济的数据所跑出来的分析,但《华盛顿邮报》从一般美国人生活最相关的角度做了一篇精彩的报导。
这篇名为〈通膨下降了,但日用杂货为何还这么贵〉的报导中指出过去4年整体的物价上涨幅度是19%,但日用杂货的价格却跳升了25%。虽然油价、二手车、电器、手机和医疗保费等商品服务的价格去年都开始下降,但是日用杂货还是比去年出现微幅上涨,特别是牛肉、糖、果汁等。
这现象加上房价的高涨对拜登政府形成重大挑战。的确根据去年11月一个雅虎金融和益普索(Ipsos)共同进行的民调,有高于2/3的受访者指出食品的通膨对他们的打击最大。这样回答的受访者百分比起被问到其他任何种类商品带来的涨价冲击都还高出50多个百分点。
日常食用品开销暴涨会影响选民态度
而一个左派智库Groundwork Collaborative还指出日用杂货类的通膨有高达30%是由5类容易被供应链冲击的食品所驱动:牛肉、鸡肉、水果、蔬菜和零食。不像汽车保险或是房产税这种非经常性的开支,这类商品非常容易对消费者的通膨认知产生很大的影响。
而且对于低收入家庭的打击特别大,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经济研究服务网站的资料,低收入家庭花费31%收入在食物上,而比较富有的家庭相对之下只花了8%。因此连全美各地的食物银行去年都发现前来求助的人数上升。
对此拜登政府表示既然供应商的成本已经在下降,杂货店应该要在价格上缓和消费者受到的冲击。拜登政府的一位发言人也举出了政府已经采取的行动如设法缓和肥料的价格变动、提升肉类和家禽产业的产能以及打击这两个产业中剥削性和反竞争的行为等等。 Groundwork Collaborative还建议拜登政府要做更多,包括推出新规定以减少肉类包装业的产业集中程度。
但在杂货的价格和其他商品一样出现明显下降前,美国当下的民情正如本报导中最后引用的一位民主党民调专家Celinda Lake所言「每天民众都说:我过去都提着3个购物袋离开杂货店,现在同样的钱只能提着两个购物袋走」。
红蓝两党都竞相锁定名歌手泰勒丝
因此最近一个表面上只是娱乐、体育方面的大新闻竟然马上被引导到和选举相关的讨论去,那就是美国当红歌手泰勒丝在上周在男友Travis Kelce的堪萨斯酋长队顺利打进超级杯,她上去和他拥抱亲吻的画面轰动全美之后,立场极端对立的两党阵营纷纷出现了要不要请泰勒丝公开表态支持拜登,以拉抬选情的讨论。
两边的政治人物和幕僚有此期望是很合理的,因为泰勒丝原本的政治表态都是不偏向任何一党并且是和特定主题相关,她在2007年和民主党籍的田纳西州州长Phil Bredesen一起参与对抗网路性剥削。 2010年,她有协助推广第一夫人蜜雪儿的Let’s Move活动。但被问到政治倾向时,她都回答自己有投票的权利但没有权利告诉别人要做什么。
但这一切在2017年发生变化,转捩点是泰勒丝在关于她政治出柜纪录片《美国小姐》(Miss Americana)中所说的她在控告一位丹佛的DJ不当抚摸她并获得胜诉的官司中迎来了政治觉醒。她在片中说「我自己心里在想,下次只要有机会去改变任何事情,你最好搞清自己的立场就是是什么还有你想说什么」。
第二年机会就来了,泰勒丝正式以很千禧年世代的方式自行在没有知会两位候选人之下就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贴文支持民主党的两位参众议员候选人-Phil Bredesen和Jim Cooper(Phil Bredesen当时的对手是2022年曾来台访问的保守派大将Marsha Blackburn参议员)。到了2020年大选前她给了拜登阵营更大的惊喜:先是在贺锦丽被挑选为拜登副手时转了贺锦丽的推文,并写了一个Yes,然后在2020年10月8日在X上贴出她捧者印有拜登阵营竞选标志饼干的照片。
泰勒丝是民主党支持者
而泰勒丝广大的青少年歌迷(英文的代称是Swiftie)很多都已经变成有投票权的成年人,而且根据Morning Consult公司的去年资料库,泰勒丝粉以40岁以下的人居多,横跨民主、共和两党,高收入与低收入群体,以及各种族群,还集中住在美国选举兵家必争之地的郊区。再加上她出身于田纳西州的郊区,唱乡村音乐起家,让她在倾向共和党的红州也一直很受欢迎。还有上次大选中有4成40岁以下的选民是支持川普的,因此这群人中会有不少的泰勒丝粉可以让民主党去挖。
那么现在泰勒丝在美国走红的程度可以说是史无前例,又跨界和运动明星谈恋爱,如此大的媒体效应让共和党阵营看到上周的球场热吻照后,先是曾参与初选的年轻企业家Vivek Ramaswamy沉不住气地在X上很阴谋论的写到「我在想是谁会赢得下个月的超级杯,我在想今年秋天会不会有一对、在流行文化上被特别吹捧出来的情侣做出支持某位总统的重大宣示呢」。
一位川普的发言人Karoline Leavitt则在一个保守派的广播节目上说「民主党人把泰勒丝当成能把拜登拉过终点线的圣母王牌(Hail Mary pass)」,还说「她的音乐生涯发迹是靠写选错男人的歌而红的,我们当然不该相信她在总统大选中会挑对人」。
不过如果白宫真的要把争取泰勒丝和男朋友在最后关键时刻出来表态当作选战策略的一部分的话,其实要考虑到下面的风险:《金融时报》记者John Burn-Murdoch引用了政治学教授David Jackson的研究指出,当民主党人都倾向说自由派名人支持某总统候选人让他们也更为支持该候选人时,这样的效应会被宣称这样是有反效果的共和党人所抵销,甚至得不偿失。相对地,共和党现在心急地去诋毁泰勒丝一样会有让温和选民厌恶川普的风险。
所以总的来说,泰勒丝会去超级杯看球星男友争冠的新闻可能难以对选情产生持续性的影响,而只是一时性的热潮和争议,但连这样的娱乐新闻都能成为两党争论的焦点和白宫记者会上的问题,充分反映了美国政治两极化、紧绷的程度。
然而真正的关键还是在今年美国秋天的经济状况、民生物价是否有明显滑落与是否又发生重大国际武力冲突考验拜登政府的回应,泰勒丝票房收入打破纪录的巡回演唱会对经济的影响曾经连联准会都注意到过,但她的旋风应该还不足以撼动白宫。
作者有个云霄飞车式的人生,曾很轻松的进了不太好进的美国学校博士班,以为自己会是华文社会科学界的明日之星,又因为一个乌龙,更「轻松」的被踢出来,开始闯荡亚洲江湖,到处求人下单,到目前为止的心得是「我32岁以前到底活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