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餐桌菜单论」的正确理解只有一个:只有坐在谈判桌上,才能争取自己的权益。 (美联社)

日前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年度慕尼黑安全会议中,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一个对谈中的一句话,「if you’re not at the tabl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you’re going to be on the menu.」 。 在中国媒体和自媒体中引发反美狂潮。

在中国媒体中,形容布林肯说是「餐桌菜单论」,中国中央电视台形容为「不是座上宾,就是盘中餐」,认为这反映了美国那种「不是刀俎,就是鱼肉」的「弱肉强食」的 外交思维。 中国不但在中文舆论开足舆论机器,还通过新华社、环球时报英文版、中国香港南华早报等御用英文媒体和「大外宣」,齐齐「唱衰」美国。

然而,只要我们对英文谚语有一些了解,就会知道布林肯说的完全不是这个意思,更何况,当时的上下文都在,即便不那么了解英文谚语,从上下文也可以得知,布林肯不是那个 意思。

布林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说的那句话其实是一句英文谚语(proverb),意思是:在谈判中,如果你不积极参与,那么你的利益就会被无视甚至被牺牲。 或者说:如果你要影响一个决定,那么你必须参与在谈判桌上。

一个专门研究英文中引用(quote)的网站「引用研究者」(Quote Investigation),在2020年有一篇文章,研究了这句谚语的来源,出现的场合,以及其意思。

根据这篇研究,把「餐桌」和「菜单」并列起来,「在餐桌上还是在菜单上」的说法,其文本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93年。 在一篇有关中东和平谈判的评论中。 评论家讨论到叙利亚和以色列谈判,就用到了「黎巴嫩:在谈判桌上还是在菜单上」。

2002年,美国教师联合会的主席在一篇文章中,又写道,「我经常被提醒:如果你不在谈判桌上,那么你就可能在菜单上。如果我不走出来,让我的声音 被那些决策者听见,那么我就对不起我的工作。」在这里,其意思显然就是「如果不积极参与,那么利益就会被无视」。

到了2003年,又有一句引用,那是一个房屋建筑商在言及政府房屋政策时,要求参与讨论。 他说,「正如有人说过:『你要不在讨论桌上,要不在菜单上』。」可见,在2003年,这种说法已经广泛流传,已经被作为「正如有人说过」的谚语了。

此后,这句谚语继续出现。 比如2014年美国参议员沃伦在一个支持妇女堕胎权的团体Emily’s List举办的集会的演说中也说「如果你没有坐在餐桌上,你就可能在菜单上」。 这里的意思是鼓励更多支持堕胎权的人士参加竞选。 只有参加这个「游戏」,才能争取到自己的权益。

显而易见,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只有一个:只有坐在谈判桌上,才能争取自己的权益。 权益不是从天而降的,自己不参与不发声不争取,就不要指望别人会帮你争取。

在英文中,这句话毫无歧义,根本连上下文都不需要。 何况在上下文中,布林肯说的就是为什么美国不能走孤立主义路线,而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布林肯这段话,就堂而皇之地放在美国外交部的网站上。 这是回答主持人提问,关于在中美对抗年代,美国如何应对全球「碎片化」(fragmentation)带来的挑战。

布林肯的回答就是:美国必须抛弃孤立主义的思维,必须投资在自己的盟友、伙伴、和全球多边关系上。 布林肯强调四个「再」:再投资、再参与、再激活、再想像。 因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地」应对这些挑战,即便美国再强大,再资源丰富,也无法单独应对。 美国有众多自愿的盟友和伙伴,这是美国的相对优势。 「在国际关系中,如果你不在谈判桌上,就会在餐牌上」。 所以,「再参与国际多边关系,对我们至关重要」,而我们做到了。

由此可见,布林肯从头到尾,都是用这句谚语,说明美国走出「川普主义时代」那种鄙视盟友鄙视伙伴的重要性,强调美国必须依赖盟国,重视多边关系。 「不参与,就无法确保自己的利益」。

很明显,从上下文看,也根本没有中国抹黑美国时所说的那种所谓「不吃掉别人,就被别人吃掉」、「不是刀俎,就是鱼肉」的那种「弱肉强食」、「丛林法则 」的意思。

顺便说一句,在国际关系场合「table」这个词,就是指「谈判桌」。 比如在同一个对谈中,无论德国外长还是印度外长,都使用了「table」这个词。 至于把table和menu并列,倒是用上了table既可以指谈判桌,也可以指餐桌这个一语双关。 这应该可以视为一种修辞方式。

客观地说,「不参与,就无法确保利益」,尽管是铁一般的事实,但多少也带有「黑暗感」。 然而,这和中国抹黑的「刀俎鱼肉论」有本质区别。

中国抹黑时用上的「刀俎鱼肉论」,重点在于「实力」,有武力就能横行吃肉,没有武力就只能被吃。 「餐桌菜单论」所强调的是「参与」,而参与是一种态度,即便实力不强,也可以参与,也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中国用上的是十九世纪「丛林法则时代」的思维,而美国用上的是二战之后,各国勿论大小,都有参与国际事务权力的思维。 正是在美国式的思维下,美国才带头创建了联合国,鼓励各国积极参与,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都能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

中国如此歪曲布林肯的发言,自然不是「无心之失」,也更不是「不懂英文」,而是有意再在国内国际煽动反美主义的操作。

本来,在前一段时间,中国的战狼外交已经有所缓和。 但自从哈玛斯对以色列发动「十七大屠杀」,引发了以哈战争之后,中国又看到了新的「抹黑美国」的机会,还能鼓动「全球南方」反美反西方,拉拢在自己 身边。 于是刚刚缓和下去的战狼,又重新勃兴了。

其实,中文媒体就是这样:自己脑袋中是怎么想的,就会怎么解读别人的话。 自己一心想着「弱肉强食」,欺压欺凌弱小国家,却忙不迭地把这个大帽子扣在美国头上。

中国的这种抹黑,刚好和中国古代一个禅门故事的寓意暗合。

相传苏东坡和佛印互相问:「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回答苏东坡:「我看阁下像一尊佛。」苏东坡却说:「我看你像一陀大便。」佛印脸上微微一笑 ,便又继续打坐了。 苏东坡却认为占了便宜,沾沾自喜。

后来苏小妹告诉苏东坡:「佛书上说,心中有佛,则观看万物皆是佛。佛印因为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尊佛。那敢问大哥你,当时你的心中到底装了什么 ?」苏东坡才知道,原来自己才是愚蠢的一方。


中国如此歪曲布林肯的发言,自然不是「无心之失」,也更不是「不懂英文」,而是有意再在国内国际煽动反美主义的操作。 (美联社)

中国「不由自主」地暴露自己所想的例子还有不少。

去年也同样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王毅发表演讲。 在视频5分40秒左右,王毅说,「世界不能富者恒富,贫者恒贫」。

不能贫者恒贫,这句话都好理解,也绝对支持。 但为什么「富者不能恒富」呢? 凭什么要剥夺富国人民希望继续繁荣富裕的权利? 这难道不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时,「打土豪,分田地」的味道吗? 大批中等富裕以上的国家的人民,如果认真听了,恐怕都要飕飕发抖了。

其实,当时中国正要拉拢欧洲(不少国家甚至比美国更富),而中国习惯说漂亮话,也有很多那样的话语,比如什么「把蛋糕做大」等等。 中国就算这么想,也不太可能会故意直接说出来。 但王毅偏偏把中国心中所想的,「富裕国家不能富下去」这种不能明言的心思,给透露出来了。 用香港话说就是「鬼拍后尾枕」,不由自主地说出了心中的话。

 

※作者为旅美学者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