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慎格(John J. Tkacik) 来源:自由时报 2024/03/10
二月十四日金门海域中国越界船翻覆事件,这次危机与以往不同,似乎不是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有计画的挑衅。 不论中国或台湾,都不希望事态升级。 图为金门海巡队搜救翻覆的中国越界船。 (金门海巡队提供)
上个月,台湾管辖的离岸岛屿金门发生一场小型危机。 金门曾以漳州腔闽南语发音的「Quemoy」之名,在美国广为人知,但它很不利地恰好位于厦门湾的中央。 幸好,这次危机与以往不同,似乎不是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有计画的挑衅。 不论中国或台湾,都不希望事态升级。
北京视金马为台湾与「祖国」脐带
历史表明,北京仍然将金门和其他台湾管辖的「离岸岛屿」(offshore islands),例如马祖、东引、乌丘等,视为重要的地理据点,将台湾与「祖国大陆」联系在一起。 因此,北京不太可能在这些岛屿上挑起任何危机,迫使台湾政府将其管辖权让渡给中国。
台湾媒体将上个月发生在金门水域(基于个人情感因素,我还是将金门称为「Quemoy」)的首次对抗,描述为一场暴力冲突。 在情人节(二月十四日)那天,一艘被台湾媒体指为「三无快艇」的厦门「渔船」越界捕捞,遭到台湾海巡队员驾驶小型巡防艇取缔。 这艘盗捕船拒绝服从台湾海巡队的「停船」命令,不仅没有撤离台湾管辖的水域,反而加速蛇行以规避台湾执法船登检。 好几家台湾媒体的报导暗示,这艘中国「快艇」蓄意冲撞台湾海巡署巡防艇「多次」,但由于巡防艇在高速追逐的过程中,船上负责录影搜证的海巡队员必须紧抓 船身,竭力保持平衡,因此海巡署并未证实或否认这种说法。
不知基于何种原因,这艘中国渔船的船长突然高速转弯,导致他的船翻覆,造成他和另外一人丧生。 在这起事件中,据称中国海警也曾与这些亡者发生过不愉快的遭遇。 可想而知,每当这种海上对抗造成人命折损时,都会引起相当多的责难。 不管过错应由何者承担,如果中国公民—无论名声好坏—在这类遭遇中丧命,中国政府都势必会采取强硬立场。 而且他们也的确这么做了。
不认「禁限制水域」 中方登检台船
中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TAO)驳斥台湾海巡署可以在金门「限制」水域合法执行捕捞和查缉走私规定的说法,坚称「根本不存在所谓『禁止、限制水域』一说」,「 一切后果由台方承担」。
中国国台办很清楚,至少从一九九二年十月七日台湾最近一次修订《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以来,两岸已经默认在中国厦门市水域金门部分的海上执法方面,存在 事实上的分割管辖。 不过,这并不妨碍中国摆出受害者的姿态。 中国海警局被赋予挽回颜面的任务。
美国务院声明 关注台海「现状」
在这起「快艇」悲剧发生几天后的二月十九日,一艘载着观光客前往金门游览的无辜台湾游艇「初日号」,航线偏向中国而进入厦门市管辖范围内,以避开 危险的浅滩(这是一种常见的作法),中国海警局认为机不可失,强制登船临检卅分钟,检查每位乘客的旅行证件。 他们的证件都符合规定,一切正常。 然而,中国海警企图借此表明,在厦门湾的非台湾管辖水域是谁说了算。
如果北京想把这些意外事故升级为危机,台北不会不知道。 而且美国也会知道。 美国国务院随即做出反应—实际上是隔天。 发言人米勒(Matthew Miller)不经意地援引了台湾海峡的「现状」,这是对中国的外交暗语,意思是「虽然我们不会对此大惊小怪,但我们正在关注」。 北京并未对米勒先生的声明感到不安。 正好相反。 北京对台北的反应更为敏感。
在上一世纪中叶,美国总统对中华民国总统施加几乎无法抗拒的压力,要求他放弃金门和其他外岛,并将台湾的军事力量集中于保卫台湾和澎湖群岛的近战防御(close-defense)。
三年前,我曾在本专栏发表过题为《外岛与台湾的未来》(二○二一年六月十三日)的文章。 我提出的看法是,中国容许其施工船舶和海军舰艇,破坏台湾管辖离岸岛屿的环境、从事走私和践踏渔业执法权,是在「测试底线」。
只要容许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台湾离岸水域鼓动目无法纪和环境掠夺的行径,任何执掌台湾政权的当局,都将面临重大的政治危机。 如果这些外岛在一九四九年后的现状,被扭曲到无法执行环境、渔业和海关权力的程度,台北将别无选择,只能撤出这些岛屿,让给中国管辖。 此举将有助于巩固台湾的国际合法性—这是一九五一年《对日和平条约》遗留下来的议题—做为一个未定的司法管辖区,其主权将由《联合国宪章》第一条 的「人民自决」条款决定。 对于北京来说,这是一个绝对必须避免的结局。
台「现状」若变化 自决议题会上桌
如果台湾的「现状」发生重大变化,无论是由于中国采取军事行动,还是中国无视台湾长期以来有效管辖离岸岛屿的权威,台湾的自决议题都会立即出现。 七十年来,国际社会默许中国所谓「一个中国原则」的谰言,是因为中国「维护台湾海峡的和平与稳定」。 一旦中国动用武力(「包括使用经济抵制及禁运手段在内」)对付台湾,这种容忍也将不复存在。
《台湾关系法》明确规定,美国的政策并未将金门、马祖和其他离岸岛屿(但未必包括东沙岛和太平岛等南中国海的礁岩)视为台湾领土范围,但将其纳入「 现状」的概念之中。
在一九五○和六○年代,华府会非常乐见台湾弃守这些离岸小岛。 然而,毛泽东主席将当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的政策,视为「企图以金门和马祖交换台湾和澎湖」。 到了一九七○年代,中国的矛头转向美国总统。 正如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一九七二年二月廿四日对美国总统尼克森所说的:「杜勒斯国务卿要蒋介石放弃金门和马祖,以便完全切断台湾和大陆的关系,两岸划清 界线。」周总理敦促尼克森,「在你任内贯彻这些『一个中国』原则」。 可是,尼克森从来没有完全「贯彻这些原则」,后来的美国总统也没有。 事实上,美国对这些台湾外离岛的政策始终一致。 如果中国片面改变这些外岛的「现状」,美国的政策将默许台湾在台海采取相应的片面改变。
中可能避开外岛 将危机局限他处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台湾退出这些外岛,在未经金门和马祖居民同意的情况下,将他们交给中国共产党统治,将成为一场悲剧。 可是,在没有管辖权的情况下仍假装拥有管辖权,却是一场更大的悲剧—这是将整个台湾置于中国的从属地位。 台湾选民是否能够容忍两者中的任何一种,即脱离无法治理的金门、马祖和其他外岛,还是承认整个台湾和澎湖都从属于中国,将是一个难题。
中国打的算盘是尽量将这个难题拖到不能拖为止。 至少在目前,上个月发生在金门的小型危机已经平息。 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很可能会避开这些外岛,并将其「预谋的」台海战略危机局限在其他地区。
◎谭慎格(John J. Tkacik)
(作者谭慎格为美国退休外交官,曾分别在台北和北京任职,现任美国国际评估暨战略中心「未来亚洲计画」主任。国际新闻中心陈泓达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