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恩来对农村文革的限制:“农村五条”
在上一讲当中,我们谈到,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日常工作的主持者,实际上一直担任着文革运动的实际执行者,确保毛泽东的政治狂想能够落地实行。一方面,毛泽东希望天下大乱,发动起了数千万人参加的大串联。另一方面,毛泽东又不希望社会完全崩溃。在毛泽东这种“求乱”与“求稳定”的两面性之下,中央文革小组的毛派们起到了为天下大乱而冲锋陷阵的打手作用;周恩来则在为这种天下大乱进行后勤保障的情况下,抓住毛泽东提出的“抓革命,促生产”这一概念大做文章。1966年9月7日,在周恩来的要求下,中国官方喉舌《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名为《抓革命,促生产》。这篇社论虽然大量引用毛泽东的讲话,达到了“言必称毛泽东”的程度,但其中的最关键内容却恰恰没有引用毛泽东的话,试图把文革运动局限在学生当中,从而确保中共干部维持下的生产秩序。也就是说,这篇社论的真正核心目的并非“抓革命”,而是“促生产”。
在这篇社论发布之后的一天,也就是9月8日,周恩来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碰头会,会上讨论通过了一份文件,名为《关于县以下农村文化大革命的规定》。这份文件是个草案,内容一共有五条。我们先来一条一条地看它的内容:
“一、县以下各级的文化大革命,仍按原“四清”的部署结合进行,依靠本单位的革命群众和广大干部把革命搞好。北京和外地的学生、红卫兵,除省、地委另有布置外,均不到县以下各级机关和社、队去串连,不参加县以下各级的辩论。县以下各级干部和公社社员,也不要外出串连。”
这一条指出,县以下的文革都要按照‘四清’的部署进行,也就是在干部系统的主导下自上而下地进行。除了省、地委专门安排红卫兵前往农村串联的情况之外,大串联不应当波及到农村。
“二、秋收大忙时,应集中力量搞好秋收秋种和秋购,‘四清’运动可以暂时停下来。城市学校的革命师生和红卫兵,也应动员下乡,有组织地到农村参加劳动,帮助秋收。”
这一条更进一步地指出,就连文革的“四清”运动也要服务于农村的生产,城市的所谓“革命师生”和红卫兵虽然不能随意去农村串联,但是应该被动员下乡去帮助生产,这种动员当然也是要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来进行。
“三、农村破‘四旧’、立‘四新’运动,应在农闲时专门安排一段时间把它搞好。这件事,也应当依靠本县贫下中农和革命群众的力量去进行,必要时可由省、地委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学校红卫兵和革命师生,下乡帮助宣传和协助行动。”
这一条指出,农村的“破四旧”运动也不能干扰农业生产,需要在农闲的时候安排一段时间去做。它的要点,依然是要保障农业生产。
“四、县以下各级干部,应在本地革命群众和本单位干部的帮助下,揭发错误,批评错误,改正错误。对问题特别严重、不能继续担任工作的干部,应向上级党组织反映,由上级党委作出决定,调动或撤销其工作。属于现行反革命分子,则依法处理。对由上级党委和政府任命的干部,均不应采取群众直接‘罢官’的作法。”
这一条可以说是深得“求稳”的中共干部们之心,它框定了所谓“群众”在与干部们博弈时的权限。这条当中出现了两次“群众”,第一次是说在县以下的层级,有“错误”的干部可以在当地群众和本单位干部的所谓“帮助”下,揭发、批评、改正错误;第二次是说对于上级党委和政府任命的干部,所谓“群众”不能将他们罢官。至于所谓“问题特别严重”的干部,则只能由上级党委作出处理决定,或者进行“依法处理”。也就是说,这一条内容完全不允许在县以下的层级出现所谓“革命群众斗干部”的情况。
“五、县以下各级领导,有些已陷于瘫痪的,应迅速调整干部,恢复和加强其领导力量,把县的各项工作全面抓起来。必须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突出政治,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提高觉悟,改善领导作风,对工作要勇于负责,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这一条内容的要害,是要求县以下各级部门中已经陷入瘫痪状态的,应当恢复和加强领导。至于后半段的加强教育、突出政治、认真学习毛著之类的话,可以看作一种政治套话。
总的来说,这份文件草案的农村的所谓文革“群众运动”进行了非常大的限制,可谓套在毛式“革命群众”头上的紧箍咒,时人称这一文件为“农村五条”。
二、周恩来对企业文革的限制:“工业六条”
在同一场会议中,还通过了另一份文件草案,名叫《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通知》,内容共有六条。我们也来看看它的内容。
这份通知的前两条是说:
“一、人民日报九月七日《抓革命,促生产》的社论,应当写成大字报,在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内外张贴,并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讨论。
“二、工业(包括国防工业)、农业、交通、财贸部门,应当立即加强或组成各级指挥机构,保证生产、建设、科学研究、设计、市场、收购等工作的正常进行,保证革命、生产双胜利。”
第一条的内容无需多做解释,可以看出它在试图强力推行周恩来要求下《人民日报》发布的社论。第二条的思路和“农业五条”中保障农村生产、秋收的内容一样,是要保住各行各业的生产。
“三、各生产企业、基本建设单位、科学研究、设计和商业、服务行业的职工,都应当坚守岗位。外出串连的职工和科研设计人员,应当迅速返回原工作岗位,积极参加本单位的革命和生产。学校的红卫兵和革命学生不要进入那些工矿企业、科学研究、设计事业单位去串连,干预他们的部署,以免影响生产、建设、科学研究、设计工作的进行。如对该单位有意见,可送大字报去。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国防工业项目和新工矿区,无论已建成的或正在建设的,都是国家的机密,更应说服其他单位搞文化大革命的人员,不能随便进入。”
这条内容指出的,各个行业的职工们都要坚守岗位,外出串联的职工和科研人员也要回到工作岗位上参加生产活动——虽然原文中也提了一下要参加“革命”,但这并不是它的重点。此外,这条也规定串联的所谓“革命师生”不要去那些工矿企业、科研单位、设计事业单位串联,只能送大字报,涉及中国国家机密的单位更是不能随便进入。
“四、中央各部直属企业以及各地区的工矿企业、事业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设计等单位,凡已经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应当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迅速组成两个班子:一个班子抓革命,一个班子抓生产,抓业务。职工的文化革命,放在业余时间去搞。领导班子已经瘫痪的,应由上级党委指派或商同该单位的文化革命委员会或筹委会,责成有关人员迅速成立生产业务指挥机构……”
这条内容非常重要。它指出,开展所谓“革命”的单位需要组成两个班子,一套“抓革命”,另一套“促生产”,而且单位职工的文革运动只能放到业余时间去搞,领导班子已经瘫痪的单位需要由上级组织生产业务指挥机构。也就是说,与“革命”相比,在干部们的指导下展开“生产”才是重中之重。
“五、不论是中央直属的和地方的工矿企业、事业、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设计单位,在文化大革命中,对该单位领导干部须要撤换的应由上级党委主动加以调整,不采取群众直接罢官的作法。”
这一条与“农村五条”的第四条十分相似,都是对毛式“群众”的权限进行严格限制,群众不能直接对干部进行罢官,领导干部的撤换要由上级中共党委来进行。
“六、各级生产、建设的指挥机构,必须认真负责,在抓生产、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质量、品种、节约、安全等项工作。特别是要抓紧原料、材料的生产、供应工作,注意做好防火、防爆、防寒和维修等工作,保证重要设备、交通枢纽和仓库等要害部位的安全。”
无需多做解释就能听出,这一条内容所讲的全都是与“促生产”相关的问题。
三、毛泽东同意周恩来的限制:“可印发,不要讨论了”
以上就是这份文件草案的全部内容。对这份文件,时人称为“工业六条”。总的来看,“工业六条”和“农村五条”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要确保不让毛式文革“群众运动”冲击到生产,对毛式“革命群众”的行为作出种种限定。可想而知的是,非常希望“天下大乱”的毛泽东会对这两个文件草案非常之不满。然而有些出人意料的是,在1966年9月14日,毛泽东就对这两份文件作出了批示,表示对这两个文件“可印发,不要讨论了。”在当天,这份文件就以中共中央的名义下发到了中共全党。拿到了尚方宝剑的周恩来,在9月15日陪同毛泽东第三次接见红卫兵时发表了讲话,说道:
“为了有利于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大中学校的红卫兵和革命学生,现在不要到工厂、企业单位和县以下的机关、农村人民公社去进行革命串连。那里的革命,要按照原来的‘四清’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工厂、农村不能像学校那样放假,停止生产来搞革命。革命学生要尊重工农群众,信赖工农群众,相信工农群众完全可以依靠自己把革命搞好。
“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已经到来。大中学校的红卫兵和革命师生,应当有组织地到农村去参加劳动,帮助秋收,学习贫下中农的革命干劲和勤劳的品质。”
至此,周恩来看上去已经“控制住了局面”。然而,事态的发展真的会如他所愿吗?
撰稿、主持、制作:孙诚
来源:R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