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纪念胡赵基金会和几个海外民间组织,在纽约共同举办了一场历时两天的「纪念胡赵和89民运35周年」研讨会。会上学者与专家们讨论了一些相当有意思的话题,比如,我们为何纪念胡赵?胡赵遗产对当今中国的启示,中共体制的韧性和脆断问题等等。其中,涉及中共党内民主力量的变化及现状的演讲,特别令我感兴趣。
我之所以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坊间流行著不少看法,有的似乎很有道理。比如人们普遍认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以胡耀邦和赵紫阳为首的党内民主派对创造改革黄金时代,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胡赵之后,特别是现在的中共党内,已经不存在民主派或改良派,人们对中共高层推动中国政治民主改革,已经不抱希望。
然而问题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没有体制内或党内民主派的呼应,未来的民主宪政转型可能将会非常困难,难道中国未来的政治变革必须与一亿中共党员为敌吗?对这种问题,我想,研讨会上学者们的演讲,包括蔡霞教授「党内民主力量的演绎」和冯崇义教授的「大民主包括党内民主派」,及吴国光和王军涛等学者的演讲等,可能有助于提供某种答案。
当然,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甚么是党内民主派?对中共党内民主派的变化素有研究的冯崇义教授把判别中共党内民主派的标准归纳为三点:1)是否认同自由主义民主的价值体系;2)是否反对一党专政;3)是否在行动上从中共内部积极推进中国的民主化政治改革。冯教授认为,那些从民主的角度反对个人迷信、领袖独裁但并不明确反对一党专政的人,至多也只能算是半个民主派。(参见冯崇义「中国民主化的进程和中共党内民主派」等文)。
笔者结合学者们在研讨会上的演讲和他们过去对相关问题的论述文章,主要集中于检验中共自1976年以来党内民主力量的演变。具体而言,我讨论的问题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中共党内民主派经历了从强盛到式微的演变;第二,党内民主派趋于式微的根本原因;第三,党内民主派对中国未来转型还有戏吗?
第一,从强盛到式微,党内民主派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冯崇义教授认为,党内民主派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6年到1989年;第二个阶段从1989到2012;第三个阶段从2012到现在。蔡霞划分的更细,跨越的时间更长。她从建党开始至今划分出了六个阶段,具备以下六个特征:1)理想主义党内民主动力,2)现实主义党内民主动力,3)为党还是为民的挣扎,4)推动市场经济以换取人心,5)民主停滞不前期和6)2012至今,反民主时期。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共党内民主派的鼎盛时期。先后担任中共总书记的胡耀邦和赵紫阳是党内民主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最高决策位置,为保护异己保护言论自由,推动市场经济和规划民主政治,确立并提升了民主派在党内的位置。那时的党内民主派,用冯崇义的话,几成燎原之势。中共党内知名知识分子,如王若水、刘宾雁、吴祖光、王若望、方励之、许良英等和千百万中共党内青年共同为自由与民主呐喊,再加上项南、任仲夷等封疆大吏,展示出「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民主浪潮,可惜的是,这浩大的民主浪潮,并没有持续多久。六四一声枪响,党内民主派受到严重打击。
然而党内民主派在江胡时代,还能「碎步前进」。到了习近平执政时代,他们却受到致命重创。习近平从组织上到舆论上,钳制党内民主派发声,颁发了一系列不准妄议中央的各项文件和规则,连温和的声音像「炎黄春秋」和「共识网」都不放过。
冯崇义和蔡霞的阶段划分虽然有区别,但人们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即从1976年到2024年,中共党内民主派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从强大到式微,发生了极大的衰变。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来源:R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