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观点看 杂志 第255期   2024年5月5日

看香港》「入不敷出」成常態 香港沉淪難復常
▲自从实施《港版国安法》以后,已经迫使市民大量流亡海外,入不敷出已经成为香港常态。 图为2024年3月17日,香港大坑西村悬挂着「惨」字横幅。 Getty Images

香港自从实施《港版国安法》以后,已经迫使市民大量流亡海外;然而当局还觉得不过瘾,从而继续加码,再根据《基本法》第23条的《港版国安法》具体立法,以便面面俱到, 让「反中乱港」分子插翅难逃,各个束手就擒。 然而东方之珠并非人人得以宰杀的「东方之猪」,一下把过去的光芒全部抹黑也太丢脸,所以北京当局也指示香港土共必须有新思维:就是在抹黑的同时,也要制造一些 光芒,显示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与自身的「偶系得慨」(我是可以的啊)。 所以特区政府不惜花巨资几乎每天搞活动,举办盛事,吸引市民快快乐乐的花钱。

香港内部消费疲软成为常态

根据香港政府的「盛事年表」,2024年3月22日起至4月底最少有34个大型项目举行,包括赛事、会议、展览、艺术博览等,其中3月27日举行第二届「裕 泽香江」高峰论坛,邀请全球家族办公室相关的国际知名讲者到香港。 国泰航空预计商务客来港需求会持续强劲,酒吧业也预计一系列高峰论坛可带动高端消费群,加上其他连串盛事,预料生意可增长20%。 然而普通市民又如何? 这才是政府最需要关注的。

今年3月29日到4月1日,是香港的复活节假期,4月4日是清明节假期,特区政府绞尽脑汁,一是希望香港人留在香港消费,二是外地人来香港消费 ,以便刺激香港经济的内部消费。 结果当然没有成功,「入不敷出」已经成为香港常态,香港内部消费疲软也就成为常态。

3月28日是复活节假期的前一天,有人已经偷步出境旅游,根据入境处统计,这天有58万5千人次出境;3月29日是假期第一天,这天出境人数是68 万1千人次,机场与各个口岸人头汹涌;3月30日出境还有43万8千人次。 如果将出境与入境、香港人与非香港人分开来看,30日截至晚上9时,香港有91万7千人次出入境,出境约54万人次,当中43万8千为香港居民;入境人次 约37万6千,其中13万为内地及其他访客。 入境处数字显示,29日共116万6千人次出入境,当中出境有79万6千人次,港人占整体出境人次近九成,有近70万人次;入境则有37万人次,其中10 万1千为内地及其他访客。 若从3月28日起计,截至4月1日晚9时累计有约227万港人出境,约49万8千名访客入境,两者相差逾177万人次,出入境比例超过4:1 。

香港入出境情況明顯「入不敷出」。主因中國內地觀光客減少,且香港人需要外出換換環境。香港內部消費疲軟也就成為常態。Adobe Stock

▲香港入出境情况明显「入不敷出」。 主因中国内地观光客减少,且香港人需要外出换换环境。 香港内部消费疲软也就成为常态。 Adobe Stock

两者相较,明显是入不敷出。 主要两个原因:一是中国内地并无复活节假期,自然少人来;二是香港太沉闷,香港人需要外出换换环境。

内地成为香港热门旅游点

今年清明节中国有3天假期(4月4至6日),截至4月4日晚9时,香港内地客入境人次超过15万,较前个周六多约4万5千;离境港人 则有27万3千人次。 即使有些香港人要回内地「拜山」(扫墓),仍然是入不敷出。 香港750万人口,动辄数十万人上下离开香港,数字相当惊人。

如今出境的香港人,大部分都是北上。 不止是「北、上、广深」四大城市,也包括许多二、三线城市。 湖南省会长沙就去了许多港客令当地人颇为惊讶,横扫了当地的美食。 这些港客回香港时更是左手拉箱子,右手提买来的各式土特产包裹。

内地现在成为香港的热门旅游点,与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有关。 因为通缩,物品价格便宜;员工怕失业,所以服务态度也大为改善,因此对香港人增加吸引力。 至于政治环境,本来中国比香港差许多,然而如今改变了,因为香港2019年「反送中」运动有一、二百万人的游行示威,所以香港土共把多数香港人视为仇敌,即使没有 被开庭审理,也觉得大部分是与他们为敌的「黄丝」(香港坊间对香港民主运动、香港民主派、「支持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的黄丝带人士」的简称),言语之间 不乏恐吓威胁;反之这些香港人到了中国,成为大受欢迎的金主。 这两项比较,许多香港人情愿北上度过假期。

香港经济刺激不了

香港商家早已摸透这种心态,所以对假日的消费毫无信心,甚至趁假期宣布店家「执笠」(结束营业)。 15年历史、位于湾仔合和中心(曾经一度是香港第一高楼)的「荟轩酒楼」,以及逾40年历史的土瓜湾平民牛扒房「哥登堡餐厅」就是例子。 哥登堡老板说,香港欠缺消费气氛,每逢假日生意反而更差,期望港人能自救,「香港人真系要齐心,自己救番香港,多点留港消费。」荟轩负责人则 说数月前已决定结业不再续约,他指目前生意较疫情期间更差,跌二至三成,暂不会开新酒楼,「饮食业这样困难,怎样做都死。」

当年门庭若市还禁止拍照的尖沙咀广东道(名店街),香港的媒体记者前去观察,只见市面冷清,绝大部分名店毋须排队便可入内;还有的商场推出泊车优惠,其中海港城及时代 广场分别推出5小时及2小时免费泊车优惠,若在场内消费指定金额,可获额外免费泊车时数。 K11 MUSEA商场人流也比较稀疏,商场外安排香港舞蹈团表演,一度吸引近百人围观。 前来香港的大陆客,也多表示并非来消费采购,与往日已经大相径庭,加上许多不愿留宿,因此刺激不了香港经济。 即使再开放多几个地区可以来香港自由行,收效也不会大。

如何面对这个困局? 由于港人北上消费已经蔚然成风,因此2023年年底,有机构建议政府考虑征收陆地的去离境税,每人征收25港元。 然而此举对中国的消费不利,怕惹怒北大人,所以这杂音很快被湮灭。 财政司长陈茂波则于网志表示,香港首季经济整体保持平稳增长,不同地区或目标客群定位不同的商店或食肆,生意恢复程度有较大差异。 他指业界面对访港旅客消费模式改变,以及「部分港人增加北上消费等带来的影响,减弱了对前景的信心」。 他除了举办「盛事」,也没有其他办法。 然而这些「盛事」对市民有多少吸引力? 香港正在沉沦,这些盛事救得了吗?

 

林保华
作者为资深评论家、专栏作家、中共党史学者。 曾担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张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员,研究中国政经改革。

https://lingfengcomment.pixnet.net/blog/post/36615146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