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这起刺伤日本人事件的消息传出后,外界很快联想到两周前发生在吉林的多位美国教师遇袭事件。中国网友迅速把两件事放在一起做比较。
除了两起案件中受害人都是外国人外,还有网友在社媒X上指出,两起事件的犯罪嫌疑人都是50出头的失业中年人。根据苏州当地警方的案情通报,周一这起伤人事件的犯罪嫌疑人为52岁,是从外地来苏州的无业人员。两周前(6月10日)吉林的伤人事件中,嫌疑人则是一名55岁的失业男子。
外界也都注意到,中国外交部对这两起案件的定性都是偶发事件。
偶然还是必然?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周二(6月25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警方对苏州事件的初步判断是偶发事件,目前还在调查中。这一说法与外交部6月11日对吉林发生刺伤美国人事件的定性一致。
中国外交部的这一说法,在舆论中引起的反馈差异很大。在中国居住已经16年的加拿大人理查德(Richard Parsley) 对本台记者说,他也认为这是两起偶发事件,“在苏州事件中,我认为只是那种失去理智的人才做出这种事情,我并不认为多数中国人想把日本人或美国人置于危险的境地。”
目前在北京一家国际律所工作的理查德到中国前,还曾在日本居住过十五年。他的身边有很多中国和日本的朋友,他感觉平时在和中国人相处过程中大多都很友好,“人们都很友善,对你表示欢迎,陌生人也是如此,多数人就是把你当作其他所有人一样对待。”
在吉林和苏州这两起刺伤外国人事件曝光后,理查德并没有感觉自己的生活会有任何改变,他仍然认为自己作为外国人在中国生活是安全的。但他表示,这两起事件的确让人不安。他还提到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大多数在中国的日本人在街上已经不再说日本话,至少不像我十六年前才来中国时那样。”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两起事件的发生有必然的因素,它们说明了中国排外情绪的高涨。
一位身在武汉的居民,出于安全原因匿名告诉本台,“这是民粹主义教育与鼓吹引起的反噬,是当代义和团的死灰复燃。主要还是经济下行导致的,所有矛盾得不到缓解,粉红们需要发泄所致。”他忧心忡忡地说,这绝不是偶然事件,“宣传仇恨西方文明社会,又解决不了民生维艰的问题,活不下去的人报复社会的事件会层出不穷。”
仇外情绪
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周二(6月25日)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指出,虽然美国总统拜登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底在会面时,就促进两国民间交流达成了共识,但中国政府却在煽动反美情绪。伯恩斯列举了美国大使馆在中国组织的音乐会或大学推介会被中国政府无端阻挠,或参加者受到政府骚扰的实例。
伯恩斯在采访中还专门提到了6月10日吉林刺伤美国人的事件,并表达了对这起事件的关注。
加拿大人理查德则认为,他理解伯恩斯的立场,但并不太认同,“或许伯恩斯的说法不太准确,我个人没有感觉出中国仇外情绪在上升。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在我的心里,在我日常的经历中,人们都很友善。”
在新冠疫情期间,理查德大多数时间都居住在北京,国际旅行变得艰难,所以他就在中国国内四处旅行,跑了很多地方。这期间,他身边的外国人不断减少,但他感觉中国民众对外国人的态度并没有发生变化,“他们似乎很理解这种现象,他们的态度就像在说‘谢谢你留在中国’;他们似乎对我和其他外国人都表现出某种同情。”
河南郑州的“张龙”则对记者说,他比较认同伯恩斯的说法。为了安全起见,张龙是他的化名。他分析说,除北京、上海以及浙江、江苏等地方外,其他多数地区外国人比较少,仇外氛围可能更为突出。他强调,现在中国国内的学校也在宣扬一种排外教育。
张龙说,他六岁的女儿在幼儿园的课程中,就强调了对日本的仇恨,“就是一种仇日的教育,渲染侵华罪行,传达现在的日本人也那样。”张龙为了对抗这种教育,专门带女儿去和外国小孩玩,“玩后我孩子说,外国小朋友很好,很有礼貌。”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中国视频平台抖音上流传着一些“殴打日本人”的小短剧。在这些短视频中,多数是在华日本人欺辱中国底层的劳动者,继而遭到中国人的殴打。有网友认为,这些短视频的火爆正反映出当下中国社会仇外情绪的流行。
记者:王允 责编:何平 网编:洪伟
来源:R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