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评论】港产口号政治「对外软弱无力,对内无补于事」

 粤语组制图

香港的「由治及兴」讲了两年有多,依然只闻楼梯响,但总不见特区政府有何深入检讨,反而中联办主任郑雁雄近日提出的治港宣言,虽然口号连篇,却有助了解问题的关键。

郑雁雄提出成败关键在于「六变、六不变、六守住」,大家务必准确把握,香港才能成功。从另一角度看,不啻是承认「由治及兴」仍未见效,否则的话,他只须强调继续固守现状,又何须郑重呼吁各人确保达到「变与不变」的各大目标呢?

言下之意,不该变的变了,该变的又不变,才造成「由治及兴」走了两年多,仍然无法让香港重拾繁荣景象。例如郑雁雄认为六个不变,包括「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法治和营商环境、民主自由、生活方式、国际化等。他虽然没有逐项分析下去,但其意思清楚不过,香港失去昔日光辉,是由于这些基本面出现变化。

同样,他强调需要谋求改变的「六变」,包括中央加强挺港、「完善」后的民主、确保国家安全、提升特区管治、改善经济民生、扩大国际影响等,不管哪个方面做得不好,还是全部都有不足,在他看来,都是导致香港停滞不前的原因,否则香港已经走上「由治及兴」的金光大道。

口号政治难解决香港政经问题

郑雁雄自承不足,还设定「三个六」(「六变、六不变、六守住」)作为努力目标,无疑是其志可嘉,他列出的各点要求甚至比起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对实现「由治及兴」的五项条件更清晰具体,但始终都离不开口号政治的局限,既难以指引香港政经制度的转型,也对解决具体问题帮助不大。

口号政治其实是命令政治,发言者以其不容挑战的政治权威,提出各项要求或条件,号召下属及人民跟从。不论毛泽东晚年订立的「三要三不要」,80年代初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江泽民年代对两岸统一提出「江八点」,近年夏宝龙要求香港做到的「五个需要」、「六个希望」,以至郑雁雄今次提出「三个六」,都是没有讨论馀地的号令。

不过,尽管政治号令清楚,却没有附上实现的方法,因此上级提出目标,下级不一定能交出结果。例如保持香港的国际地位,需要包括欧美国家在内的外国势力认同香港的特殊地位,但眼下香港形格势禁,国家安全考虑优先,对美国加强戒备,加上一些特区官员被美国制裁而无法直接交往,而北京七年前宣布《中英联合声明》成为历史文件,当遇上具体问题,例如美国打算取消香港驻美经贸办事处,香港当局可为之事不多,到时无法守住香港的国际地位,不知可以怪谁?

除了国际地位难保,「六不变」之中法治和民主自由也饱受挑战。香港的人权表现近年受到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批评,这里不赘。单是公开表达反对政府的集体行动也近乎绝迹,已足以令人质疑香港自由变质,而「完善」后的选举制度,只限政府批核的「爱国者」参选,更违反国际人权规范,全面抵触普及而平等参与选举的基本原则。近日更有法官在立法会初选案量刑的聆讯时,表示关心政府会否因为判刑太轻而提出上诉,令人担心法官的裁决是基于政治多于司法考量。郑雁雄认真看待「六不变」的话,何不要求特区当局问责?

口号治港说好香港故事 回避事实批评

当然不会,因为口号中的「民主自由、法治」另有所指,如今放在「六不变」当中,不外是迎抗两位国际重量级人物对香港的严厉批评,一位是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罗奇(Stephen Roach)批评香港失去高度自治,另一位是英国前最高法院法官岑耀信勋爵(Lord Sumption)则指出香港法治自由民主同告倒退。

郑雁雄打出政治口号,强调高度自治、民主自由、法治都属于「六不变」,目的是表明态度及政治定调,以示官方从无动机改变这些基本原则,彷佛批评者看到香港的种种转变,并不代表北京改变原则了。因此,今次宣示立场,并非要与批评者敍事说理辩明是非,而是分庭抗礼,用官方动机回避基于事实的批评,以政治声量盖过公开说理。

如此口号政治并不务实,欠缺行动计划迈向指定目标,做不好则唯下属是问,更且害怕对敌亮剑,不敢碰触批评者每点指责,只求信不信由你,试问又如何可以对外说好香港故事,对内凝聚人心「由治及兴」?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来源:RFA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