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国诚 2024年07月09日来源:上报

施凱爾的政治口號:改變(Change),但與其說是改變,不如說是「保護」(protect),也就是保護眾多的弱勢公民,矯正社會分配不均的吸血體制。(美聯社)
施凯尔的政治口号:改变(Change),但与其说是改变,不如说是「保护」(protect),也就是保护众多的弱势公民,矫正社会分配不均的吸血体制。 (美联社)

基于一种帝国余晖下剩余的骄傲感,以及对区域经济的错打算盘,英国以「些微差距」(其实也是「巨大分裂」)的公投,脱离了欧盟。结果,原先怀旧式的帝国骄傲所剩不多,迎来的却是「疲乏英国」,一如那「雾锁伦敦」的景象。今年大选结果,工党大胜保守党,在650张国会席次中取得了410席,重新夺回睽违14年的执政权,这是英国人逆境求生的努力,也是一种体制不信任的表现,但也要看人权律师和刑事检察官出身的新首相施凯尔爵士(Sir Keir Starmer)有何惊人政绩?

「英独主义」与「政怒症」

脱欧之后的英国,长期面临三大内部困境:经济不振、所得不增、福利不足,这包括通货膨胀以及生活成本高居不下、移民问题及其社会冲击、总体经济萎缩不振、医疗与公共福利严重不足。这不只是保守党「节衣缩食」政策的失误,而是英国长期「角色误置」(英独主义)所积累的结果,由此造就了沮丧、不满、失望的「愤怒公民」,形成一种「政怒症」(politics rage),同时也严重扭曲英国老牌的民主精神。


英国长期「角色误置」(英独主义)所积累的结果,由此造就了沮丧、不满、失望的「愤怒公民」,形成一种「政怒症」(politics rage)。 (美联社)

这次英国大选,我称之为「反对现状的投票」,也就是「愤怒投票」或「不信任投票」,乃至于隐性颠覆了民主选举的基本信条:同意权的行使。这次投票与其说是民主教义下「参与性认同」的表达,不如说是犬儒主义下对现行体制的「退出式抗议」-拒绝体制(anti-establishment)。这种情况应验了老牌经济学家Albert Hirschman著名的理论:「隧道效应」(the tunnel effect),一种公众情绪从满足到怀疑,再到愤怒和颠覆的动态过程。换言之,选举不再是一种「授权」,而是「退出」(exist),类似「用脚投票」,也就是退出这个由政客(如保守党的华丽贵族之风)所操纵的吸血体制,最终导致民主体质的下降。

施凯尔奇迹?一场艰困之旅

施凯尔的政治口号:改变(Change),但与其说是改变,不如说是「保护」(protect),也就是保护众多的弱势公民,矫正社会分配不均的吸血体制,扑灭非法奢糜之风等等,包括如何在窘迫的财政条件下,大幅扩张包括医疗、保险、失业、教育、移民、清洁能源投资等等庞大的公共支出,特别是长期存在的「财税破口」-富人逃税与移民救助-两大问题。我称施凯尔为「路人甲首相」,也就是搭地铁时可能不知身边这位「眼镜男」就是当今首相,亲民有余,但魄力不详。面对英国的十字路口,不仅是这位「素人首相」的艰困之旅,也是「施凯尔奇迹」的机会之战。

我之所以倾向悲观,是因为美国和法国的大选都表现出这种「退出体制」的特征。尽管极右派的法国《国民联盟》(RN)在国民议会第二轮投票中意外失利,但依然无法阻挡右派路线的抬头;美国右派民粹主义(川普现象)的再度崛起,都说明了无论左右,都表现出「民主不满」的趋势。人们不满于民主体制沦为少数政客从事权力游戏和政党恶斗的竞技场,人民则被丢弃路边,成为「民主流浪汉」!

英国能否改变国际现状?

在对外政策方面,英国表现的是一种「跟班外交」,尾随欧盟与北约的路线,但又前后摇摆、举棋不定,这显示英国并未「实质脱欧」;虽然在欧洲政局上依然不可或缺,但角色明显趋于边缘化;既然身处欧盟之外,自然无法主导欧洲外交。在这种「二哥身份」之下,除非出现上述所谓「施凯尔奇迹」-独立而引领欧洲的外交路线-否则英国也难以改变国际现状。

一国的外交路线取决于三大因素:综合国力、政策选项、外部环境。英国国力虽然不再是昔日的「日不落国」,但欧洲大国地位并未减损。在政策选项上,英国充满各种「不确定选项」,因而只能采取「悬浮外交」(floating diplomacy),视情境而权变、视机会而行动。在外部环境方面,俄乌战争依然是英国「不可承受之重」,在「济弱扶倾」(利人损己)的压力下,英国人民是否能够容忍「外国灾难的内部移转」,还在考验之中。


英国充满各种「不确定选项」,因而只能采取「悬浮外交」(floating diplomacy),视情境而权变、视机会而行动。 (美联社)

可能成为「施凯尔奇迹」的要素,包括这位英国新首相提出了「核遏制」(nuclear deterrence)政策,除了重视核能贡献之外,还包括「以核抗核」-以核武自主遏制核威胁。除此之外,施凯尔还坚持高额的国防支出,坚持激进的绿能经济(零石化)和气候政策等等,这都构成了施凯尔的「改变之战」!

英国的对中政策:软平衡

尽管施凯尔多次提起「挺台脱中」的言论,但是「在野之言」毕竟不同于「在位之行」,在价值与利益的复杂纠葛之下,施凯尔的对中政策将是一种「软制衡」(soft balance)战略,在「绥靖中国」与「对抗中国」之间的游走,一种限制中国强权与欧洲利益之间的平衡政策。

在当今国际政治上,面对中国这一个侵犯性的强权,不外三种策略:追随、制衡与对冲,在三种方式中以「制衡」的难度最高。如果施凯尔要在对中政策上创造奇迹,就必须善用包括「软遏制」(soft deterrence)、「低度制衡」(limited balance)、「制度制衡」(institutional balance)、「价值制衡」 (belief balance)以及「复合制衡」(multiple balance)等等组合性的「软制衡战略」,才能对付中国这一「狼性+贼性」的狡猾政权。若非如此,英国的对中政策只能是一种假性的「软绥靖」。

施凯尔的「新工党主义」?

大选刚落,目前还看不出施凯尔清晰的内外政策,但预期工党极可能与左派的「自由民主党」共组跨党内阁(不是联合内阁,而是政治责任有大小之别的主从内阁)来看,施凯尔能否构筑一种「新工党主义」-温和工党+激进福利主义(自民党)-的新路线,摆脱英国政治的「隧道效应」,消除反体制的民主犬儒之风,以及应对中国对欧洲的侵蚀与渗透,就在于施凯尔能否实现「保护性改变」(protective change),既安内也攘外,而不只是调整保守党的政策或选举口号上的改变。

※本文作者为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中国问题与国际战略学家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