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寇文红的分析起点,是以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Richard C. Koo) 提出的两个观念—「资产负债表衰退」和「被追赶的经济体」,总结中国经济各项败象。他指出,中国消费增长低迷,投资意欲不振,房地产债台高筑,中央及地方财政捉襟见肘,总括来说,就是个人、企业以至政府都出现负债增加、资产减少,也就是辜朝明所说的「资产负债表」缩水或衰退,导致经济发展停滞。
屋漏更兼逢夜雨,中国正处于作者所言「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腹背受敌阶段」。作者分析,中国从2022年开始,投资回报率低于潜在竞争对手,导致大陆企业往外地发展,削弱本土投资,也促成更多发展中国家向中国追赶。加上中国与西方对抗,欧美国家在东南亚、印度、拉丁美洲部署新供应链,逐步取代或减轻倚赖中国企业,令中国面临更多竞争,成为「被追赶的经济体」。
寇文红除了指出中国经济两大困惑,更尝试解释因由。他认为资产缩水、投资回报率下降,原因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出现种种问题,包括科技创新不足、人口减少及老龄化、资本流走等等,令经济增长失去动力,而制度障碍和政府政策,如「国进民退」下国企主导重要产业,则令资源调配失效,运作亦流于低效率。
加上严密防疫三年,除了大量资源投入疫情防控,亦导致企业投资及研发投入不足、居民消费意欲不振、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人口减少、失业上升、企业收入及利润下跌等等,结果是个人及家庭资产缩水必须要削减消费,企业负债增加不得不减少投资,而三年来政府开支增、收入减,解除严密防控疫情之后,尽管百废待举,也不敢大幅减税或发放现金以刺激消费,更不愿开放一些行业的限制,容许民营企业参与投资,经济困局无法解开。
更糟是,在寇文红眼中,政府的对策不但没有解决问题,更成为问题的一部份。他特别批评当局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例如央行没有按照经济需要大幅减息以松动银根,但另一方面放宽房地产的规管,为购房者提供借贷方便,以舒缓房企及银行的债务危机,不惜付出的代价是居民和地方政府都加重负债(「资产负债表」恶化),导致消费能力进一步收缩,地方政府无力推行基建和民生措施,削弱整体经济的需求。
寇文红又批评中央及地方政府倒行逆施,使问题恶化。例如中央不但不减税,反而在此艰难时刻加强调查居民和企业过往的报税状况,再追讨「历史欠税」,同时预征未来的税款,结果是企业和个人的「资产负债表」继续缩水,经济只会进一步减速发展。地方政府亦不甘后人,为开源节流,一面是公用事业(水电煤气等)加价,一面提高行政处罸(如违反交通规则)罚款,增加地方收入。作者指为杀鸡取卵,更警告衰退时期加税实属不智,日本政府在90年代艰难时期推行财政紧缩计划,导致经济进一步下滑,因此当局切勿重蹈覆辙。
寇文红的看法比辜朝明更深一层,但仍未问到问题的根本:何以中国经济的基本因素出现无法应付的困难?其实作者在文中稍有提及,只欠正面带出。一是制度落后防碍经济发展。他主张改革所有阻碍技术进步、阻碍创新的体制,包括科研、教育、知识产权、营商环境、民营经济等等方面,但制度改革的障碍是什么,没有具体说明。他只提及「国企民企二元结构扭曲资源配置」,也指出民营经济的坎坷处境,例如政府整顿平台经济、教育培训行业、金融行业等,导致整个行业萎缩。问题是,民营企业对资源配置如此重要,何以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又如何可以扫除改革的障碍?
二是中国与西方对抗的路向选择。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开始,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建基于同欧美国家及盟友的良好关系,通过多边交流合作及贸易提升国力,何以今天要放弃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甚至化友为敌,换来眼下的互相制裁,贸易壁垒处处,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外交和军事也有冲突,值得吗?
中国人难道没有选择?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来源:R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