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育率也自改革开放以来降低不少,近年亦拼命鼓励生育。 (美联社)

卢斯达 2024年07月14日 来源:上报

世上一些地区拼命压制生育率,另一些地区拼命希望提升生育率。他们都没有错,但都是失败居多。

以前的亚洲四小龙,发展起来了,今天没有一个不是极低生育率。南韩生育率(妇女平均生产胎数)跌破警戒线,进入紧急状态。香港地区生育率近年亦是低至 0.8 、0.9。 (2021年数字,中国是 1.3,印度 2.03)

中国地区生育率也在改革开放以来降低不少,近年拼命鼓励生育。中国内部男女失衡,多出三千万男性人口。在大城市和农村世界,男女双方在婚恋市场的权力比重是两个世界。因为中国地理够大,能同时揉合两种极端。 「中国男人求娶老婆礼金数字屡创新高」的新闻近 20 年并不少见,但同时农村还存在拐卖妇女的铁链女事件。

香港特区近年通过输入「中国专材人口」,填补 19 年以后急剧流失的人口,2022 年一度下降之后又恢复增长,但本地生育率低,新生代不足,各级教育机构是首当其冲的环节。学校收生不足要杀校等等,怎么办?

有议员竟然建议教育界要传播「传宗接代观念」,因为他认为人类是有繁衍责任,大家要去逆转年青人不婚不育的观念…

这是相当唯心的口号式提倡。十几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首先不说经济情况如何、有没有爸妈帮助,大概都会讨厌生育是责任的说法。要让年轻人讨厌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由师长去强制和推广。

在认识的年轻一代之中,大部份人都是不生育,因为男女双方都自小认知或相信,生育和为人父母实为致命牺牲。没有惊人的爱是不应该入场。他们觉得自己一代的人生本来就逆风,如果人生中出现了生育,恐怕阶级和生活就会掉到更下层,自我发展的空间就更小。

这种「恐怕」没有办法用行政命令或者教育来消除。除了经济问题,还因为这个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一切教育和文化都鼓励我们以自己的权益为先,我们对自己的权利和自主性,比 100 年前的男女都敏感得多。

为了家庭而牺牲,在上一代有很多不假思索的例子,但新一代比较不可能。我们总是斤斤计较,害怕「自己」在关系中受到任何矮化,害怕自己必须像父母辈一样被各种义务捆绑着人生。低生育率是经济还是思想所致?可能是分不开的一件事。

人脑子不发热是不会结婚和生育,而教育就是尝试让人冷静规划自己的人生。一规划,就很容易淋熄婚育的想法。 (取自pixabay)

无论男女,教育让人看到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有百万种值得追逐的事物,于是人们自然会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推迟生育甚至不生育。即使渴望生育和组织家庭是一种年轻人未能理解的正当欲望,成年人中年人将其推迟或者牺牲它的例子实在太多。

「现代」总是关注「此生」,祖先和后代都退出了。北美清教徒式的经济国民思想,则是歌颂努力工作,为社会贡献产值,以此荣耀美利坚和上帝。这些都是以「自我」为单位的思考方法。不同地区的人口通过曲折的现代化,多少也接触或奉行这些思想。

不同中国以前讲「传宗接代」,以前的中国式社会,总是由形形式式的父亲、家族和团体管治,人是在多重和复杂「关系」中的东西,不太将人视为「独立个体」。因为独自猎食的禽兽就是独立个体,但也毫无意义。人和文明是因为人和人之间结成社会,建立关系。古人对文明的想法,总是有些集体或社群的意味。所以传宗接代在当中确是成为责任,因为不然你怎么报答父母恩。

但是到了近代,所谓「现代」的意识被发明出来,在西方,连国家这东西「理论上」都是被一个一个「个人公民」授权出来。所以你很难说服他们为了国家或家族期望去牺牲自己,多生两个小孩吧。

即使四小龙政府对怀孕家庭推出不同的补贴,社会也要不断订立更多家庭友善的政策,但是生与不生之间的机会成本,相比起来实在更大。个人主义者总是很容易变成「最后一代」,而我们的时代精神是个人主义的。

低生育率一方面是全球经济、已发展地区共同面对的经济问题,不过也同样反射了全球发达地区年轻人口对生育的想法:任何对自我权利或自由构成威胁的事情,包括婚姻和生育,很快就辨认出来。人脑子不发热是不会结婚和生育,而教育就是尝试让人冷静规划自己的人生。一规划,就很容易淋熄婚育的想法。

一问钱从何来,很多公家资助其实都是有限的杯水车薪。这种人口减少的趋势超越国界,不是 18 世纪前后人口学家恐惧的地球资源被疯狂增长的人口吞噬。今天是走入「已发展国家」行列的地方越来越多,人的生活越来越好,教育越来越高,思想越来越复杂,最后人口就自然增长不起来,有一个极限设置在当中。

大部份地区的人口都陷入停滞甚至衰退(欧洲)。在本世纪,反而是人口萎缩将会困扰着人类。

经常是政府提供慷慨「经济诱因」,生育率都提不起来。 2011 年世界人口踏入 70 亿大关,其实当时已有中国媒体谈到中国人口红利将尽的说法,当时一篇《人民网》的评论倒是直白表示:

「人口上涨有惯性,人口下降也有惯性,这种惯性在常识看不到的时刻开始构筑,一旦显现出来,行政命令是无济于事的。 因为你可以让人不生孩子,却无法强迫人生孩子。 」

既然行政命令也不行,那么学校的教育应该也是于是无补。那思想的趋势太庞大了。

 

※作者为香港评论者/作家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