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督圜 2024 年 7 月 16 日 来源:思想坦克

图片来源:达志影像/美联社

 

今年是香港七一回归第27周年,也是各界定期检视「一国两制」实践成果的时刻。回顾过去一年,香港特区立法会先是在去年七月通过《2023年区议会(修订)条例草案》,而后香港政府在年底完成区议会选举;然而直选投票率跌到27.54%、创下回归后新低,反映了港人多不认同新选制的代表性。但在特首李家超眼中,这是完善香港「爱国者治港」及「行政主导制」的最后一块拼图,更是香港落实良政善治、重回经济城市的起点。

而今年初,港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启动基本法第23条立法,并于三月由立法会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香港遂进入国安双法时代。港府强调,在完成国安双法、双机制的运作下,特区政府将可打造「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但现状可能并非如此容易。

李家超的自吹自擂,港人并不领情

在七一当日,特首李家超除细数他个人执政两年多来走过香港巨大变局的不易,也讲述北京如何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他强调,香港必然将由治及兴,为国家稳定发展做出辉煌贡献,迎向「一国两制」伟大壮举的新面貌。此外,他对于北京再次提供惠港政策表达感谢,认为这对香港的经济复苏提振信心。

相关政策包括:1.放宽大陆旅客自港澳返回大陆,购物免税额提升至15000港元;2.非中国籍的港澳永久性居民,可申请办理「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俗称「回乡证」 ),证件有效期5年,不限国籍及行业;3.实质完成《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下,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的磋商,就大陆对香港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措施达成了初步共识;4.北京将再赠予香港两只大熊猫,用以陪伴香港社会、增进友好关系。而回归纪念日当天,香港政府无偿开放泳池、展览馆等设施,港铁巴士、渡轮和电车等大众工具也免费搭乘,而社会上亦有近千间餐厅提供优惠,借以呈现社会祥和之貌。

在看似美好的政治表象下,社会却有不同感受,根据民调,特首李家超和港府今年最新的民望再次写下新低,而多数港人对于香港经济的发展并不满意,对未来的前景也不表乐观,且教育程度越高者对未来信心度越低。此外,针对港人进行的「社会幸福指标」调查,今年五月的调查结果显示,包括:免于恐惧、儿童快乐成长、享有政治权利、安居及生活无忧无虑等五面向,都低于合格标准;这也凸显出当前香港社会民众与政府统治者之间存在着认知的差距。

然而这些对于社会未来的悲观心态,对政策的冷眼旁观、事不关己,之于保安局长邓炳强,似乎都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软对抗」行为,他更强调要以文化宣传、爱国教育作为「软应对」的手段。事实上,香港政府以国安双法处理了硬对抗,但当前却难以处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软对抗,其本质就是因为大众并非心甘情愿臣服于「一国两制」的新情势下,也对新政治体制下权力分配的不平均感到失望,但在政府限缩了政治权利后,转而选择以软对抗长期抗拒。

香港身处美中对抗的前沿,香港的定位发生巨大转变

香港政府官员的思维及作法和社会显现的无奈及反应,皆与近年来香港超乎想像且仍持续的社会变迁有直接的关系。自2019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希冀以珠三角吸纳香港,促进陆港迈向区域整合,也期待以香港的国际金融角色推动珠三角的产业转型升级,最终让粤港有机融合。

不料反送中运动掀开了香港各种深层矛盾,旋即中共领导人定调这是一场颜色革命,自此加大各种国家安全的政治与法律管制。美国对于中国在港单边实行《香港国安法》亦以《香港自治法》(Hong Kong Autonomy Act)反制,终止美国对香港之特殊待遇,也宣示香港过去在美中间扮演的贸易窗口角色画下句点,这也将颠覆其金融中心的地位。

而后,新冠疫情期间,为配合中国大陆的「动态清零」政策,香港实行严格的管制措施,也让跨国企业深感「政治决定一切」,昔日香港有别于中国的自由港地位不再,进而逐步缩减在香港的布局。加以许多香港中产阶级家庭,有感于香港政治与社会环境的恶化,遂加速携家带眷离开香港,亦或是安排子女离开香港,其中不乏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也造成香港竞争力的流失。当香港身处美中对抗的夹缝犹如一座孤岛时,确实对其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香港特首李家超仅能选择加速融入大陆的发展大局;但这也意味着香港将从「国际的香港」走向「中国的香港」,香港的角色与功能,也从「亚洲金融城市」转变成「超级联系人」,好坏都难自外于中国。

目前香港的现况,就经济领域而言,2023年GDP实质成长3.2%,香港政府对2024年GDP实质成长预测可维持在2.5-3.5%。但过去香港经济观察着重股市与房市,但如今各界更关注消费力道的下跌;根据采购经理指数(PMI)可以发现,今年前六个月有四个月都在荣枯线以下,显示出香港的营商环境处于紧缩期,也进一步造成消费力道降低,对零售业而言更是首当其冲。

而外商普遍对香港经济前景不感乐观,不仅2023年跨国公司驻港总部仅存1,336家,较2019年减少13.3%,外资公司聘用员工数也从2020年的17.7万人下跌至2023年的13.2万人;相较于新加坡拥有4200家跨国公司总部,香港政府提倡的「总部经济」政策显然还待突围。此外,香港IPO的能力也快速下降,从2020年的519亿美金大跌至2023年的59亿美金,实是落差太大。显见国际对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与功能,已用行动做出表态。

就社会领域而言,由于国安法施行后,香港中产阶级人口外流严重,因此港府积极推行「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借此补充流失的人口。然而据港府统计,自2022年底至今年5月,合计有18万人赴港,但中国背景者超过九成。而港府补充人才也不仅限于引进计画,更是积极吸收大陆优秀学生,自2024/2025新学年开始,香港将扩大招收非港籍大学生,将提升到总额的40%,然而现阶段已占七成的陆生比例势必更高,国际生比例会持续下降。

就中港互动而言,据香港入境处统计,2023年香港居民有超过5,300万人次「北上」,其中超过4,000万经由深港口岸出境;「南下」访港的大陆旅客仅有2,600万余人次,比例悬殊。这也显示出,当中国去年七月以来经济下滑产生通货紧缩、物价持续下滑,陆客显然赴港旅游消费意愿不再强盛;而香港经济复苏乏力且受国际通膨因素影响且之际,聪明的港人选择北上消费,也让港府即使推出「香港夜缤纷」活动,也难增加港人在地消费意愿;一来一往之间,导致香港的假期经济并未随着中港全面通关而改善,致使港府大力推动的「盛事经济」政策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香港持续大陆化,一国两制仅剩躯壳

在当前中国与香港经济发展高度相依存却又遭遇成长失速之际,如何维持香港社会经济的稳定繁荣,就北京的治港政策而论,就只剩下持续推进陆港融合。仅以这次北京送给香港四项惠港政策分析,放宽大陆民众府港购物免税额,就是为了能拉抬香港岌岌可危的零售业,透过提高消费的额度支撑经济;而开放非中国籍的港澳永久性居民可办理回乡证,则是有助于外籍人才选择在香港居住,方便往来陆港之间,尤其是近年北京持续推进深圳香港一体化,简化手续让人流更顺畅,有助于巩固外商人才流失;CEPA的新一轮磋商聚焦服贸领域,事实上多年来的CEPA合作早已让香港和大陆全面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而服贸领域大陆也对香港开放153项,其中69项达国民待遇标准,因此深化服贸领域,有助于香港专业人士赴大陆就业执业,巩固香港的专业服务业相关领域,也促进人员融入大湾区发展的意愿。

整体而言,北京在「顶层设计」的规划下,希冀以政治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并以此逐步化解香港深层矛盾及陆港融合矛盾,许多政策平心而论确实颇具诚意。然而北京与港府高举国安大旗,政治凌驾一切下,造成香港法治、自由度不若以往,难以得到社会信服,是以各种惠港政策都难以得到港人支持。但可确定的是,香港持续的大陆化,已无回头路,「一国两制」终剩躯壳。

作者为中国文化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