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国诚 2024年07月18日 来源:上报
川普枪击案让人看出,美国极可能走向没落之途,才值得世人忧心。 (美联社)
本周轰动全球的新闻,莫过于已获提名为美国共和党总统参选人的川普,在宾夕法尼亚州巴特勒的竞选集会现场遭到枪击但幸免于难的事件。人们关切的是这场政治暴力戏剧化的发生过程,却少有洞察这背后的固化病理和深层危机,包括美国的民主体制是否出现裂痕与损伤?美国国力是否衰退或式微?乃至于美国是否失去世界体系的领导力?
我不涉入美国民主与共和两党的政见斗争,我也不是提倡「疑美论」,我的观点是「忧美论」:忧心美国,以及美国大选后世界局势的影响,是福还是祸?
美国的「任性暴力主义」
枪手的动机令人费解!依目前可知的讯息,枪手出身于富裕的白人中产阶级家庭,一个年仅20岁的男性,没有犯罪纪录,没有精神病史,政党立场为「注册的共和党员」。从所有这些有限资料来看,看不出有强烈的「病态型动机」,甚至在政治立场上出现矛盾现象-共和党人意图伤害共和党领袖!但无论如何,枪手最基本的动机必定是对川普不满。但是,对一个人不满就可以携枪对其进行攻击?这难道不就是美国枪枝泛滥下「任性暴力主义」的猖獗?一个在美国宪法上获得保障的「拥枪自卫权」,究竟是人人安全?还是暴力四射?在此情况下,法律与道德的约束力何处安在?
如果动辄舞刀弄枪,美国岂不成了「枪枝痴迷」的国家?但是除此这种「枪迷症」之外,还有四处充斥的愤怒情绪与暴力语言,其危害性要比一只自动步枪来得更严重。一方是看似老弱的拜登与一个嘴上英雄的川普,水火不容,似乎不致对方倒地不甘心!在这种「文武两暴」的国度里,赞成与反对犹如上帝与魔鬼的战争,左右两派有如正邪不两立的对决;批评者就是敌人,异党者就是坏蛋;人们在分裂中获取快感,在口水中尽情较量!
迄今为止,美国国内对于类似堕胎问题、失业问题、移民问题、枪枝管制、毒品泛滥、医疗与社会福利、贫富差距问题……等等,基本上既无交集也无共识,甚至许多美国人还主张以「拥抢」来巩固自身的言论自由。这岂不就是以私家暴力(private force)来维护公共意见(public opinion)?岂不成了民主政治最大的反讽与吊诡,以「猎人头」代替「数人头」!
全球化变成「全不满」
反对川普的人,多半以「歧视(种族与性别)、民粹(反移民与孤立主义)、商人(势利与寡情)、国际疏离(退盟和放弃援助)…..」等等,来形容川普的缺失,似乎川普总是患有「理智不足症」;然而支持拜登的人,不也抱怨拜登总是优柔寡断、老迈无力?既无法解决内政上的沉疴痼疾,在外交上瞻前顾后,面对专制政权上搞「半套绥靖主义」,特别是在俄乌战争上,美国领导的三十几个国家,打不赢一个俄罗斯!
当今民主国家,正出现一种「政怒症」(politics rage),一遇政治就感受或激发自己或他人的愤怒。 (美联社)
在枪击案的背后,我们看到两个「平行又互斥」的美国,一个「华尔街」(Wall Street)和「铁锈带」(Rust Belt)「并存又对立」的国度。当今美国,底层的普罗大众忿忿不平,上层的富裕菁英不也抱怨连连?如果美国人都不喜欢两个总统候选人,那全世界为什么要追随美国、信赖美国?这岂不「疑美成真」?美国的民主体制岂不变成一种「挑不烂制度」,全球化变成了「全不满」时代?
民主政治的「隧道效应」
当今民主国家,正出现一种「政怒症」(politics rage),一遇政治就感受或激发自己或他人的愤怒,一如开车上路就脾气不佳。在投票行为上则出现明显的「愤怒投票」或「不信任投票」,乃至于隐性颠覆了民主政治的基本信条:同意权的行使。选民的投票,与其说是表达「参与性认同」,不如说是对现行体制的「退出式抗议」-拒绝体制(anti-establishment)。这就印验了经济学家Albert Hirschman著名的理论:「隧道效应」(the tunnel effect),一种公众情绪从满足到怀疑,再到不满和愤怒的过程。换言之,选举不再是一种「进入」(enter),而是「退出」(exist),也就是退出这个由政客所操纵的少数利益体制,人们把政治看成了「反政治」。其结果必然是民主体质的下降。
忧美乎?宿命乎?
美国如果已经国立衰微或无力领导世界,那就不需「忧美论」,而是「宿命论」:坐待悲剧的来临。然而,正是川普枪击案让人看出,美国极可能走向没落之途,才值得世人忧心。美国人最大的盲点在于:以为自己优先、自己伟大即可,殊不知,美国保护盟邦、维护世界秩序就是保护自己;只有确保全球利益,才能确保美国的利益。
※本文作者为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中国问题与国际战略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