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尔德 2024 年 7 月 25 日 来源:思想坦克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者提供
推宕了大半年的中共二十大三中全会于7月18日落幕,除了确认习近平之前清洗火箭军的人事处分,以及前外长秦刚没被开除党籍只免去中委职务外,大家关注的焦点是三中全会由总书记习近平主持起草的《决定》──到底三中「决定」了什么?
《决定》只见「管得住」,不闻「放得活」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崩坏,一般预料三中《决定》会对经济政策提出新的指引方向,而会议结束当天最先发布的公报中,「放得活又管得住」这七字箴言让不少人大做文章。结果两天后两万多字的《决定》公布,却只看到「管得住」,没看到「放得活」;让人得到一个结论:习近平只以「深化改革」之名让政权「稳得住」。
邓小平时代的「改革开放」路线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之后几乎每一届的三中全会都有重要政策决定出台。这是因为每届新的党代会闭幕就随时召开一中全会,党先换届后隔年春天全国人大和政协换届、新行政部门跟着组成,所以在人大政协举行前,中共会召开二中全会来确定人事。等到政府领导班子全部确定、运作渐渐上轨道后,当年秋天党召开三中全会来讨论之后几年政策大方向──改革开放之后经济议题当然成了重点。这也让「三中全会」成为观察中国政经发展的窗口,三中全会发表的《决定》就具有政策指标意义。
习近平自己在三中全会上有关《决定》的说明中,开宗明义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决定》本文则说:「总体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实现到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取得明显成效的目标,……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八大就是习近平掌权后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自己也把它当做中共发展史的分水岭,甚至回顾中国发展就只从十八大开始谈。十八大三中全会也是习近平提出第一较详尽的政策蓝图。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每一届会议的《决定》都是习近平自己担任起草组的组长,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名称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九届三中则是《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二十届三中的《决定》全名则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读者应该注意到了,习近平负责起草的三份文件都用了「深化改革」这四个字。这是企图要用「深化」来区别邓小平以降的「改革」,或者说用「深化」来矫正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一向眼中只有毛泽东的习近平,几乎让自己与邓平起平坐,在本届三中的《决定》中就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
到底习近平如何「深化」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路线?
2013年十八大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了「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让外界倍感兴奋,认为习近平将放手让市场机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但大家忽略了《决定》中出现的另一段话:「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顶层设计」最早出现在2011年3月公布的「十二五」中,强调要「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这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设计者刘鹤的主张。 2010年时任中财办副主任的刘鹤受访指出:「中国改革三十多年,现在到了一个新阶段。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过去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和面临各种各样新的重大改革议题条件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经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稳步协调推进,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一个顶层设计,包括主要目标及先后顺序……。」
「顶层设计」就是政治凌驾一切
之后刘鹤成了习进平首席财经幕僚,「顶层设计」──也就是由上而下的规范指导──成了习近平重要理念。 2012年习近平仿效邓小平「南巡」,发表讲话称:「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之后,这四个字也成了政治凌驾市场的说词。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习近平也成立了「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了上而下直接推展「顶层设计」的机制。
2018年十九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强调通过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事实上,却是从党政分离回归到改革开放前的党政合一。国务院权力被削减,党的权力提高,而习近平本人则透过各种小组长掌握政策决定权。
到了今年的二十大三中全会的《决定》,全部共十五个大项,又分成六十个小项。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比之前两次《决定》更空泛。内容四平八稳、政治优先,国家安全上位;「安全」出现41次,「国家安全」出现13次。习近平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决定稿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围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出构建联动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 …。」
《决定》中也出现了习近平近来大力推动的「新质生产力」:「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习近平为什么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因为外销导向的经济发展型态已走到尽头,而国内市场需求又不足,让中国经济近十年来停滞不前。习近平想借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让为中国经济注入新能量。
中共的官僚威权政体油然升起
而习近平用的手段依然还是由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党国主导经济资源的分配,和哪些部门、团体或个人合作,谁能获利,都决定于习近平的意志。台大政治系学者陶仪芬在2021年发表的论文就把中国这种「顶层设计」、强化政治集权的经济发展模式类比于拉美威权政体──一九七○年代拉美国家在进口替代遇到困境后,政治领袖以国家力量深化进口替代,形成了所谓官僚威权政体(BA Regime)。
对一个威权统治者而言,政权稳定是优先于经济体制改革,这也是习近平在三中全会前要先完成对火箭军的清洗,要在会议前夕刻意于延安主持中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并重覆强调「政治」的重要。当然,经济表现也影响着政权稳定,但这不代表独裁者得进行结构性的经济改革,如果市场化有害于权力的集中,那么习近平不会去推动的。
目前对习近平最重要的经济「维稳」工作是:让地方政府不破产,让民众生活水准还能维持现况、温饱无虞,然后再以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围结人民。深化改革与民族复兴只是集权的借口,正如刚出炉的二十大三中《决定》的结语:「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本名郭宏治,资深新闻工作者、专栏作家。 SUNY-Binghamton 社会学硕士,台大经济系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