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田康博 2024/07/28 来源:自由时报
蔡英文总统在二○二一年双十节演说中,首次公开使用「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的论述。 (资料照)
蔡英文总统在二○二一年双十节演说中,首次公开使用「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的论述,她的继任者赖清德总统也在就职演说中提及此一论述。 TBVS的民调显示,支持这项论述的民众达到六十四%,另一方面,也有人批评这是「新两国论」。然而,「互不隶属」不论在逻辑上和政治上,都有别于「两国论」。两者究竟有何不同?
「互不隶属」没有正面定义两岸关系
李登辉总统的「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论述(即所谓「特殊两国论」),将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从正面定义为史无前例的「特殊关系」,以确立中华民国的主权。在这方面,陈水扁总统「一边一国」的说法也很类似。但「一边一国」并未说明两国关系,只是单纯描述台海两岸有两个国家。
相对于此,马英九总统的「九二共识」,上一句是「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下一句则为「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海峡两岸各自表述」,但北京的版本并没有下一句。也就是说,北京的「九二共识」仅有「一中」,并无「各表」。
国民党主张「各自表述」,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北是中华民国,各自代表一个中国,而且「互不否认」。若用另一种说法,「至于九二共识的涵义,海峡两岸各自表述」,就是「九二共识,各自表述」。 「九二共识」是一个以放弃从正面定义「一中」,进而达成双方协议的外交艺术。
「互不隶属」有别于试图从正面定义两岸关系的「特殊两国论」、「一边一国论」,也不同于蓄意放弃定义和同意一中意涵的「九二共识」。它只是叙述中华民国从未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从未隶属于中华民国的事实。换言之,「互不隶属」是以否定的形式,来呈现两岸不是一个国家,可以说是「非一国论」。
是否被美国接受才是重点
在中国大陆看来,中华民国早于一九四九年灭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因此「互不隶属」与「两国论」、「一边一国论」,或是「一中各表」,同样被全面否定。
但在台湾内部,要否定「互不隶属」,从逻辑上来说很困难。因为面对「中华民国曾否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曾否隶属于中华民国?」的质问,任谁都无法回答「Yes」。
在台湾出现对「互不隶属」的批判,是一种在论述之外自行加入「两个中国」或「台湾独立」的政治性批判。
「互不隶属」与其他论述的差异,在国际政治上更为显著。不管是李登辉的「特殊两国论」,或是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都让美国感到措手不及,因此两人都遭到美国强力约束。反观,美国并未批评「互不隶属」,或许美国对此并不讶异。
过去,当人们相信「台湾的挑衅」会引发战争时,「九二共识」被美国放心接受。但现在又会如何?如今美中战略竞争加剧,有人担心习近平可能像俄罗斯总统普丁一样发动战争,另一方面,美国正在奋力阻止北京对台湾动武,既然如此,现在的美国还希望听台湾说「坚持一个中国」吗?
即使是现在,美国仍将「台湾独立」、「两国论」和「一边一国」等视为「挑衅」,不会接受,因为这些用语早已被「污名化」。相对的,美国对北京主张「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也仅是「认知到」(acknowledge),而非「承认」(recognize)。万一台湾不否定「台湾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将失去保护台湾的根据。
「互不隶属」是一个绝妙的新论述,与美国的「一中政策」并无矛盾之处。
台湾的地位何在?两岸关系又是什么?对于历史留下的这些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也非万古不移。答案会随着两岸权力关系、台湾的国际关系,以及台湾人民的民意而有变化,并且是复数答案的相互竞争。
资料照
(作者松田康博为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驻日特派员林翠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