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   转自悦读网  /新世纪


邓小平帝国

类别: 史地‧法律‧政治>政治军事
丛书系列:历史与现场
作者:阮铭
出版社:时报文化
出版日期:1992年08月10日
开本:25开/平装/316页
ISBN:9571304816

 

~~~~~~~~~~~~~

内 容 简 介

 

邓小平曾以中国改革与开放的旗手闻名于世,两度被美国Time杂志选为年度风云人物,他自己曾引以为荣,获得过中国农民二人、学生与知识份子的爱戴。

对于这样一个集改革家与暴君于一身的复杂人物,作者阮铭曾有机会在几个关键时刻从较近的距离观察他,写下这本《邓小平帝国》。

 

作 者 简 介

 

阮铭
1931年7月生于上海市,原籍江苏省金山县。 1948至52年,于燕京大学攻读工科。中学时参加学生民主运动,于四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61至67年,任职于中共中央宣传部。 77年至中共中央党校工作,出任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并参与过关键性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件起草工作。 83年初,被开除党籍。 88年10月赴美访问,先后在哥伦比亚、密西根、普林斯顿、哈佛等大学研究。

~~~~~~~~~~~~~~~~~~~~~

余英时序

 

我初次和阮铭先生会面已是三年多以前的事了。 1989年4月15日《中国时报》在纽约召开了一个「五四运动七十周年讨论会」,阮先生和我都参加了。也就在这一天,会场上传来了胡耀邦逝世的消息。 《时报》记者要求立时访问阮先生和其他几位来自大陆的与会者,讨论不得不暂时停止。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天竟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胡耀邦之死变成了北京学生运动的导火线,一直延续到「六、四」天安门的大屠杀。

此后我还和阮先生见过几次,也都是在会议的场合,没有机会深谈。 1990年8月以后,阮先生参加了普林斯顿大学「中国学社」(Princeton”s China Initiative)的研究工作,我才进一步对他的经历和抱负有所了解。读过他的《历史转折点上的胡耀邦》一书,我更认识到:从1977年到1982年在中共中央党校工作期间,他曾在理论上为中共的「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不少关键性的文献,包括邓小平的讲词,他都参加了起草。

由于我对于中共党史的完全无知,初识阮先生时我一点也不清楚他的过去,更不知道他在1983年已被开除党籍。我所认识的阮先生是一位热烈追求民主自由的中国知识分子。胡耀邦曾指出中共党内在延安整风时期已分化为三种力量:一种是追随史达林的教条主义者,如康生和陈云;一种是「老子打江山坐江山」的枪杆子主义者,最典型的代表是王震;最后一种则是「追求在中国实现自由民主理想的」知识分子(见《历史转折点上的胡耀邦》,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1年,页七三~七四)。阮先生无疑属于最后的一种。而且根据阮先生的分析,胡耀邦显然也属于知识分子的一类。他们终于成为邓小平「改革开放」策略下的牺牲品,可以说是从一开始便注定了的。从中国历史上看,无论是古代的暴力造反或现代的暴力革命,领导的权力最后总是落在光棍、流氓一类社会边缘人的手上;知识分子在关键时刻虽然常能发挥重大作用,但事过境迁之后,如果不学张良的「明哲保身」,便只能是悲剧下场,如李自成手下的李岩。中共是现代中国各阶层边缘分子的大集合(包括边缘知识分子),其社会成分自较传统的造反集团远为复杂。然而照上面胡耀邦的分类,其中「枪杆子主义者」是传统流氓、光棍的典型,固不必说,而第一种的「教条主义者」则是经过了现代化、洋化的光棍,所以这种人也往往被称作「党棍」。中共的权力基本上是掌握在这两大类人——土光棍和洋光棍——的手上,知识分子如果不甘「光棍化」,便只有靠边站的份了。

阮铭先生当年抱着追求自由和民主的理想参加了共产党,几十年后被驱逐出党,依然是一个执着于同一理想的知识分子,不但未沾丝毫的「党」气,而且也没有半点「马列」气。这两年来,他一方面写作,一方面读书和研究,无论在思想上或知识上都采取了开放的态度。这本《邓小平帝国》便是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完成的。

从作者所引用的大量文献而言,《邓小平帝国》显然和一般置身事外者的客观研究并无不同,但是我们通读全文,便会发现作者本人最初也曾参与了这个帝国的创建。作为一个参与者,他是身在庐山之中的,然而作为这部帝国兴衰史的撰写人,他却能跳出庐山之外,因而看清了庐山的真面目。这样主客统一的著作确是不多见的。这是此书最能吸引读者的所在。当年梁启超在变法失败后写《戊戌政变记》,由于情感的愤激,陈寅恪评其书曾有「所言不尽实录」之讥。阮先生写《邓小平帝国》也未尝没有情感愤激的时候,但他大体上确能实事求是,不以个人主观的好恶而作出违反事实的论断。让我试举一例。在第十章论及邓小平和党内外民主力量之间的关系时,作者说:

「邓小平在整个改革进程中都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依靠党内外的民主力量,依靠广大民众的支持来克服党内特权阶层的反抗,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改革。另一种是同党内特权阶层与既得利益者妥协,背叛党内外民主力量,把改革的目标收缩到经济领域之内。邓小平的反覆无常,就是因为他在这两种选择之间变化不定。但总的趋势是他的政治视野愈来愈窄,愈来愈担心党内外民主力量的壮大会威胁到共产党和他自身的权力垄断,因而一步步地与各种民主力量分裂,最后不得不走向与保守势力结盟。

这真是一种持平之论,可见作者颇能节制自己的激愤的情感;在他的视野所及之内,阮先生已尽最大可能保存了历史的「实录」。

阮先生最初参与了邓小平帝国的创建,显然是因为他相信邓小平确有诚意把毛泽东的帝国改造成民主的中国。所以本书所描述的1982年以前的一些历史性集会,作者大致都曾亲临其境。从这一点说,此书具有第一手史料的价值。但在邓小平背弃了民主、走向帝国再建的时刻,阮先生毫不犹豫地与共产党永远告别了。和本世纪无数抱着自由民主理想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阮先生最初是由于误会而加入了共产党,最后则因为了解而离开了它。无论是加入还是离开,其中所体现的知识分子的良知都同样是可敬的。

1992年7月17日

余英时序于普林斯顿

 

目录

 

余英时序

引言

第一编 邓小平权力的基础(1976-1979)

.毛去世与华阻邓复出

.胡耀邦为邓排除障碍

.邓与民主墙运动的联盟与分裂

.惩罚越南之战奠定邓的权力基础

第二编 邓小平改革的要害(1979-7986)

.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改革高潮

. 「兴无灭资」转向政治制度改革

.波兰事件与民主改革联盟的第二次分裂

.陈云集团与第一次反胡耀邦联盟

.邓在经济改革战线反攻

.邓与民主力量的最后决裂与胡耀邦下台

第三编 帝国的末日(1987-1989)

.邓小平、赵紫阳的短暂蜜月

.自我孤立的「新权威主义」

.天安门下的民主悲剧

.暴力的失效与帝国的末日

后记

校后记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