猰貐    /知乎    转自新世纪

发生在1989年的东欧剧变,绝对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下面就按照时间顺序,给大家讲一讲这场剧变的详细经过。

第一章:波兰与匈牙利篇

(一)

东欧的剧变实际上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就埋下了伏笔。雅尔塔会议决定将东欧各国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允许苏联将这些国家变成自己的卫星国。而苏联也毫不客气,依靠着武力压迫,将东欧诸国统统变成了自己的附庸。这种做法,严重地践踏了东欧各国的主权,激起了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样一来,实际上就为四十年后的剧变埋下了伏笔。

在冷战时期,东欧各国普遍都出现了反对苏联统治的政治事件,像波兰的波兹南事件,匈牙利1956年的布达佩斯事件,以及1968年“布拉格之春”事件等等。与此同时,东欧各国在经济上还都普遍采用僵化的苏联式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各国普遍经济困难,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偏低,因此,东欧各国出事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1980年,波兰陷入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

波兰建国三十多年来推行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此时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波兰的物资供应十分困难,国营商店的货架上空空如也,排队购物的长龙则有增无减,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衣食需求都已经难以有效保障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姓们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各种小规模的抗议和罢工事件不断发生,整个波兰变得山雨欲来风满楼。

7月1日,波兰政府宣布,将肉类价格上涨70%。这个决定犹如一颗火星点燃了遍地干柴,整个波兰迅速地动荡了起来。

8月14日这一天,波兰格但斯克市列宁造船厂一万四千多工人宣布罢工。罢工工人们推选出了自己的领导者,他便是莱赫·瓦文萨

瓦文萨此时已经不是列宁造船厂的工人了,他早在1976年就因为组织罢工被开除了。但是这一次罢工时,瓦文萨主动回到厂里,勇敢地挑头站在最前列,结果一下子就成为了世界瞩目的风云人物。

瓦文萨此时只有37岁。他只有小学文化,是个电工。很多采访过他的外国记者都认为瓦文萨是个性情粗鲁、缺乏教养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头脑简单,根本就不是个合格的政治家。

尽管瓦文萨一身的毛病,但是此人就是有个傻大胆,到了关键的时刻敢于站出来。其他的人再怎么有才干,关键时刻没胆量出头,那就没办法了,那就只能眼看着瓦文萨呼风唤雨了。

瓦文萨站出来振臂一呼,结果群起响应。到8月16日,有21家国营工厂的工人宣布罢工。大家组成了联合罢工委员会,瓦文萨被推选为主席。

8月17日,罢工工人发表了21项要求。除了要求增加工资、降低物价等经济条件外,还提出了一些政治要求,比如成立独立工会,释放政治犯等等。

执政的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盖莱克被罢工闹得焦头烂额、手足无措。面对着声势浩大的工人群体,盖莱克只好以退为进,发表电视讲话,表示愿意接受工人们提出的经济要求,同时还建议开展政治协商。

8月31日,波兰政府副总理雅盖尔斯基代表政府来到了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与工人谈判。代表工人出面的又是傻大胆瓦文萨。

经过谈判,波兰政府答应了工人们提出的全部经济要求,此外还有一条政治要求也被接受了,那就是政府允许工人们成立独立工会。

(二)

9月22日,36个独立自治工会的代表聚集到一起开会,决定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工会组织,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团结工会。瓦文萨被推选为团结工会的主席。

11月10日,波兰最高法院正式承认团结工会为合法组织,团结工会迅速发展壮大。当时波兰全国的人口只有三千多万,但是团结工会的会员很快就达到了一千万,成为了波兰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1981年九月,团结工会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瓦文萨再次当选为主席。他在会上发言说:“团结工会现在存在,今后仍将存在,不管什么人喜欢不喜欢。我们将会创造我们理想中的波兰。”

波兰发生的事情让苏联为之跳脚,克里姆林宫的首脑们一致认为波兰的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于是,莫斯科开始向着波兰施压,要求他们做出改变。在莫斯科的压力下,1981年10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举行中央全会,对领导班子做出了改组,原国防部长雅鲁泽尔斯基大将成为了新的第一书记,执掌了波兰的大权。

雅鲁泽尔斯基上台后,很快就对团结工会变了脸色。1981年12月13日,雅鲁泽尔斯基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军管。

随后,以瓦文萨为首的数以千计的团结工会领导人及其骨干分子被逮捕,军队开始进驻各家工厂和矿山,罢工活动遭到禁止。1982年10月8日,波兰政府正式宣布取缔团结工会。

取缔了团结工会之后,苏联还出手帮助波兰渡过经济危机。尽管此时的苏联也不宽裕,但是做大哥也不能看着小弟有难不管啊,所以,苏联还是想尽办法挤出了一笔钱,作为贷款送给了波兰。此外,东德、匈牙利等国也跟着帮衬帮衬,就这样,波兰的经济状况开始慢慢改善了。

靠着大棒加胡萝卜双管齐下,波兰的形势逐步稳定了下来。团结工会变得销声匿迹,也没人再敢跳出来惹事了。

似乎一切都已经结束了,波兰今后就要风平浪静了。不过,身为波兰最高领导者的雅鲁泽尔斯基却是个十分精明的人物,从他后来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此人是深谙“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个道理的。尽管他是耍枪杆子的出身,但是他做事却从不赶尽杀绝,总是留有余地。

1982年11月,在波兰形势稳定之后,雅鲁泽尔斯基就把瓦文萨释放了,只是派警察秘密监控他而已。1983年7月22日,雅鲁泽尔斯基宣布取消紧急状态。随后,在三年的时间里,雅鲁泽尔斯基又将团结工会的在押人员全部分批释放。

雅鲁泽尔斯基为自己谋得了一条安全的退路。

(三)

到了1988年,波兰又开始动荡起来。

此时,戈尔巴乔夫掀起的“新思维”改革浪潮已经开始严重地冲击波兰的政治基础了,而与此同时,波兰的经济又开始陷入了困境。这一次,自顾不暇的苏联再也不会出钱帮助波兰了。波兰的形势岌岌可危。

而雅鲁泽尔斯基这时候也看明白了,他意识到苏联再也不会出手干涉波兰的内政了,于是,他就主动开始寻求变化,打算与团结工会妥协了。

1989年2月6日,波兰政府与团结工会之间的“圆桌会议”正式召开。经过了两个月的争执与讨价还价,双方最终于4月5日达成了方案,团结工会恢复合法化,而波兰的政治体制也开始向着西方的模式进行过渡。

4月17日,华沙地方法院宣布团结工会为合法组织。

6月,波兰举行大选,团结工会获得一边倒的胜利。波兰众议院161个席位全部被团结工会获得;参议院100个席位被团结工会拿到99个。虽然雅鲁泽尔斯基按照圆桌会议的协议当选为波兰总统,但是他已经没有办法再组织一个属于统一工人党的政府了。于是,雅鲁泽尔斯基只好提名团结工会的领导人之一马佐维耶茨基为政府总理,让他负责组阁。不过,按照圆桌会议的协议,国防部长和内务部长两个职务依然由统一工人党控制。

马佐维耶茨基上台后,波兰继续急剧地转变。波兰的国名、国徽、宪法、国庆节等等统统都被由团结工会控制的议会修改。

1990年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宣告解散。7月,波兰政府进行改组,原统一工人党成员都被清除。

在这样的情况下,雅鲁泽尔斯基的总统宝座也坐不下去了,他被迫宣布辞职,提前举行总统选举。11月瓦文萨当选为波兰总统。波兰最后完成了转变。

瓦文萨当选为总统后,他的缺陷就暴露了出来。电工出身的他,对于治国理政这样的细活儿根本就不擅长。当时波兰面临着政治经济转型的重大课题,有许多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瓦文萨对此处理不力,结果导致波兰的经济形势更加困难,老百姓开始对瓦文萨怨声载道了。

1995年的总统大选中,瓦文萨连任失败,被迫下台。原波兰统一工人党出身的克瓦希涅夫斯基接任总统。此后,波兰的经济开始逐渐好转,各方面慢慢地走上了正轨。

瓦文萨退休后,在政治上就很难发挥作用了,只能靠着钓鱼来打发时光。而雅鲁泽尔斯基虽然一度要到法庭上受审,但是他那主动给自己留后路的政治智慧还是拯救了他。他始终都平安无事,日子过得也很逍遥,到了90岁的时候,居然还有能力搞婚外恋,勾引了一名50岁的女护士。

2014年,雅鲁泽尔斯基去世。

(四)

1956年匈牙利布达佩斯事件后,卡达尔·亚诺什在苏联的扶植之下成为了匈牙利最高领导人。他在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第一书记的宝座上一坐就是三十二年之久。

老卡为人精明,长袖善舞,对于各方面的利益都能很好的摆平,这是他能执政三十多年的主要原因。卡达尔特别注意发展经济,经济政策比较灵活,所以匈牙利的经济状况一直比较好,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比较高。在七十年代中期,匈牙利就已经达到了每千人拥有55台汽车、226台电视机、228台洗衣机、220台电冰箱的水平,在东欧国家中首屈一指。相对繁荣的经济让匈牙利保持了多年的社会稳定。

卡达尔为官清廉,不搞特权,家里的亲属都从事普通的工作,没有人跟着他鸡犬升天。

他平日里的为人则是十分的谦和、平易近人,完全没有什么官架子。他居住在平民住宅区的一个普通院子里,也没有什么警卫把门,任何人都可以敲敲门到他们家去做客。

卡达尔还允许新闻媒体以及文艺作品公开批评自己。有一次,一个匈牙利脱口秀演员在台上直接拿着卡达尔挖苦讽刺,卡达尔就坐在台下,他看了只是哈哈大笑,丝毫也不介意。

不过,卡达尔也有他的“禁区”,1956年的布达佩斯事件就是最主要的禁区,卡达尔绝对不允许人们讨论这个历史事件,甚至连提都不许提。还有许多其他的政治问题,老卡也是严格控制的。

时光荏苒、日月穿梭,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老卡的日子就越来越难混了。

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来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很多政治历史事件都开始被重新评价,老卡捂盖子的做法变得越来越不得人心了。

另一方面,老卡的身体也每况愈下,对于处理复杂的政治问题他已经力不从心了。

1988年5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会上,卡达尔被选为主席,但实际上就是个荣誉职务。第一书记的职务改由格罗斯·卡罗伊担任。

卡达尔的隐退,让匈牙利的政治变革的帷幕正式开启。

1989年1月28日,在第一书记格罗斯出国访问之际,匈牙利政府的国务部长波日高伊·伊姆雷忽然对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谈话,称1956年的布达佩斯事件是一场“人民起义”。这一表态登时就震惊了全国。

2月1日,中央书记卢卡奇表示:波日高伊的谈话只代表他自己,匈牙利社工党对布达佩斯事件的态度没有改变。

如此一来,所有的人都意识到: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内部已经开始分裂了。

第一书记格罗斯急匆匆赶回国内后,很快就决定召开中央全会来解决党内的分歧。

2月10日,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召开中央全会,开始讨论1956年布达佩斯事件的评价问题。会上左右两派争执激烈,最后勉强达成妥协,通过了一个决议,称1956年的事件为“一次真正的人民起义,但是也有反革命分子参与”。

不过,会议还通过一项决议,称匈牙利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多党制的手段实现“政治体制多元化”。

这次全会之后,匈牙利就陷入了政治动荡之中。匈牙利社工党的党员纷纷开始退党,社会各种政治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整个社会已经逐渐脱离了政府的控制。

社会上要求为1956年的匈牙利领导人纳吉平反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要求卡达尔为当年的事件承担责任的人也越来越多。

1989年5月,匈牙利社工党免去了卡达尔的主席职务。5月底,为纳吉恢复名誉。6月16日,匈牙利全国举行隆重仪式,为31年前的这一天被枪毙的纳吉·伊姆雷举行国葬。

在为纳吉平反的同时,匈牙利还打开了自己与奥地利边境的封锁线,允许本国国民自由进入西方国家。如此一来,不仅匈牙利人开始出国,而且捷克斯洛伐克与东德的百姓也开始借助这条通道投奔西方。特别是东德,借道匈牙利去西德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导致了柏林墙的倒塌

7月6日,重病缠身的卡达尔在忧心忡忡之中离开了人世。他死后,社工党内的左派势力更加被削弱,已经无法抵挡右派的进攻了。

10月6日,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果大会开成了“分裂的大会、失败的大会”。在会上,右派代表公然宣布与党分裂,整个社工党分裂成了七个派别,后来又变成了九个派别。

代表右派的“改革纲领派”与“人民民主纲领派”联手,正式宣告成立“匈牙利社会党”。

10月18日,匈牙利国会通过修改宪法的决议,决定实行多党制。19日通过新的政党法,随后,各种政党就纷纷涌现了出来。

1990年3月5日,匈牙利开始举行首次国会议员选举。中间派的“民主论坛”获得了165个议席;右派的“自由民主战士联盟”获得92个议席;从社工党分裂出来的匈牙利社会党获得了33个议席,而原来的执政党社会主义工人党一个议席也没有得到,被逐出了政坛。

5月2日,新的匈牙利国会举行首次会议,会上选举“自由民主战士联盟”的领导人根茨为国会议长,同时代理匈牙利总统。根茨是1956年时期的老反对派,曾经被判处过无期徒刑。他成为临时总统后,就授权“民主论坛”的领导人安托尔组阁。随着安托尔的上台,匈牙利正式完成了政治体制上的转变。

第二章:东德与捷克斯洛伐克篇

(一)

在前面的一篇文章中我们谈到,1989年6月,匈牙利开放了自己与奥地利的边境线,允许任何人进入西方世界。

匈牙利的这个举动,对于捷克斯洛伐克以及东德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特别是东德。由于西德方面对于跑过来的东德人都是无条件接收的 ,绝对不存在遣返的问题,所以东德人都竭尽全力想要逃到西德去。

因此,当机会到来之际,东德人就开始想尽办法逃走了。

从六月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东德人借道捷克斯洛伐克与匈牙利,再经过奥地利,转而进入西德。到了十月初,已经有3.7万名东德人逃到了西德。东德国内的政治环境也慢慢开始骚动起来。

面对着日益迫近的危机,东德统一社会党第一书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埃里希·昂纳克依然心存幻想,他把最大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苏联老大哥的身上。

10月7日是东德建国四十周年,昂纳克决定热热闹闹地举行大庆,一来显示一下国家的“团结”,二来更重要的是请苏联老大哥来给自己压压阵脚。东德遭遇过多次危机,每一次不都是靠着苏联出手才转危为安的吗?

老大哥来了,戈尔巴乔夫来到了东柏林。然而,他除了带给昂纳克一个热吻之外,其余的都是冷水。

戈尔巴乔夫告诉昂纳克: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适应新的形势。社会主义应该是“人道的”,应该公开、民主……

听了戈尔巴乔夫的话,77岁的昂纳克心里拔凉拔凉的。尽管戈尔巴乔夫没有把话挑明,但是昂纳克很清楚地意识到:老大哥不管自己了……

10月7日当晚,东德政府组织了庆祝建国四十周年的提灯游行。参加游行的人都是经过挑选的青年党团员,按理说都是绝对信得过的。然而,当游行进行时,队伍中忽然有人打出了一幅标语,上面赫然写着一个德文单词:改革!

戈尔巴乔夫走后,东德的形势越变越糟。东柏林、莱比锡等主要城市都出现了小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一些传单和宣传品开始秘密流传,而各种流言蜚语更是不胫而走,传播得飞快。

东德本来拥有神通广大的“史塔西”,这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秘密警察组织,但是此时的史塔西也控制不了局面了,它们反而向着中央发出警告,表示最严重的危机马上就要到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东德统一社会党内部只好寻求变革,以求渡过危机。

从10月15日开始,统一社会党政治局接连召开会议研究对策。会议的矛头逐渐指向了昂纳克本人。

17日,东德15个地方专区的书记有13个都要求昂纳克下台,如此一来,在第一书记宝座上稳坐了18年的昂纳克终于挺不住了,被迫主动辞职。

18日,统一社会党召开中央全会,同意昂纳克辞职,推选52岁的埃贡·克伦茨担任新的第一书记。

(二)

克伦茨上台后,东德的局势愈发紧张。一些政治组织开始出现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街头的游行示威规模越来越大,口号也越来越响亮。11月4日,在东柏林出现了十万人级别的示威抗议,也就是说有十分之一的东柏林人都上街了。

在人们提出的各种要求中,希望能够开放国境,允许民众自由前往西方的呼声是最高的。

在这种情况下,11月9日上午,克伦茨召集政治局会议,做出决定:放宽旅行限制,允许东德公民在办理了合法手续的情况下出境。

当天下午,柏林市委书记沙博夫斯基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了这一决定。

在会上,有外国记者提问:“东德与西德之间的国境线都会开放吗?”

沙博夫斯基说:“是的。”

又有外国记者(据说是西德《图片报》的记者)问道:“包括与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吗?”

沙博夫斯基迟疑了一下,说道:“是的。”

记者们立即追问:“什么时间开放?”

沙博夫斯基犹豫了半晌,含糊地说道:“……现在,就是现在……”(另一个说法是他接到了一张纸条,照着读了一遍。)

这下可不得了了,全世界的各大媒体都开始头版头条报道“东德政府决定开放柏林墙”。当天晚上,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柏林人都聚集到了柏林墙的检查站前面,大家齐声高呼,要求卫兵打开通道。

卫兵们表示他们没有接到指示,群众说你们没看到铺天盖地的新闻吗?

值班的军官向上级打电话请示,但是领导们都下班了,没人管事儿,其实就算他们还在上班也不敢有什么明确指示的。

检查站前聚集的人群越来越多,大家群情激昂,齐声高呼要求开门。

如果是在一年前,卫兵们会毫不犹豫地向着敢于翻越柏林墙的人开枪的,但是现在他们不敢了。在众怒难犯的情况下,值班军官终于下令打开了通道,随着震天动地的欢呼声,无数东柏林人冲过了这道墙,来到了西柏林一侧。

柏林墙开始倒塌了!

柏林墙一倒,可以说一切都彻底终结了。

12月3日,克伦茨和德国统一社会党政治局全体辞职。汉斯·莫德罗成为了东德部长会议主席。莫德罗是统一社会党内最有名的改革派人物,在东德名气很高。莫德罗执政后,组成了各党派普遍参加的联合政府。与此同时,西德的主要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以及社会民主党都来到了东德建立组织,发展成员。

1990年3月18日,东德举行首次大选。来自西德的基督教民主联盟获胜,德梅齐埃担任了东德总理。此后,德国统一就进入了快车道。

经过一番努力,德国克服了来自外部的反对,赢得了美、苏、英、法等大国的批准,最终于1990年8月31日签订了东西德统一条约,10月3日,东西德正式宣布统一。东德的政治转变就此完全结束。

(三)

1968年,以杜布切克为首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人决心摆脱苏联的控制,寻求自主独立,于是他们就开始推行改革,试图尝试一条全新的道路。

捷共的做法触怒了苏联人,于是勃列日涅夫联合其他几个华约国家一起出兵,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被称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遭到了扼杀。

杜布切克被苏联人强行赶下台之后,胡萨克继任捷共第一书记职务,并且一直干到了1987年才退休,改为只担任共和国总统一职,捷共第一书记由雅克什接任。

到了1988年,随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苏联开始重新评价过去的历史事件了。在这一年,苏联正式承认1968年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是错误的,是干涉内政。

苏联这一认错不要紧,捷共的领导人可就尴尬了。人家苏联都承认当年的行动是错误的了,那么你身为捷克斯洛伐克人,是不是应该主动为“布拉格之春”事件平反啊?

但是捷共的领导人雅克什与胡萨克不想为“布拉格之春”平反。道理很简单,一旦平反,那么杜布切克派系的人岂不是都要东山再起?他们上来了,雅克什和胡萨克往哪里摆?

再说,此时已经不是杜布切克上台不上台的问题了,而是捷共会不会垮的问题。在捷克斯洛伐克已经出现了反对派,如果为“布拉格之春”平反,那么反对派是有可能把捷共颠覆的。

因此,雅克什坚决拒绝为“布拉格之春”平反。他公开表示在苏联发生的事情不会在捷克斯洛伐克发生,捷克斯洛伐克不会向“帝国主义势力”低头。

进入1989年后,捷克斯洛伐克的局势开始无可挽回地动荡起来。从1月15日开始,连续有一周的时间里,在首都布拉格市中心的瓦茨拉夫广场上都出现了抗议活动。当局出动警察,使用高压水龙和催泪瓦斯镇压,逮捕了数百人。这其中包括有反对派最著名的头面人物,著名作家瓦茨拉夫·哈维尔。

当哈维尔被押到警车上,坐在他身边的一位国家安全局的秘密警察对他说道:“嗯……哈维尔先生,您看……您看我们距离崩溃还有多久?”

哈维尔事后回忆说:“其实他们都知道结束的时刻就要到了。”

2月份,哈维尔被判处了九个月的徒刑,恰好在九个月之后,哈维尔成为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总统。

3月份,捷共第一书记雅克什依然铁嘴钢牙咬定了不肯让步。此时,捷克斯洛伐克全国有三千名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集体联名上书,要求为“布拉格之春”平反,要求释放哈维尔,捷克全国的教会也都发出了同样的要求。雅克什对此都表示拒绝。他还下令捷共的中央机关报发表了一篇长文,对当年的第一书记杜布切克进行猛烈的批判,以此制造舆论声势。

(四)

4月,捷克斯洛伐克的形势仍然十分紧张。

月底的时候,“布拉格之春”事件的主角,前第一书记杜布切克站了出来,现在他已经被贬职为一名“森林管理员”了。杜布切克接受了外国媒体的采访,表示当年苏联的入侵是赤裸裸的干涉内政、侵犯捷克主权,因此强烈要求现在的捷共当局为当年的事件平反。

5月和6月,布拉格多次出现小规模的集会,都被政府迅速地解决掉了。

6月29日,哈维尔的一些同道中人组织了两万余人签名上书,要求为“布拉格之春”平反。30日,捷共中央主席团发表声明,坚决拒绝这一要求,表示绝不会这样做。

这时,波兰、匈牙利发生变革的消息不断传入捷克,特别是到了10月份,东德发生剧变后,捷克斯洛伐克的形势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变得不可收拾了。

在10月份,捷共领导层内部开始出现分歧了。第一书记雅克什还是依然坚持不肯平反,但是政府总理阿达麦茨的态度已经变了,他认为对1968年事件重新评价是可以的。

一年以来,捷共当局一直严格地控制着街头集会的发生,已经成功地阻止了多次试图掀起大规模抗议浪潮的行为。到了11月17日这一天,政府方面就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了。

11月17日是捷克一个传统的纪念日。二战期间,捷克被德国占领,布拉格大学的学生曾经奋勇反抗德国的统治,结果遭到血腥镇压,很多学生英勇就义。捷克斯洛伐克把这一天定为全国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举行相当规模的纪念活动,今年还是五十周年的日子,那么这一天还要不要继续搞活动呢?

第一书记雅克什和布拉格市委书记什捷潘经过反复研究,觉得还是可以搞活动的,只不过加强戒备就是了。于是,由什捷潘负责组织这次活动,内政部长弗朗蒂塞克·金克则承担了维护秩序的任务。

11月17日,布拉格大学的学生们开始在校园里聚集,很快他们就失去了控制,开始高喊反政府的口号。在一些激进学生的带动下,他们冲出了校园,开始向着市中心进发。

布拉格市委书记什捷潘赶紧要求内政部长金克派出防暴警察去阻止学生,但是金克部长却拒绝了,他表示学生们情绪很激动,强行阻止会出现流血事件,只能等等再说。

游行的队伍向着市中心挺进,他们不断突破警察设置的封锁线。很多市民都加入到了队伍中来,游行的队伍变得越来越庞大。

晚上七点三十分,游行队伍来到了布拉格民族大街。在这里,防暴警察设置了严密的防线,学生们与警察发生了一些肢体冲突。随后,大队的警察赶来,使用高压水龙驱散了游行队伍。游行终于被终止了。

当天晚上,立刻就有流言传说有一名叫做马丁·斯米德的学生被警察打死了。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这回事,这完全是一桩谣言。但是,这桩谣言却不胫而走,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欧洲。捷克斯洛伐克的形势从这一天开始急转直下。

(五)

11月18日,布拉格的气氛十分紧张。在海外,西方媒体正铺天盖地地报道所谓“大学生被警察打死”的新闻,在捷克国内,也有数不清的人在到处张贴海报,散发传单,控诉这桩“暴行”。

在布拉格艺术学院的学生们的带动下,捷克国家大剧院的演职人员首先宣布罢工,其他的剧院也都纷纷跟进。

19日,在斯洛伐克的首府布拉迪斯拉发有大约500名科学家、艺术家和作家举行集会,严厉谴责警察的“暴行”,宣布成立一个“公民反暴力组织”。

也是在这一天,刚刚从监狱中被释放的哈维尔与他的一些朋友在国家大剧院举行集会,宣布成立一个叫做“公民论坛”的组织。这个组织很快就成为了未来捷克政治中的一个主要力量。

当天,捷克政府在国家电视台反复辟谣,表示根本就没有什么学生被打死。在布拉格有两个叫马丁·斯米德的大学生,他们现在都活得好好的。

但是,政府的话已经没有人相信了,大家都认定政府在说谎。

20日,公民论坛在布拉格组织起了一次十万人规模的游行。在游行中,人们开始要求捷共下台。

21日,雅克什召集军方开会,商议如何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骚乱的规模越来越大。

政府总理阿达麦茨公开站出来与公民论坛对话,他保证政府不使用暴力,还表示宪法可以修改。

在斯洛伐克首府布拉迪斯拉发也爆发了大规模集会。前任第一书记杜布切克时隔二十年后首次公开亮相,与普通民众一起参加游行。

在这一天,第一书记雅克什还在发表强硬的讲话,表示要“维护秩序”。

22日,捷克国家电视台倒戈了,他们开始公开报道布拉格的集会游行。布拉迪斯拉发的电视台职工们也发起了罢工,要求公开报道民众的集会

国家电视台报道了布拉格市委书记什捷潘与工人们的对话,对话中,工人们对什捷潘嘘声四起,这些镜头都毫无保留地被播放了出来。

23日,雅克什为了挽救党和政府,做了最后一次努力。他召集国防部长等军方将领开会,要求他们介入。然而,将军们都表示拒绝。

这样一来,就一切都完了,雅克什无计可施了。

此时,在街上集会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三十万,加上其他城市的人,可以说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能上街的人都上街了。

24日,捷克国家电视台开始播放哈维尔的讲话。捷克的各家报纸也都纷纷倒戈,站到了示威民众这一边。

同样在这一天,捷共中央主席团举行会议,米洛什·雅克什宣布辞职,乌尔班内克接替了他的职务。

(六)

此后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捷克斯洛伐克修改宪法,撤换官员,总统胡萨克和议长英德拉都宣布辞职。12月份,捷克斯洛伐克也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会上决定提名“公民论坛”领导人哈维尔为总统候选人,1968年捷共领导人杜布切克为议会主席候选人。

12月28日,杜布切克首先被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议会选举为主席,接着,第二天,哈维尔被选举为捷克斯洛伐克总统。捷克斯洛伐克也完成了转变。

1992年,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宣告解体,斯洛伐克独立,1993年1月1日,捷克与斯洛伐克正式分手,成为了两个国家。

在捷克斯洛伐克发生的变化被西方媒体称为“天鹅绒革命”,以此来形容这次转变进行得丝滑顺畅、称心如意。回顾整个东欧剧变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波兰、匈牙利、捷克和东德四国确实转变得十分顺利,但是在巴尔干半岛的几个国家里却出现了暴力与准暴力的事件,这充分说明斯拉夫民族国家确实是与众不同的。我们将在下面的文章里讲述一下巴尔干各国的剧变过程。

第三章:罗马尼亚篇

(一)

1989年底,随着圣诞节的临近,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位于巴尔干半岛、黑海之滨的罗马尼亚。

造成东欧国家政权稀里哗啦垮台的“多米诺骨牌游戏”已经传递到了这里,大家都想知道,罗马尼亚这块骨牌会不会接着倒下。

当时,各国的政治观察家们大多认为:不会。

因为罗马尼亚与前面几个东欧国家不同,那些东欧国家都是受到苏联操控的。简单地说:波兰、东德等国的最高领导人实际上都是经过苏联首肯的,苏联想让他们下台,他们就必须下台。苏联一旦不再支持这些国家的政权,那么这些政权就必然会垮台。

但是罗马尼亚不一样,它是不受苏联操控的。罗马尼亚的领导人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也是苏联摆布不了的。

齐奥塞斯库自从1965年接班当时的领导人乔治乌成为罗马尼亚一把手之后,就逐渐稳固住了自己的根基,慢慢地成为了一个苏联控制不了的人物。

1968年,苏联和华约诸国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就没去,不但没去,还谴责了这种行径。从这时起,罗马尼亚就成为了苏联东欧集团中的另类角色。

由于罗马尼亚的特立独行,所以它颇受美国和西方国家的青睐,罗马尼亚与西方的关系一直搞得很好。另一方面,罗马尼亚与苏联的关系也没有破裂,它仍然留在华约组织中,还是经常与苏联称兄道弟。此外,罗马尼亚与东方的中国、朝鲜关系相处的也不错。罗马尼亚实际上长期承担中美、中苏之间的桥梁与信使作用,地位非同一般。

罗马尼亚对外广结善缘,对内则是齐奥塞斯库一手遮天。二十多年间,齐奥塞斯库大权独揽,没有任何人能够挑战他的地位。在罗马尼亚政权内部根本看不到任何反对力量,所有的人都对齐奥塞斯库俯首帖耳,绝对服从他的领导。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各国的观察家们才会得出罗马尼亚不会出问题的结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罗马尼亚实际上潜伏着严重的危机。

齐奥塞斯库的外交表面看上去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但实际上这种各处讨好的做法意味着罗马尼亚没有真正靠得住的铁杆盟友,一旦有事,不会有人为你两肋插刀地出手援救。

看看后世的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吧,虽然他在西方臭不可闻,但是由于他有俄罗斯这么个铁杆靠山,所以就一直屹立不倒。这充分表明,对于一个小国来说,“一边倒”的策略其实是最保险的,以小国的国力想两边通吃,危险万分。

另外,齐奥塞斯库在国内一手遮天的地位也使得他处于各种矛盾的焦点。由于齐奥塞斯库大批重用自家亲戚掌权,国家的二把手就是他老婆埃列娜。如此一来,罗马尼亚不管出了什么问题,人们都会把责任归咎到齐奥塞斯库头上,齐奥塞斯库要为一切问题负责。当罗马尼亚民众因为经济危机而度日艰难之际,他们自然而然地就要对齐奥塞斯库无比痛恨。

(二)

随着冬季的寒风降临到多瑙河两岸,罗马尼亚全国气氛压抑,形势波谲云诡,各种流言蜚语在私下里飞快地散播着,每一条都对于齐奥塞斯库非常不利。

11月,罗马尼亚最伟大的运动员,奥运会女子体操金牌获得者纳迪亚·科马内奇突然叛逃,远走美国。这件事在罗马尼亚造成了很大的波澜,罗马尼亚人都在四下里传播小道消息,说科马内奇是忍受不了齐奥塞斯库的小儿子尼库对她的强奸蹂躏才逃走的。

实际上并没有这么一回事,但是当时人们都信以为真,因此对齐奥塞斯库家族更加痛恨了。

齐奥塞斯库本人对此似乎是一无所知,他依然感觉良好,然而,该来的总是会来的,一个叫做蒂米什瓦拉,以前根本就不为人所知的普通城市首先出事了。

蒂米什瓦拉靠近罗马尼亚与匈牙利边境,这里聚居着不少匈牙利人。匈牙利人作为少数民族,平日里免不了要受到罗马尼亚主体民族达契亚人的欺负,经常会有一些矛盾冲突。

在蒂米什瓦拉有一位匈牙利族裔的新教牧师,名叫拉斯洛·托克什。托克什经常帮助自己的匈牙利同胞出头,与罗马尼亚当局抗争,他在匈牙利族人中颇有名气。

因此托克什在蒂米什瓦拉当局眼中成了一个危险分子,自然要好好地修理修理他。

11月20日,蒂米什瓦拉当局解除了托克什的教职,不允许他继续当牧师了。按照罗马尼亚当局的规定,牧师可以享受国家免费提供的住房,托克什现在被开除了,所以就应该把他的住房交出来。

但是托克什很倔强,坐在家里不肯搬。

11月28日,蒂米什瓦拉地方法院判决托克什必须搬出住宅,托克什还是不理睬。

12月5日,匈牙利国会主席絮勒什亲自给齐奥塞斯库写信,希望他重新考虑对托克什的决定,但是齐奥塞斯库没有搭理。

齐奥塞斯库对此事显然是轻视了,他觉得这不过是小事一桩。然而,此时正是山雨欲来之时,对任何事情都要小心谨慎地处理。齐奥塞斯库的心还是不够细,结果大祸开始酿成。

从12月15日起,有一些匈牙利族裔的人聚集到托克什牧师家门前,为他站脚助威。到了16日,人数已经达到了上千人。事情被上报给了齐奥塞斯库,他立即下令派军警驱散。

16日当天,罗马尼亚的军警去驱散这些匈牙利人,结果双方发生了冲突,不过托克什牧师家门前很快就被清理干净了。

但是到了晚上,蒂米什瓦拉又开始骚动起来,到了17日,有数以万计的人上街开始示威。这些人就不是匈牙利人了,大多都是正牌的达契亚人。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在平时,达契亚人绝对不会为匈牙利人出头争取权利的,可是到了这个时刻,达契亚人却和匈牙利人站在了一起,这充分说明罗马尼亚的百姓对于齐奥塞斯库已经完全不能忍受了,不管是什么机会,他们都要拿来利用。

(三)

齐奥塞斯库对此依然感觉麻木,他下令加派军警去恢复秩序,还命令国防部长派出装甲部队在蒂米什瓦拉街头巡逻,以展示威力。

蒂米什瓦拉的骚乱很快就被平息了,这似乎显示齐奥塞斯库依旧不可撼动。所以,齐奥塞斯库决定依然按照原定计划去伊朗访问,12月18日,齐奥塞斯库飞抵伊朗首都德黑兰。

然而,他前脚刚走,后脚就开始了新的一轮骚乱。19日,首都布加勒斯特开始出现街头示威,还发生了爆炸事件。关于蒂米什瓦拉的流言到处传播,传说蒂米什瓦拉已经血流成河,有上万人已经惨死。虽然这些都是谣言,但在当时却深入人心,几乎所有的人都信以为真,这让整个国家的局势进一步变得不可收拾。

齐奥塞斯库在德黑兰刚刚对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保证“罗马尼亚的形势是稳定的”,随即他就收到了国内骚乱再起的消息,因此,他没有办法,只好提前结束了访问,于20日匆匆赶回国内。

回国后,齐奥塞斯库很快就决定在布加勒斯特中央广场举行10万人的集会,声讨所谓的“敌对分子”,动员群众支持自己。

齐奥塞斯库在这里已经举行过很多次类似的集会了,每一次都是“圆满成功”,所以他想当然地以为这一次也将会如此。

12月21日下午一点左右,在罗共中央总部大楼前的广场,大约有十万各界群众聚集在了这里,聆听齐奥塞斯库的讲话。

齐奥塞斯库像以往一样,带着他的妻子埃列娜,还有罗共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成员们来到了总部大楼的阳台上,开始发表他的演讲。

齐奥塞斯库在这里发表过很多的演讲,每一次都能够获得热烈的欢呼,每一次的演讲都会成为整个国家至高无上的法律,全国人民都会不折不扣地去执行落实。

然而这一次不同了。当齐奥塞斯库在阳台上声色俱厉地谴责近日发生的骚乱,声称对此绝不宽恕的时候。下面的民众表情十分冷漠,甚至会发出嘘声,完全没有了以往那种毕恭毕敬的仪式感。

齐奥塞斯库的妻子埃列娜首先惊慌了,她低声对齐奥塞斯库说道:“尼古拉,快说面包吧,说面包啊……”

听到妻子的话,齐奥塞斯库立即打住了原来的话头,开始宣布要提高面包、肉类以及很多副食品的供应量,会让每个人都得到更多的食品券。

但是,就在这时,在下面的民众之中响起了一声石破天惊的高声呐喊:“打倒齐奥塞斯库——”

正在进行电视直播的镜头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齐奥塞斯库显然是听到了这声呼喊,他举起的手臂不由得一下子僵立在了半空中,满脸都是惊愕的神色。

随后,广场上的民众骚动起来,有人燃放爆竹,而恰在这时,电视直播中断了。电视机前的观众自然而然地把爆竹声当成了枪声,霎时间,“齐奥塞斯库下令向民众开枪”这样的消息飞快地传遍了全国各地,甚至整个世界。

(四)

在中央广场并没有开枪,只是在场的民众把这场集会变成了一次示威。人们开始涌向四面八方,呼喊口号,沿着主要的街道游行。

那一边,齐奥塞斯库立即下令调动军队和内务警察部队进行镇压。齐奥塞斯库的指令是:首先对天开枪,如果不管用可以打他们的腿,尽量避免死亡。

当天晚上,整个布加勒斯特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军队的坦克、装甲车和各种军车一辆接一辆地驶入市区,而市区的各条主要街道上到处都聚集着示威的民众。夜空中枪声大作,谁也不知道到底哪一边占据了上风。

12月22日的黎明到来之时,人们吃惊地发现街上的民众还是那么多,不少军队反而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这一夜,是布加勒斯特的市民获胜了!

原来,罗马尼亚国防部长米利亚没有执行齐奥塞斯库的命令,始终也没有下达要部队开枪的指示。而另一边,市民们对士兵反复劝说,让很多官兵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和市民们站到了一起。

22日上午,示威的民众开始冲击罗共中央总部和电视台。守卫这些地方的警卫部队开枪,有一些民众死伤。而站到民众一边的士兵则开始与这些警卫部队交火。

总部大楼里的齐奥塞斯库一再强烈要求国防部长米利亚下令军队开火,但是米利亚拒不执行,后来,米利亚神秘地死去,据说他是自杀。

米利亚死后,军队更加群龙无首,齐奥塞斯库见势不妙,决定立即逃走。下午时分,齐奥塞斯库和埃列娜乘坐着一架直升机逃离了罗共中央总部。

公元532年,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爆发平民起义,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打算逃跑,但是皇后狄奥多拉阻止了他,对他说:只有留在皇宫里你才是皇帝,一旦逃走,任何一个匹夫都可以致你于死地。

查士丁尼一世听了皇后的话没有跑,最后成功地镇压了起义,保住了自己的皇冠。

罗马尼亚距离当年的君士坦丁堡其实也不远,齐奥塞斯库按说应该知道这段历史,可是他却一点都没有汲取教训,在民众的冲击下仓皇逃走。这一走可就一切都彻底完蛋了。

齐奥塞斯库落得如此下场,大概是因为他的妻子埃列娜远远比不上当年的狄奥多拉皇后的缘故吧?

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到了关键时刻,齐奥塞斯库身边的人一个也靠不住,所有的人都见风使舵溜之大吉,一个赤胆忠心的忠臣都没有。

这充分地说明,齐奥塞斯库完全没有识人之明,他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提拔起来的干部都是只善于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小人之辈,他混到如此的地步,那只能怪他自己。

(五)

齐奥塞斯库匆匆忙忙地逃走,逃走时他也没有很好地布置一下如何保卫中央总部与电视台的问题,结果在22日下午,罗共中央总部和国家电视台先后都被示威群众占据。

电视台被占据后,意味着示威群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齐奥塞斯库失去了他的舆论工具。下午三点,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总参谋长古沙将军以及多名将领来到了电视台,宣布军队和人民站到一起。

这个消息让罗马尼亚全国为之欢呼震动。但是,到了晚上七点左右,一支人数大约为2000人的内务警察部队从外地赶到了布加勒斯特,他们到达市内后,二话不说,立即向着示威群众开枪,并且向着电视台和罗共中央总部以及国防部等地发起了进攻。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是因为罗马尼亚国防部和内务部是两个系统,国防部没有执行齐奥塞斯库的命令,内务部却忠实地执行了。

当时有谣传,是齐奥塞斯库的小儿子尼库指挥着警察部队发起了反扑,其实并非如此。这支警察部队只是由于消息闭塞,依然在执行过时的命令而已。

当天晚上,布加勒斯特爆发了更加激烈的战斗。警察部队一度险些夺回电视台,但是在守卫的士兵与市民们拼死的抵抗下,电视台还是被守住了。在军队和市民这一边,由于群龙无首,各自为战,所以显得很被动。

晚上11时35分,原本在罗共中担任高官,后来又遭到贬斥的扬·伊利埃斯库站了出来,宣布成立“救国阵线委员会”,结果,“救国阵线”很快就成为了罗马尼亚人公认的新核心,军队和民众都开始自觉地遵守“救国阵线”的命令。伊利埃斯库在危急时刻敢于站出来承担责任,这使得他拥有了足够的政治资本,此后他就靠着这些资本长期担任罗马尼亚总统。

23日,布加勒斯特的战斗依然很激烈。而此时的齐奥塞斯库正像一千多年前的狄奥多拉皇后预言的那样,随随便便地就被“匹夫”给制服了。他自以为深受民众的爱戴,却不知自己早已是千夫所指。在乘坐直升机逃走后,他很快就被民众逮捕,并且被交给了军方。

由于布加勒斯特的内务警察部队一直在顽强地战斗,所以救国阵线决定立即处决齐奥塞斯库,以使得那些警察部队失去他们所要捍卫的目标。

25日圣诞节这一天,在罗马尼亚南部登博维察县的第六十四伞兵团的兵营里,一个临时拼凑的军事法庭开始了对齐奥塞斯库夫妇的审判。由军官临时充当的法官草草问询了一番,给他们扣上了几条莫须有的罪名,例如在蒂米什瓦拉杀害了六万民众,在国外存款十亿美元等等,随后就立即宣布了死刑决定。

就这样,这一对夫妇救被推到了军营中一个厕所附近的空地上,士兵们用AK-47步枪将他们射杀。

罗马尼亚的剧变到此就完全地取得了成功。

第四章: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与南斯拉夫篇

(一)

保加利亚是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个小国,国土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七百多万。二战结束后,一直都是苏联的附庸,各个方面完全受到苏联的操控。

保共第一书记日夫科夫1954年上台,到1989年已经干了三十五年之久。一个人在一个位置上待的时间过长,自然就免不了头脑僵化、固步自封。日夫科夫就是这样,他颟顸昏聩、不思进取,而且手脚还不干净,没少往自己的兜里划拉东西。他的儿子还有其他亲属都跟着他鸡犬升天,身居高位。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保加利亚多年来经济衰退、商品短缺,老百姓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因此,保加利亚从上到下无不对日夫科夫怨声载道,都盼着他早点滚蛋下台。

苏联的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推行“新思维”改革,而日夫科夫对此反应迟钝,没有紧紧跟上。这让戈尔巴乔夫对其颇为不满。于是,“换马”的问题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89年10月16日,欧洲35国环保会议在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举行。会议期间,由一些保加利亚知识分子组成的“生态公开性”组织公开亮相。他们举行集会,借着保护环境的幌子,要求民主和公开。10月26日,“生态公开性”组织群众集会,和警察发生了冲突。

此后,相继又有一些政治组织出现,保加利亚的局势开始动荡起来。

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日夫科夫只好宣告辞职。11月10日,就在柏林墙倒塌的第二天,保共中央举行全体会议,决定接受日夫科夫的辞呈,同时选举原外交部长姆拉德诺夫为新的第一书记。就这样,日夫科夫的时代结束了。

姆拉德诺夫上台后,立即对领导班子进行了改组。日夫科夫的铁杆拥趸都被一一清除,包括日夫科夫的儿子在内。

权力重组完成后,姆拉德诺夫就开始对日夫科夫进行政治清算了。由于人们对于日夫科夫多年来积累的怨气非常大,所以保加利亚很快就出现了一场“深入揭批”日夫科夫的政治运动。

到了12月8日,“揭批”运动进入高潮。保共中央做出决定,对日夫科夫进行调查,没收他遍及全国各地的度假别墅。

12月13日,保共中央干脆将日夫科夫和他的儿子开除出党。日夫科夫实际上遭到了软禁,保加利亚检察机关开始对他们爷俩立案调查。

日夫科夫很快就被批倒批臭了,但是这并不能解决保加利亚所有的问题。在日夫科夫垮台后,保加利亚的各种反对派组织开始不断地涌现。他们开始提出政治要求,想要登上政治舞台。

一开始,姆拉德诺夫还打算压制一下,但是很快罗马尼亚那边就出事了。面对着齐奥塞斯库国破身亡的下场,姆拉德诺夫可就没有勇气抵制反对派了,于是,他表示愿意和反对派对话,像波兰一样召开全国圆桌会议,大家共同商讨如何来解决危机。

(二)

1990年1月16日,保加利亚的圆桌会议在首都索菲亚举行。保加利亚的各个反对派联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民主力量联盟”,与保共进行了对话。

对话的结果自然是保共全面退缩,接受反对派的几乎所有要求。按照反对派的要求,保加利亚宪法中关于保共领导地位的条款被删除了,同时规定国家实行多党制,政府由民众选举产生。

4月3日,保加利亚共产党宣布改名为保加利亚社会党

1990年6月10日,保加利亚自1939年以来第一次全国普选正式举行,有38个党派参加了选举。

经过选举,脱胎换骨的保加利亚社会党赢得了大选。姆拉德诺夫继续担任保加利亚总统。

然而,选举结果一公布,反对派各政党立即就纷纷群起反对。他们都声称大选有舞弊行为,是虚假的。各反对派政党都接连组织游行示威,整个保加利亚陷入了更加严重的动荡之中。

面对这一形势,总统姆拉德诺夫只好在7月6日宣布辞职,将总统职位让给了民主力量联盟的领导人热列夫。但是,按照保加利亚宪法的规定,总统只是个虚职,真正的权力掌握在政府总理手中,所以反对派们还是不满意,继续不断地组织抗议。

8月26日,在一次抗议活动中,示威的群众冲进了保加利亚社会党总部大楼,在大楼里放了一把火,熊熊大火把大楼烧成了一片废墟。

反对派把文斗搞成了武斗,这样一来,他们就输理了,社会舆论开始转而向着社会党一边倾斜。

社会党趁此时机,推出了卢卡诺夫新政府。9月22日,卢卡诺夫的总理任命在社会党占据多数的国会中得到了确认。

反对派虽然受到了一次挫折,但是他们并不气馁,继续组织群众与社会党展开对抗。从整个10月到11月,保加利亚到处都是示威游行,到处都是罢工罢课,整个国家都乱作一团。

恰在此时,保加利亚的经济也开始出现了严重危机,社会党政府被迫把物价大幅度上涨,激起了全国民众的强烈不满。反对派借着这个机会,组织起了更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11月9日,民主力量联盟组织了10万人规模的大游行,并且占据了首都索菲亚东端的交通要道“鹰桥”,阻止一切车辆通行。

11月17日,保加利亚的警察去疏通道路,与示威者发生了冲突,结果警察开枪,酿成了一起流血事件。

流血事件发生后,反对派势力立即组织起了全国总罢工,并且坚决要求社会党政府辞职。在这样的情况下,卢卡诺夫政府在上台不过三个月的情况下,被迫辞职,一位独立派政治人物波波夫被推举出来,组成了一个过渡性的各党派联合政府。就这样,保加利亚也算是从此完成了政治上的转变,过了几年就彻底变成了西方社会的一员。

(三)

在巴尔干半岛上还有两个原属于东欧社会主义集团的国家,那便是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这两个国家的转变各有特色。

在恩维尔·霍查的铁腕统治之下,阿尔巴尼亚变成了全欧洲最封闭同时也是最贫穷的国家,针插不进,水泼不入,整个国家与世隔绝。

然而,霍查终究敌不过自然规律,1985年4月11日,霍查因心脏病在首都地拉那病逝。他死后,国家的权力被交给了拉米兹·阿利雅。

阿利雅是霍查一手提拔的接班人,按理说自然应该是绝对忠于霍查的遗愿,把阿尔巴尼亚的现状保持下去。但是,苏联掀起的改革大潮还是无可避免地冲击了这个封闭的山国,让其开始发生蜕变了。

从1990年夏天开始,阿尔巴尼亚就出现了国民外逃的现象,到了夏天结束的时候,人们吃惊地发现逃出国外的国民已经有十万人之多,而阿尔巴尼亚的总人口也不过就是二百多万而已。

1990年10月,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终于出现了学生的集会,他们要求改革。

一开始,集会的规模很小,很快就被控制住了。执政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似乎可以渡过这一劫。然而,到了1991年的2月6日,阿尔巴尼亚的官方报纸上突然出现了一篇由萨利·贝里沙撰写的文章,批判霍查的个人迷信。

贝里沙是一名医学教授,曾经担任过霍查的保健医生,在劳动党内有一定的地位。他的这篇文章一发表,登时就激起了千重巨澜。地拉那的局势很快就开始动荡起来,学生们开始大规模地罢课、集会。

2月20日,位于地拉那市中心广场上的霍查铜像被推翻捣毁,很快,全国各地的霍查铜像也都遭到了同样的下场。书店里的《霍查全集》也都被纷纷搬出来付之一炬。

劳动党第一书记阿利雅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大势已去,所以也就不会把自己和霍查绑在一起。

4月26日,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宣布实行多党制,并把国名改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6月,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宣布改名为社会党,同时宣布与从前的劳动党以及霍查本人断绝一切关联。

9月,拉米兹·阿利雅被阿尔巴尼亚议会选举为总统。

此时,阿尔巴尼亚的反对党也出现了,这便是由贝里沙领导的民主党。贝里沙坚决要求举行全国大选,阿利雅也只能表示同意。

1992年4月,阿尔巴尼亚举行了第一次全民普选,结果,贝里沙的民主党获胜,他成为了总统。阿利雅下台,并且被逮捕判刑。

至此,阿尔巴尼亚也完成了政治上的转变。

(四)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是约瑟夫·铁托一手创建的国家,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黑山、马其顿六个共和国组成。此外,塞尔维亚还有科索沃与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

可以说南斯拉夫是一个被硬性捏合在一起的国家,几个成员国彼此之间本来都有很深的成见,矛盾重重,全靠着铁托的威望才能让国家正常地运转下去。

1980年铁托病逝,此后,南斯拉夫就渐渐失去了控制,开始各自为政了。与此同时,南斯拉夫国内的主要矛盾也变成了民族矛盾,与东欧其他国家不尽相同。

南斯拉夫的执政党是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在铁托死后,南共联盟主席团的主席实行轮换制,也就是由每个共和国的共产主义者联盟主席每人执政一年,循环往复。

这样一来,南共联盟实际上就无法避免分裂了,也无法对整个南斯拉夫进行有效的领导了。

八十年代末期,一位强有力的铁腕人物开始崛起。他便是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

米洛舍维奇依靠着强烈的民族主义主张在塞尔维亚赢得了民众的支持,随后,他雄心勃勃地试图重新整合南斯拉夫,把整个国家再次聚集在一起。

1990年1月,南共联盟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按计划召开。米洛舍维奇试图在这次大会上推出加强南斯拉夫总统权力的决议,从而更好地控制其他共和国。米洛舍维奇的想法遭到了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马其顿三个共和国的反对。这三个共和国的代表相继推出了南共联盟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由于斯洛文尼亚等三个共盟的缺席,大会就无法召开了。到了5月,原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主席潘切夫斯基的任期届满,新的主席由于没法开大会所以也无法选举产生。

米洛舍维奇联合了波黑与黑山等共和国的共盟领导人开了一个会,决定召开南斯拉夫共盟民主纲领复兴代表大会,并且为此设置了一个筹备委员会。

但是克罗地亚等共和国寻求独立的意志已经十分坚定,他们坚决拒绝参加这个代表大会,到了1991年1月22日,南共盟民主纲领复兴代表大会筹委会被迫宣布停止工作,放弃举办这次代表大会。

至此,南共盟正式宣布解散。

此后,南斯拉夫内战开始爆发,各个共和国都纷纷开始寻求独立,从1991年到1999年,一场蔓延了八年之久的残酷战争,最终将南斯拉夫化为乌有。

南斯拉夫的内战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东欧国家政治转变范畴内的事情了,笔者将在其他的文章里为大家讲述南斯拉夫内战的故事。

总之,从1989年开始的政治风波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让整个苏联东欧国家集团彻底消亡,冷战时代彻底结束,欧洲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发布于 2024-08-25 04:48・IP 属地黑龙江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
  • WP Twitter Auto Publish Powered By : XYZScript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