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胖 / 思想坦克 2024 年 9 月 20 日
书名:《正义之战:中日战争激发中国新民族主义》
作者:芮纳.米德(Rana Mitter)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时间:2024年1
手撕鬼子、肩扛土炮、丢手榴弹打下飞机的抗日神剧,往往令我们这些外国观众看了觉得匪夷所思,为何能通过中国的审核和得到观众喜爱?这源自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因应新局势的需求及社会转变,试着重塑历史记忆、将其服务于现实政治的努力。这本《正义之战:中日战争激发中国新民族主义》,正是分析一九七六年后这段变迁,以及中国幕后的意图。
在国内,一九七六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外局势则是一九七一年尼克森访华寻求联中制苏,两件大事使中国产生内外的大转向。
文革后中共以民族主义来粉墨登场
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共产主义是中国官方意识形态,主张无产阶级专政、输出世界革命,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历史被压抑、淡化,只是这一切随着文革结束而结束,中国此刻需要新的官方意识形态凝聚人心,而中共不相信西方自由主义,于是他们重拾民族主义,将中日战争的历史用以塑造、操作与拉抬民族认同与爱国主义的正当性基础,并清除西方带来的「精神污染」,六四天安门大屠杀之后则更为积极。
当时中美联盟抗苏,中国在美国协助下重新融入国际社会,亟需进入国际社会的基础,而中日战争正是好理由,向世界展示「中国」是创造现今战后世界秩序的初始成员,形塑爱好和平的形象,随着中国跃升为世界强国、第二大经济体,以这段历史形塑抗衡美国、掌握世界秩序野心的论述基础。
从史学界开始,博物馆、书籍、影视等各种纪念亦步亦趋却又如火如荼地展开,既有官方主导,也有民间自发。官方诠释定调为从「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十五年抗战胜利,国民党毫无建树」转为「国民党也有点苦劳」,揽下抗日功劳外,也将国民党从无用的阶级敌人和八年抗战的论述,逐渐变成有点功劳的配角和十四年抗战,借此建造自身的抗战论述。
中国以受害者之名不断对日本情勒
而曾被淡化不闻问的南京大屠杀,则是用来塑造爱国心、仇恨感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极佳素材,透过利用痛苦情感和转型正义,将南京事件和犹太大屠杀连结,积极营造自身「受害者」和无害、爱好和平的形象,并持续要胁、攻击日本毫无反省,尽管日本做出努力,并自1979年无偿援助中国资金、技术,以及提供发展贷款,但中国仍决定持续利用这项历史资本,对日本尽情勒索。
官方诠释放松也给予民间相对宽广的解释空间,于是出现各式的抗战纪念和宣传。从文学纪录、老兵访谈影集、凭吊历史遗址、民间纪念博物馆、热爱民国的网路「国粉」乃至熟悉的抗日影集,还有战时首都重庆等地方集体记忆从压抑下反馈,之后更深入触及过往未曾关心的大饥荒题材。多元的民间行动反映人们对于被淡化的历史兴致浓厚,凭吊情感真切,更进一步讽刺时政当局,更疗愈了国民党抗战老兵曾被打压的内心。
民间有时虽与官方主旋律小有摩擦,但无伤大雅的矛盾无损于塑造爱国的民族主义,甚至更有帮助。 2015年中国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除了俄国总统普丁等宾客,展示中俄联盟和历史渊源外,还有一群年过九旬、当年参与抗战的国共老兵,习近平在镜头前亲自表扬他们,表示共产党仍是抗日主角,但认可了国民党的贡献。至此,中国政府二战论述走向完备。
除了自欺,欺人效果有限
抗战纪念与宣传虽对内效果极佳,但对外推广近乎惨败,从娱乐性质的电影,到与美国竞争的政治、道德论述,鲜有国家买单。美国以二战的付出、打造并维护战后和平的国际秩序这点,建立起自身在亚洲的地位,中国虽想重塑历史挑战美国,试图将美国赶出亚洲,但从未成功。
中国不仅想改造各国的二战认知,也用来挑战国际秩序。藉由「修正」历史,中国主张自己是国际上没有被补偿道歉、领土仍未完整的「受害者」,对日本放弃的领土与南海声称拥有主权,「和平崛起」后应得到更多补偿,更强调自己是当代世界秩序的缔造者之一,应该要有更高的世界地位。中国主张这些利权源自开罗会议,而当时在台湾执政的国民党政府响应此一主张,中国对南海、钓鱼台乃至台湾等地一直有扩张领土的妄想,本书称此为「开罗症候群」。
虽然东亚国家对日本感情复杂,但此时他们对于中国则更为担忧,而作者更指出,这套声索赔偿、领土主张、提升道德与国际地位、乃至寻求正义的论述,踢到的铁板不可胜数,最重要的原因是世界各国没兴趣看一个已经超级强大的国家,整天声称自己是国际政治受虐儿,吵着索要迟来的正义。
不过,本书指出随着中国实力逐渐强大,这套叙事仍然会成为大家被迫要听的故事,但目前仍不用担心的是,中国无法如同苏联般提出和美国抗衡的政治、价值和国际体系,中国寻求的是融入并取代美国,成为国际体系的主导者,而这件事即使美国逐渐走向孤立,显然短期内也不具达成的能力。
中国也以这套论述影响台湾,国民党虽会委婉表达中华民国才是抗日领导者,但是仍然接受中国的主张,与之共鸣抗日战争的集体记忆。然而随着民进党上台,这套历史记忆将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台湾人自己的战争记忆。
本书透过指出中国在共产主义信仰破灭和六四大屠杀后,转向民族主义以寻求巩固人心、融入世界秩序的别有用心,提醒我们中国民间和官方试图重构历史,借此寻求更高的国际地位、扩张领土并挑战美国,致力于改造国际秩序、在国内维稳的内心意图。本书额外的亮点,则是指出中国利用大屠杀与转型正义跟国际接轨、攻击日本这点,额外引人省思,而国共在抗日叙事上逐渐接轨,也使国共内战中国民党老兵的委屈将被永远遗忘。
台湾有自己的历史不必随中共起舞
本书也提出了对台湾极为重要的一点:中国人和台湾人历史记忆的分歧。这反映出台湾不再需要从中国汲取历史作为行事的正当性,而是台湾人拥有自己的历史,例如近期的二战历史剧《听海涌》,正是反映台湾人逐渐取回自身历史与记忆的努力,并以此取代过往国民党统治时代灌输的国民党中国版二战记忆,选择走出自己的路。
而当台湾人跟中国人不再共享二战记忆,形同脱离中国,也将引起中国人和认为台湾应该继续留在中国记忆的海外中国人反弹,面对此一情境,台湾人应该思考,是该维护自身的主体与独特,还是选择融入中国人的世界,自我矮化成为海外所有中国人人人皆可指教、位阶最为低微、永远都要反省是自己在中国世界犯错的群体。
作者为FB知识型阅读职人,历史爱好者,经营一个分享新书资讯、推荐优质台湾出版品的粉专「黎胖」,「防走精联盟」读书会主办人兼成员,对写作、思考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