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安法下的香港,对外联系越走越窄,港府官员被外国制裁,外国记者被拒入境;教育文化界集中说好中国故事,不及以前般五光十色。在这个背景下,最近在艺穗会举行的「唐楼中的二战日记:从香港见证欧洲战场的中国身影」展览,强调香港的对外联系,备受关注,香港各大传媒连番报导和访问,连英国《每日邮报》也有报道。
该展览的震撼性,借用策展人麦晓辉的话,「感觉全身起鸡皮、毛管戙」。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捩点诺曼第登陆(即D-Day),一直认为只有欧洲、美国、非洲等地军队参与,但原来行动中英军有多达24名中国海军参与,其中一人林炳尧所写的日记传世至今。中国海军参与了欧战关键战役,成为展览的焦点。
第二,林炳尧日记几乎烟没于历史之中。中共建国后他到香港生活,他在西营盘的住所西环大厦被田生集团收购,迁出时没有带走日记和其他文物,清拆前一周被废墟拍摄群组「游弃人间」(今易名为「荒凝止息」)发现,邀请历史研究组织「秋海棠民国史地」(下称「史地」)拯救并研究该批资料。没有这个偶然发现,没有该两个组织的共同努力,展览所建构的香港、中国、世界、战争的关联便无从谈起。
第三,这个展览星光熠熠,鸣谢名单中见到很多学术界重量级名字,包括香港大学前校长王赓武、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香港史学者John Carroll、Robert Bickers、社会学者吕大乐、政治学者叶健文、政界唐英年等,有几位甚至被鸣谢两次,包括浸会大学邝智文、中国海军后人黄山松、法国学者François Drémeaux、废墟摄影师Stefan Irvine,均出现于「内容贡献」和「特别鸣谢」两个名单。
艺穗会展期由9月10日至19日。素来八挂的我,展期内注意到史地在社交平台发出两个声明,措辞强硬:史地团队的研究贡献「被强遭抹煞,并刻意回避」,「遭忘恩负义者抹黑」。直觉告诉我,展览别有内情,碰巧我跟史地一些负责人认识,便尝试探明原委。
不问犹自可,一问之下,史地作为策展人之一许创彦访问时所说的「借出这些历史资料」的「收藏家」,在无奈声中揭露出一个比唐楼日记更扑朔迷离的故事。
史地于2015年接收了林炳尧日记及相关文献后,除了在社交平台报导外,亦曾接受《苹果日报》、《南华早报》访问,《苹果》用了「国军日记」一语,描述十分准确。史地当时曾接触香港史学者邓家宙、邝智文,后者曾协助整理资料。
中华民国在二战中角色被淡化
许创彦于两年后即2017年接触史地,表示希望使用该批资料,理由是撰写剑桥大学硕士论文。自此之后,史地每逢有留英老兵联络活动,许氏皆会出席,藉此认识了国军灵甫号司舵张钦鹏,记录其留英海军点滴,其后依靠张钦鹏之个人关系,成功访问重庆号「起义委员会」主席王颐帧。张、王二人均已长辞,亦竟不在展览鸣谢之列。许氏亦拍摄了部分文献,数量约占30%。更重要的是,直至上述展览出街时,许氏仍是史地管理群组成员。
换言之,许氏与史地维持了六年多的合作关系。这与《明报》专访中所说「[2021年认识麦晓辉后]自此许创彦不再孤身一人」,有很大出入。
事实似乎是:许氏在展览和历次访问中,刻意营造自己「孤身一人」、林炳尧研究的第一人,对史地、对史地介绍的老兵、与史地的合作关系,不置齿颊,甚至不予鸣谢。
根据许氏历次访问,与展览相关的研究活动于2024年进入高潮。读者可能会问,这一年他与史地有何互动?
史地负责人表示,重要事情大致如下。首先,许氏说收到情报,中共会争夺D-Day的话语权,贬抑国军的贡献,史地负责人听后十分紧张,自然支持许氏的研究。
与亲中华民国研究团队划清划线
之后,当史地要求许氏在展览中明确鸣谢时,许氏拒绝,「理由」与史地的政治立场有关。2013年史地成立以来,一直以中华民国为正统,曾报导过中华民国与奥运的历史、中华队在今届奥运的赛果等。许氏告诉史地,英国领事馆向他表示,史地的政治立场违反「一中原则」;若想与英国进行学术合作,便不可与史地扯上关系。
许氏要求就日记再次进行拍摄,但一来由于上述拒绝鸣谢,二来史地发现他的展览并非如他所言是个人研究项目,言词闪烁,所以不再向他提供资料,所以展览中并没有林炳尧第二次在英受训、重庆灵甫二舰等史料;有些与D-Day有直接关系的关键史料,例如包括林炳尧在内的诺曼第登陆战国府海军军官受奖名单,亦没有出现在展览之中。
展览期间,碰巧香港大学举行「香港历史日」活动,许氏是其中一个讲者,题目正与林炳尧日记有关。在提问环节,一位知情的苏格兰某大学研究员询问许氏与史地的关系,许氏的回覆颇令人惊讶。第一,他指控史地是「非法闯入」民居、「非法持有了其他人的财产」。第二,许氏自称「不碰政治」,「任何有政治倾向的组织,我们都不会碰」,「不会因为政治的原因而受到左右」。
这两点均令人费解。正如史地声明所言,「若许氏质疑史料系非法所得,何以仍与秋海棠民国史地团队保持长达六年之接触,并参加其研究,岂非明知故犯,自认共犯?」史地亦明言若能寻得林炳尧的直系亲属,愿意交还相关文献。而且,展览两次鸣谢废墟摄影师Stefan Irvine,策展人对于「非法闯入」民居真的那么反对?
第二点有点无厘头。再引史地声明:「钱穆先生等大陆历史学者纷纷逃离,并在香港及台湾创办学府,继续其历史研究,其人、其作品又应该如何评价?」而且,展览多次引用台湾国史馆资料,馆方恒常竖立青天白日满地红,政治立场鲜明,为何策展人又敢碰这些有政治倾向的组织?
展览廻避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讲开青天白日满地红,展览有一幅画作,示意该唐楼单位内放置文物的位置。然而,知情者一眼便看到不妥:该画作没有展示出单位最惹人注目的、张挂在大厅墙上的军舰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策展人「不会因为政治的原因而受到左右」这一句受到重大考验。
就连当年首先发现该批文献的废摄群组荒凝止息也发帖质疑,「唔提我都无问题,但连合作多年的捐赠者都唔提,会唔会有D问题?」
史地负责人说,「我们由头到尾没有反对过他搞展览」,「他说中共想骑劫这段历史,其实他就是那个中共?」、「几个月前他说『我绝对不是刘X良,我不会忘恩负义』」,「他对史地的指控,完全是人格谋杀」,「2022年飞虎队陈炳靖先生过世,连国旗也不能给他盖棺,陈炳靖在前,现在连林炳尧也这样」。
学术界十分重视资料出处,小至一个注释的资料出处也会清楚交代;现在涉及的是多年合作伙伴,不单没有像其他人士般予以鸣谢,策展人甚至作出自相矛盾的指控,最直接的解释是学术诚信出了问题,在林炳尧研究上为了树立权威和先导者的地位而刻意抹杀合作伙伴的功劳。至于国安法下,搞任何展览都必须政治正确,减少与亲台组织合作是意料中事,但牵扯英国领事馆在其中,便明显过了火:驻英国台北代表处每年都会举办「中华民国国庆酒会」,会场会展示青天白日红旗,英国政商界均会出席。
香港与二次大战的联系是很有意义的历史课题。高水平的展览内容,若能配以负责任、有诚信的学者风范,将会相得益彰。展览已移师中文大学继续展出,未来还会来到英国帝国战争纪念馆。策展人若希望作出一些补救工作,相信仍有充裕的时间。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来源:R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