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睎干十三维度 2024年10月10日 来源:上报
孙中山很可能是考虑到〈中华民国解〉影响力够大,令那四字深入人心,才敲定以「中华民国」作为国号。 (合成照片/摄影:张哲伟/中华民国赞国庆脸书)
台湾总统赖清德出席国庆晚会,致词时发表了一个令人莞尔的「祖国论」,原话是这样的:
「我们的邻居中华人民共和国10月1号刚过完75岁生日,再过几天,中华民国就要过113岁生日。因此,就年纪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绝对不可能成为中华民国人民的祖国,反倒是中华民国可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5岁以上民众的祖国。不过,中华民国在台澎金马落地生根,已经75年,我们是不必再去谈论这一层关系,但是如果有人要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日快乐,特别祝贺词要精准,切勿用祖国两字,大家说对不对?」
想到对岸小粉红及黄俄政权的反应,固然忍不住笑,但另一方面,眼看今天许多貌似依恋「中华民国」名号的人,居然把书不同文、行不同轨的邻国视为「一家人」,又不禁觉得悲哀。中华民国的存在是一个事实,但百多年过去,沧海桑田,陵谷推迁,大家对「中华民国」四字的想像,早已跟当年的革命家渐行渐远。
一般认为,「中华民国」之名由孙中山确立,但鲁迅却力排众议,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说:「惟我们的『中华民国』之称,尚系发源于先生的《中华民国解》(最先亦见《民报》),为巨大的记念而已,然而知道这一重公案者,恐怕也已经不多了。」鲁迅说「中华民国」四字发源于章太炎〈中华民国解〉,并非没有道理。
〈中华民国解〉发表于1907年《民报》,学问渊博的太炎先生是当年革命派知识分子的意见领袖,他在文章中头头是道细考「中华」之名,并力驳主张君主立宪的「金铁主义者」,将「中华民国」之名发扬光大,功不可没。但问题是:根据其他文献纪录,早于这篇文章发表前,「中华民国」名号也可能已经存在。
「中华民国」的雏形,源自1903年孙中山为东京军事学校学员制定的誓词,其中两句是「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当然,这个尚不算国号。到1904年,孙中山在纽约用英文发表“The True Solution of the Chinese Question”一文,才真正提及「a Republic of China」。但有趣的是,当时孙中山并未想到中文怎样说,所以早期翻译居然是「支那共和之政体」,而孙中山在1905年于东京演讲时,仍是用「大共和国」这名号。
1906年秋冬,孙中山与黄兴、章太炎等在日本起草《同盟会革命方略》,当中包括〈军政府宣言〉、〈对外宣言〉等文件。 〈军政府宣言〉的「建立民国」一项,终于正式制定「中华民国」这名号,说:「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然而《同盟会革命方略》是在1908年才正式发表的,那么1906年的草稿是否也包含「中华民国」,我就无法确定了。相信在章太炎发表〈中华民国解〉之前,应该没有太多人知道「中华民国」,而孙中山一开始也没想到这四个字,或至少没确定是用这四个字。若鲁迅所说属实,孙中山很可能是考虑到〈中华民国解〉影响力够大,令那四字深入人心,才敲定以「中华民国」作为国号。
以章太炎的学问和地位,他当然有资格制定国号,但由他诠释的「中华民国」,相信会令你难以想像,甚至于目瞪口呆。按照他的讲法,「华」字的本义是国名,源自华山,他指中国古代圣王,如宓牺、神农、黄帝、高阳、高辛、舜、禹等人,都以梁州、雍州为根据地,雍州的东南以华阴(华山之北)为界,梁州的东北以华阳(华山之南)为限,所以「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
这理论是否属实,没人知道,但不妨聊备一说。不过他的中华民国愿景,今时今日应该没有人会认同,就连对岸的战狼也不敢讲。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说,中国人必先「醇化」三荒服(即蒙、回、藏),然后收回「二郡一司」,「则先汉之疆域始完,而中华民国于是真为成立」。什么意思呢?所谓「二郡一司」,原来就是朝鲜、越南和缅甸,他认为这三个国家都是中华旧土,中华民国必须「光复」三地,才算「真为成立」。
章太炎虽然德高望重,但也有个绰号叫「章疯子」,你看了上述这番伟论,应该知道他名不虚传了。 (本文转载自作者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