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因神性而美丽,人类因美德而开花。
摘要 – 伦理和道德不仅在部分大众心里类同,在有些学者的论述里,二者也经常互换。于是,我斗胆把二者合并为伦道 (Moralethics)。当然,也有学者对它们做了某些细微的区别,比如说伦理表征为对外的行为准则,而道德则是倾向于个人内心的判断准则(图1)。亚里士多德有名著《伦理学》, 康德有名著《道德的形而上学》,二者书题虽不同,但谈论的问题确差不多,所以,伦理学约等于道德的形而上学。本文把学术性伦理论归类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传统的“理性”伦理论,包括善、正义、真、节制等理性诉求。这类伦理论的代表为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亚式对伦理问题做了广泛的研究,虽承袭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但是他更系统化地论述了理性在道德形成中的作用,并论证了道德是服务于人类的幸福这个大目标的(道德目的论)。与亚式不同的是,康德认为道德应该与幸福这个目标割离,道德本身就是目的,是绝对命令,是责任和义务,并提倡道德立法。康德虽然对伦理道德有新的说法和贡献,但只能算是学术改良派,后来者如罗尔斯亦是。休谟提出道德效用论和边沁效益最大化,都是理性伦理的延伸。麦金泰尔和桑德尔的共同体主义伦理观,也只是道德目的论的一种。第二类是反传统理性伦理论,包括否定善、仁爱、节制等传统的伦道思想和它们的积极作用,其发起人为叔本华。而尼采则是非理性伦理道德的代表,他认为那些传统的理性的伦道是下层奴隶道德造反的结果,意图把奴隶们的低下伪造成善、把卑怯伪装成谦逊。本文认为尼采的非传统伦道理论根植于达尔文进化论,属于变种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它不同于达尔文认为“爱”是动物界进化的结果的伦道论。但是,尼采没有仅仅局限于社会达尔文主义,而是提出了超人的伦道思想,他这一思想则具备突变性。第三,本文认为,很多伦理道德观的形成不仅仅局限于先天和后天理性以及超人的观念,而是根植于感性,如人类进化所得的包括对称等美学感性。本文还强调伦道的经济学原理,它伴随着人类进化史。
世界伦理道德次序已进入混乱的时代,这不仅是因为学界和社会在传统道德伦理观点和实践的针锋相对,比如对进步主义的性别混乱、精英奖励伦理带来的阶层固化等问题的争斗,更因为是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诸多新问题和挑战。本文简要介绍如下几个伦道新问题和挑战:一是环境恶化带来的伦理问题,比如人类是不是环境的最大敌人且要不要牺牲以GDP为大的发展模式而更关注于环境?二是生命科技进步带来基因突变的超级人种的前景和挑战,这需要制止还是鼓励?三是人工智能科技带来了有机无机混合合成人和动物的前景,这需要鼓励还是抑制?四是协助自杀、自杀旅游、安乐死逐渐流行,它们的伦理道德规范该如何制定?五是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的道德伦理缺陷在哪里?这些棘手的新问题和挑战,亟待需要我们道德重建。一休先生指出我在“关于哲学的广义定义的初探”一文里遗漏了伦理方面的不同观点 [1],而本文则试图弥补这一缺陷。
1. 西方伦道哲学概略
柏拉图说道德起源于先天的“善理念”,经验道德谱系派说道德源于“利他”思想,这些都与达尔文的“爱”是进化的结果没有太大的差别。按照卢梭的理论,私有制的出现导致人的欲望膨胀和利益冲突,从而引起人类道德的败坏,所以才有道德的需求[2]。如果看过亚马逊原始狩猎部落的生活和公平分配烧烤野猪肉的记录片,你不得不承认卢梭的推测至少符合部分历史真实。卢梭的道德论述表达了一种类进化论的观点,即道德是人类历史经验的结果,这是个十分重要的理论甚至结论。所以,按照亚里士多德道德目的论理论,伦理道德是私有制人类社会缓解利益冲突、促进个人和社会和谐、幸福的理性工具。最早的伦理道德都是口头陈述和传送的,是可以断生死的法规,家庭家长和部落族长以及巫师们都是判官。
现代西方伦理学起源于古希腊。《大英百科全书》指出,伦理学是一种研究道德中什么是好与坏、什么是对与错的学说。《韦氏大辞典》对伦理学定义有4个定义:定义一 – 它是一门探讨行为的好坏,以及讨论道德责任义务的学科。定义二 – 它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定义三 – 它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人们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和行为的秩序规范。定义四 – 它是指人们心目中认可社会行为规范 (这当然也含有道德判断)。维基百科指出,伦理学又称道德哲学,主要探讨道德价值。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伦理学试图从理论层面建构一种指导行为的法则体系,并且对其进行理性的评判。伦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别。狭义伦理学是指某种传统、群体或个人所持有的道德原则。而广义伦理学是指社会里的所有规范、习俗、制度、格言、礼仪、行为标准和律法。此外,在人际关系方面,伦理学指处理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相互关系时,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是个人在群体社会中生活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它涉及捍卫并鼓励正确的行为,并劝阻错误的行为。总之,伦理学旨在定义诸如善与恶、美德与恶习等概念来规范道德问题。
什么是道德?有些学者些把道德和伦理看成是同质品,这导致道德和伦理互置定义的问题,这是因为人类语言的不严格性和贫乏性所致。在一般文献里,道德的定义和内涵争议颇多,但是一般可被定义为一群人或一种文化所认可的所有行为准则[3]。不管是早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后来的康德,以及后现代的哲学和社会学者们,他们都试图按自己的理解和意愿来论述和制定这些行为准则,而他们的制定标准主要包括理性、超人和象形美学三大类。
2. 传统伦理道德理论
苏格拉底-柏拉图是哲学伦理学的开创者,但是亚里士多德则是系统论述此问题的第一人,所以本文重点介绍他的伦理学,毕竟其《尼格马可伦理学》过去多年来占据Open Syllabus哲学教科书引用量的第一位 [4]。本文还要介绍另一位代表人物康德,他的名著《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则于2024年秋季占据了哲学领域教科书的第一位 [5-6]。
2.1 亚里士多德伦道
亚里士多德是古典道德目的论的典型代表,其主要理论是关于理性在伦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包括他关于伦理道德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人类幸福这一总目标的理论 (也可以说是人生的主要目标)。他说:“因为幸福是灵魂按照全部德性的一种确定种类的活动,我们因而要探究美德”[4]。这种把伦道和人类现实活动相联系,而按照德性的行动是自愿的, 是理性选择的。
仔细考察亚里士多德的伦道理论,它有如下二个要点。第一、道德和幸福是不可分割的。他对幸福有多种定义或说法,在伦理学中与在政治学中因为强调个体与团体的角度不同而略有不同。他说:“……总结如下,幸福的人是充分地具有外在的善物的,是根据全部德性从事行动的,不仅仅是某些时段的而是贯穿全部一生的”。此处定义的幸福是广义的。 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还定义了这样的幸福:“因为幸福是灵魂按照全部德性的一种确定种类的活动,我们因而要探究美德”[4]。显然,这里的幸福的概念是狭义的,是上述广义的幸福概念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这样说到:“人们能够有所造诣于优良生活者一定具有三项善因:外物诸善,躯体诸善,灵魂(性灵)诸善。论者一般都公认惟有幸福(至乐)的人生才完全具备所有这些事物(诸善)”[7]。他还说:“这里还留待商量的一个问题是:城邦幸福和个人幸福究属相同还是相异?这个问题可做明确的答复:大家全都认为两者相同。凡相信个人的幸福(快乐)寄托于财富者,也就相信城邦必须富裕,才有幸福(快乐)。凡是认为僭主的生活为高尚(尊荣)于其它众人者也一定以为版图最大人数最多的邦国为最幸福(快乐)的邦国。凡以人们的善德衡量个人的幸福(快乐)者也一定以邦国饿善德衡量城邦的幸福(快乐)。”这再次证明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不论是伦理学还是政治学,不论是狭义还是广义,道德和幸福都是两者结合在一起而不可分离的命题。
第二、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道德本身的目的。他说:“就名称而言,几乎大家都同意:无论是大多数人,还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把(至善)叫做幸福,把幸福理解为等同于生活的好与行动的好”[4,第一卷]。对他而言,出身于贵族门第,幸运、财富、社会荣誉、美貌、朋友以及健康的身体等等,构成了人的生活的好,而灵魂按照全部的德性而从事的活动则是行动的好,它们都是指向共同的幸福的,幸福是道德本身的目的。
2.2 康德伦道
康德哲学受休谟的影响颇深,休谟怀疑以前的“理性”传统和知识的可靠性,是康德写出三大批判的起火点。但是,康德并不赞成休谟关于效用是道德的原理之说。康德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体系,所以其伦理学属于改良派伦理学问。但是,他推崇道德义务论,首先强调道德的基石是先验的“道德意志”,而道德的二个前提是理性和自由。至于这些说法有多少逻辑性,那就另当别论,比如自由是理性的一个属性还是与理性独立且并列的?值得进一步分析。康德说自律即自由,而自律则被很多哲学家看成是理性。
康德伦道与亚里士多德伦道有很多相似之处,他继承了亚里士多德把德性和人的现实活动相联系的传统,认可那些按照德性的行动是自愿和理性的选择等思想。但是,康德与亚里士多德在道德的目的论方面观点对立,现分析如下。
第一,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里,首次质疑了理性和意志是为幸福服务的思想。他说:“现在如果说存在者的保存、福利,或者……存在者的幸福,是一个存在者具有理性和意志的自然的真实的目的的话,那么自然用人的理性去实现这一目的就是成就了一个灵机一动的贫弱的安排了”。他认为实现幸福目的的本能远比理性更有效率,因而“理性有不是为了幸福的,而是另一个的和远远更有价值的目的的追求”, “而就理性被赋予我们作为一个实践的机能即要去影响意志的机能,它的真正的功能必定是产生一个意愿,这个意愿不仅是为了某些更进一步的目的的工具的善,而是善本身”。显然,他把幸福和道德意志进行了切割,进而把幸福和道德的善进行了切割。他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也表达了这种切割,认为人们的幸福被归结为“质料的实践原则”。 简言之,在康德眼里,幸福作为质料,由于它的个人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是无法作为道德立法的根据的。 他进一步指出,“经验的决定根据是不适合做任何普遍的外在的立法的,也是不适合内在的立法的”。康德在至善(全善)论述中,不仅把道德和幸福并列,而道德排在幸福的前面。在《道德形而上学》里,这种分割进一步以法权论和德行论的形式确认。
康德认为道德不是取决于条件的假言命令而是绝对命令。他把道德作为目的和义务的“立法”被很多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认可,这是因为幸福本身具有某种相对性,如果与道德捆绑, 则可能会导致道德相对主义。这种创新式切割意在摆脱道德相对主义,但是不是带来了巨大成功,则另当别论,因为不仅是我而且包括很多其它现代学者和哲学爱好者也认为道德本身就是相对的,包括其文化相对性、时间相对性和环境相对性。这些相对性的论述需要一个独立的长篇。再者,道德本身就是软性要求,不可能其细节都真正被立法,否则法律法规的内容就事无巨细、执法成本过高,反而得不偿失。
第二,康德认为道德不仅不以幸福为目的,自身就是目的,它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是最高的善。康德大大缩减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涉及的领域,把幸福仅仅指向感性世界的质料的领域, 他对幸福的定义要比亚式定义的范围狭窄。他说,“存在者的保存、福利,或者总而言之存在者的幸福”。 显然,他明确地把幸福限定在物质的质料领域,排除了亚式“行动的善”等部分内容[5]。在关于至善的论述里说,“现在,就美德和幸福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最高善的内容而言,而幸福按确切的比例与道德(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和他的值得幸福)配置。这意味着全体,意味着全善。然而,在这全善中,德性作为条件永远是最高的善,因为在它之上没有了进一步的条件;而幸福是这样的东西,虽然它使拥有者感到快乐,但它自身不是绝对的和完全的善,而是永远以道德的法的行为为其先决条件”[8]。所以,康德幸福与亚里士多德幸福不是一回事,这给康德的论述留下阴影。
康德伦道另一个特点是道德是一种义务而不是施舍,这是对道德为目的辅助论证。他从善良意志的概念入手,认为道德行为的价值不在于行为结果,而在于行为动机是否符合义务。他的道德核心是基于对义务的尊重,而非个人欲望或功利考量 [5, 第一章]。其自律即自由的论点不是逻辑定义而是道德提倡,这种道德义务论深刻了影响今天西方社会的伦理道德信念和实践。
亚里士多德对道德采用了相对的中道尺度,类似于孔子的中庸之道,比如在食色性等方面的节制,而不是极端。德性的中道思想是贯穿在他整个伦理学与政治学思想中。但是,康德把道德上升到绝对的尺度,是绝对命令,并鼓吹道德立法。他把道德本身作为目的,且排在幸福这个人生目的的前面,而不是实现其它目标的手段,似乎有道德绝对化的缺陷。
2.3 宗教伦道与男权主义伦道
亚里士多德-康德伦道思想被理解为“理性”产品,但属于更早期伦道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这更早的传统思想则贯穿于更古代思想体系里,如前苏格拉底的谚语、格言、史诗、古代宗教以及各种古老传说里。古老的佛教、印度教和犹太教等都有传统伦理思想的部分陈述,比如佛教里的“善”、“大爱”、“和谐”等(毕达哥拉斯是西方和谐思想的奠基人)。
同时,我们也必须指出,古、近代传统伦理主要是男权主义的思想意识和规范。所以,其理性则是不完全的、甚至在某些地方是有偏见的。古典哲学和大部分宗教都是歧视女性的,不管是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尼采等。苏格拉底说胡闹的女人把男人变成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开声称女性体热不够不能产生精子所以是低劣的[9],而康德则论述女人不能是道德的智为体(agents) [10]。在奴隶和佣人存在的时代,男主和女奴仆性交生育可以,亚里士多德就和其前妻的女奴婢生育了尼格马可,并把他的名字置于其伦理学的书名里 – 这就是《尼格马可伦理学》。但是女主要是与男奴仆性交就是不道德的,要是生育就更可能遭遇灭顶之灾了。
3. 非传统伦道理论
非传统伦道不赞成基于传统“理性”的伦道思维,它始于叔本华,高潮于尼采。而尼采的非传统伦道部分起源于达尔文进化论,关注于强者生存意志。尼采伦道学说本质上与社会达尔文主义惺惺相惜, 他强调权力意识,并被希特勒等奉为精神领袖。当然,尼采也有超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地方,特别是其提出的超人伦道。
3.1 达尔文伦道
道德观念的传统研究以“理性主义”的理论取向为主,认为人们通过道德推理而得出相应的道德判断。达尔文则另辟蹊径,从生物演化的视角来理解道德。他指出:“无论何种动物,都具有明显的社会本能,这包括着亲缘关系(父母和子女的情感)。与此同时,只要智力能力有了足够的发展,或接近于足够的发展,就将不可避免的获得一种道德感或良心,人,就是这样” [11]。他认为所有的动物都有爱心,而人类的爱心首先表现在对亲人的爱,然后扩展到家族、部落等。这种社会本能被达尔文认为是道德感的前期形式,并借助不断提高的智力水平发展成“一种高度复杂的情感”。达尔文进化论认为动物都有某种爱心,这导致了人与动物的积极关系伦道理论,于今人类要善待动物的伦道已经成为社会主流,而不是过去那种把动物看成的低劣物种而乱杀的旧习俗。现在更流行生态伦理,即个人生活要考虑与环境协调。
达尔文进化论揭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过程,其适之者存的思想高度概括了进化的本质。但这样一来,古、近代那种漫长的主-奴伦道也就成为了合理的的思想意识。黑格尔把这个历史过程简化为二个人的斗争,其结果是一个人为主而另一个人为奴,并命名为主-奴辩证法。而尼采则借此发挥为权力意识,并以此衍生出他的伦道学说。
3.2 尼采伦道
尼采的哲学思想就像霹雳,目的就是粉碎几乎所有的传统思想天幕。在其主要著作《道德的谱系》和《查拉斯图拉》等著作里,尼采毫无保留地批判了西方的三大信仰体系:宗教、理性和道德。这三大体系里的上帝是万能和至高无上的,理性主义有几千年的传统,而基于理性的伦理道德不仅被普遍接受更得到赞美。
但尼采反其道而行之,认为这些都是束缚人类的枷锁,他赞扬生命的本能和冲动,提倡“酒神哲学”。尼采声称我们的世界没有什么预设的目的和意义,上帝并不存在,我们的信仰都是虚假的,所谓的科学知识都是在自圆其说;他认为传统的道德伦理,是奴隶们对贵族道德造反的结果,是弱者对强者的制约。尼采在《道德谱系》里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不道德的”。他认为传统哲学里善与恶的来源,是错误的道德来源论,即把强者的行为定义为恶,而把弱者的卑怯和服从定义为善。他还认为平等和民主都是奴隶们道德起义的结果,会导致西方的衰落。为佐证他的惊世吓俗理论,他举例说古犹太人是古埃及和巴比伦人的奴隶,为了取得精神的安慰和道德造反而假想出上帝,并反复宣传洗脑高贵的罗马人,让他们跪拜于犹太奴隶们设计的四尊偶像,包括渔夫彼得和帐篷专业户保罗。既然传统道德是“不道德的”,所以,我们每个人应该放手去追求真正的自我,不应该受到任何思想的束缚,包括科学和传统道德的束缚[12-13]。
尼采最为人知的具有争议性的名言是“上帝死了”。但是,首次声言“上帝已死”的哲学家是黑格尔[14-15]。对黑格尔而言,“上帝已死”不仅仅是无神论,而且是人类意识的深层意识转化:即神性是注入人的主观意思的历史过程。然而,黑格尔晚年则对宗教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反转,他在讨论“绝对精神”时,认为宗教是绝对精神的最高体现之一,而基督教是其中最为完善的形式。基督教的教义,特别是三位一体和救赎的理念,符合理性的逻辑结构,展示了普遍性、特殊性和个体性的辩证统一 [16]。黑格尔这套转变思维来自于康德,他在《纯粹理性批判》里说理性不能证实灵魂和上帝的存在,但在《实践理性批判》里从道德角度又认为灵魂和上帝是合理的。
我必须指出,尼采关于基督教被罗马帝国立为国教的议论和推理漏洞颇多,他首先忽视了基督教里很多伦理观点与古典理性伦理学的某些观点具有的同质性,所以容易被社会接受这一事实。其次,按著名牛津大学著名历史学家麦卡洛(D. MacCulloch)的考证,康斯坦丁大帝推崇基督教,是因为他在罗马帝国遇到困境的年代企图用一种单神教来取代罗马-希腊的多神教,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 [17]。
尼采哲学除了受黑格尔哲学影响外,还深受著名非理智主义和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据说叔本华在读大学时就感叹“人生真是糟糕透顶的事件,我已决定要花费一生来琢磨和探究这糟糕透顶的人生”。叔本华还有名言曰“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但是,尼采虽然同意叔本华非理智主义的某些论述,却没有陷入悲观主义的泥沼。恰恰相反,他在抛弃传统伦道思维的同时,发展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哲学思想,包括强调人的生命和意志,酒神精神和超人理念。我特别看好他的超人理念,它不仅启发了以超人为主角的众多科幻电影,还启发了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科学研究,特别是包括基因编辑在内的生命科学的研究。我期盼着有一天人类能长生不老,人人成神,或至少可以像年青人一样活到百岁而无任何严重疾病。
4. 伦道的美学和经济学原理
伦道的起源不仅仅是柏拉图等唯心主义哲学家们所称的“记忆的回忆”,也不完全是传统哲学里理性目的论或进化论的结果。我坚信,伦道的很大部分来源是人类数万年试错后建立的美学(感性)和经济学(理性)的结果。我在此所秉持的伦道观点是经验主义的。
4.1 美学原理-伦道的感性原理
人类最原始的美学是色彩和形状判断。形状的主要美学原理之一是对称,这种对称美与毕达哥拉斯的和谐美学是一致的。在毕达哥拉斯眼里,圆面、圆球以及符合“黄金分割率”的长方形是最美的几何图形。而我认为最简单的符合这个美学原理标准的形状是圆、方和等腰三角形。中国人普遍认可圆方脸是国脸,其它民族也有类似的审美观。一个长脸往往被中国人称为驴脸,而中国美女的鸭蛋脸则具备圆面和方形二者的优点。
伦道的美学原理导致禁止近亲生育。人类早期没有性禁忌,近亲结婚应该不是稀有事物,即使圣经里也记录了这种案例,那就是罗德的二个女儿把父亲灌醉后与之性交,从而给父亲传宗接代 [18]。即使在当代社会,乱伦生育也没有绝迹,2020年审判的澳大利亚人Fritzl就囚禁自己的亲生女儿长达20余年,并让其怀孕生子七个,存活六个。Fritzl 在审判时坦白,自己对母亲的性幻想导致自己把性愤怒转移到女儿身上[19];这似乎印证了弗洛伊德关于男孩的第一个性偶像是自己的母亲之说 [20]。当然,Fritzl也可能拿此当借口,以减轻自己的罪罚。弗洛伊德这个理论并不被大多数专家们认可,至少它没有普遍性。乱伦之所以成为伦道禁忌,很可能主要是乱伦生育的孩子缺陷远高于非乱伦生育的孩子,而这些缺陷最明显的不外乎这些孩子缺乏包括对称在内的形状美。
人道的伦理也部分与大众审美学有关。古罗马贵族享受在斗兽场观看猛兽与奴隶的生死搏斗,但是这种野蛮嗜血的审美观与处于大多数底层民众的和平审美观严重冲突,所以罗马的人兽搏斗在基督教流行后被取消。与此有关的是刑法逐步人道化。古代酷刑流行,这不仅大概率导致屈打成招,而且还被批判为不道德,部分原因也与美学有关,比如受刑者的惨叫和身体严重损伤让别人产生严重不适和害怕,而惨叫和损伤与美好的音乐和美图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4.2 经济学原理 – 伦道的主要理性原理之一
我坚信传统理性伦道的起源之二是经济原理,这虽然很少被传统哲学家们所论述,但是也符合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伦道理性的论述:即道德的原理是理性。再拿近亲生育为例,因为这类孩子会有严重的美学缺憾的概率很高,还有高得多的智力和健康缺陷。而这些缺陷导致这些孩子的劳动能力远低于正常孩子,甚至可能成为家庭的严重经济负担。古代人类在经历过众多这样的案例后,终于明白了乱伦生育的恶果,所以形成了禁止近亲交配的道德,而近亲结婚则被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完全禁止。
求真的伦道也部分与经济学原理有关。就拿欺骗、诈骗和偷盗为例,这些行为不仅会给其他人带来精神损害,更至今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而且查找并惩罚诈骗和偷盗的个人和社会成本也往往高栖不下。即使抓住了罪犯,那关进监狱也有多重经济损失:其一是昂贵的监狱维护费用,2023年美国各州在每个囚犯的年花费从最低的2.3万美元到高得惊人的30.7万美元(康州)[21]。其二是罪犯可能失去一个正常人的劳动生产率。监狱里关押的新犯往往以年青人为多,对社会和家庭都是额外经济负担。从更高一个层次来说,国家撒谎欺骗会失去民心,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能远高于一个普通人的撒谎欺骗所带来的损失。所以康德才会一再强调不得撒谎,且要道德立法来禁止撒谎。
4.3 其它原理 (同理心、不确定性和风险控制)
有些伦道的形成则与同理心有关,也是进化的结果。比如酷刑,很多人在看见或听说这类事件后,会联想到如果自己遭遇到类似的情况后,会是多么悲惨。孔夫子的“子非所欲,勿施于人”伦道思想,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还有些伦道的形成可能与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厌恶有关,比如感情欺骗则可能对受害者带来严重精神创伤甚至导致殉情自杀。未来减少这种欺骗未来对自己的可能影响,最好就是形成反欺骗的伦道,以警示别人不要犯奸作科,这当然是一种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控制的办法。这类例子很多,本文就不再多举。
5. 现代伦理焦点
正如本文摘要制出,世界伦理道德次序已进入混乱的时代,这首先是因为学界和社会对传统道德伦理观点和实践的针锋相对,包括进步主义的性别混乱、女性权利、精英奖励伦理带来的阶层固化、逐步扩大的贫富差距等问题。川普竞选被枪击,就是这种极端伦道对立的结果。其次这种混乱也是环境恶化和科技进步带来的新伦道问题所致。而本节只着重讨论前一个问题。
现代伦理道德的焦点是如何正确对待人,包括财富的分配。其代表人物为哈佛著名政治学教授罗尔斯,他在名著《正义论》里指出,正义是所有道德里最高的原则,最高的美德。罗尔斯的正义道德观来自于且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正义与道德的论述;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一种最完善的道德德性,因为它涉及与他人互动时的德性实践。他指出:“正义是完全的德性,但它以对他人的方式来体现”[4]。对罗尔斯来说,道德正义的第一标准是完全公平,这建立在个人权利平等和自由的基础上(其实这与美国宪法精神一致),其概念可以用“罗尔斯蛋糕”来表述:如何来公平分配一个蛋糕?那就是选择一个人来切,且规定他自己最后拿最后一份蛋糕。这样,他就会把蛋糕切成等分,这就实现了公平分配。但是,这种完全平等首先就遇到切蛋糕者的劳动要不要得到回报比如多分一点蛋糕的问题,其次是它陷入平均主义,还可能隐含其它的不平等,因为有人喜欢蛋糕而有人不一定喜欢,有人食量大而有人食量小,完全公平分配则不一定在效用上真正平等。罗尔斯认为,在不能实现完全公平的情况下,二个次优道德准则为机会平等和差异原则。差异原则是让处境最差境遇的人得到照顾。自由则是罗尔斯正义论的另一个论证重点。罗尔斯的正义道德论对美国20世纪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美国招生和就业里普遍流行的平权行动(Affirmative Action)。
罗尔斯这个差异原则正义观点一直为人所诟病,因为它导致对另外一些族群的歧视。20世纪后期以来,批评罗尔斯正义道德论等流行观点的声音不断,而麦金泰尔则是不得不提到的一位。他认为,当代西方社会的道德危机,来源于一种严重的道德无序状态。道德的立场与原则,变成了纯主观的选择和情感的表达。他在代表作《德性之后》中追溯历史,认为这种状况来源于对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目的论和德性论的抛弃(就此而论,康德就是最大的抛弃者,因为他提出道德就是最高目的)。麦金泰尔指出,当代罗尔斯与诺齐克之间的道德争论,就是由于缺少了亚里士多德式的德性,丧失了一种“应得赏罚(desert)”的观念,他认为应该回归到传统意义的德性论上。
著名的批评者还有哈佛著名哲学教授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是他的成名作,它主要目的就是批判罗尔斯正义论,也兼谈了罗尔斯有关个体自由预设论等方面问题。对于罗尔斯理论,桑德尔说,“争议的关键不是权利是否重要,而是权利是否能够用一种不以任何特殊善的生活观念为前提条件的方式得到确认和证明。争论不在于是个体的要求更为重要,还是共同体的要求更为重要,而在于支配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原则,是否能够对该社会公民所信奉的相互竞争的道德确信和宗教确信保持中立。易言之,根本问题是,权利是否优先于善。”桑德尔也对康德式自由主义加以批评,认为它是建立在一种自我观念之上的,这种自我观念使我们无法理解某些可能并非出于选择的道德义务和政治义务。“因此,我认为这种自由主义并没有充分考虑这样一种情况,即我们可能部分地由某些目的和目标、归属和依附所构成,而它们可能产生团结或从属的义务。对这种版本的自由主义的另一种批评与自我观念没有多大关系,它质疑政治对于特定之道德和宗教观念保持中立的可能性和可欲性。”同时,桑德尔也对现代社会的精英激励机制做出了严厉批评。在现代社会,“任人唯贤”“优绩优酬”等观念构成了维护社会正义、衡量社会价值、促进公平分配的重要标准。然而,“优绩”观念是社会公平的最佳方案抑或潜在阻碍仍有待商榷。他指出,“优绩主义”恰恰是破坏公共生活、导致政治极化与民粹主义的根源 [22]。
包括美国在内的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分配不公平已经恶化了几十年。1960年代美国CEO的平均收入约为员工的20倍,而现在则高达近400倍。同时,美国中产阶级则逐步萎缩,不满情绪弥漫。很多知名哲学家、其它领域的教授和企业家们也纷纷公开批判这种严重的分配不公平,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兹、克鲁格曼等等[23-25]。大家都认为收入不公是不道德的,但是如何解决问题,则意见纷纭、莫衷一是。
这个贫富差距太大的问题,加上本文摘要里列举的其它严重问题和危机,给伦理道德学说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很多学者担心,目前西方内部无休止的文化战争要吞噬自己。但是我认为,这也给新一代伦理学的创立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有些与人体革命相关的问题,则不仅是伦理学的重建问题,而是涉及到对现行法律的完善和修改。
6. 结论
伦理道德不是可严格量化的学科,各个学派见解各异,矛盾和冲突的论述贯穿古今。本文只能粗略介绍几个典型的学派和主要观点。面对目前的环境压力、科技进展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恐惧、维护和否定传统的冲突等社会矛盾逐步激化的时代,特别是近几十年逐步扩大的分配差异,我们是不是可以怀疑这背后的原因是传统伦理学无能?还是社会道德退化?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得呼唤更有说服力和更能解决现实问题的伦理道德学说。
参考文献:
[1] ZYuCannon, “关于哲学广义定义的初探”(上下),《华夏文摘》2024年11月11-12日。
[2]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文网络版。
[3] Julia Driver, Moral Theory,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June 27, 2022.
[4] 亚里士多德,《尼格马可伦理学》中文网络版。
[5] 康德,《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中文网络版。
[6] Open Syllabus, Fields-Philosophy, extracted on Dec. 6, 2024.
[7]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文网络版。
[8]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文网络版。
[9] Aristotle, On the Generation of Animals-Book II, online version. “And fat people, women as well as men, appear to be less fertile than others”, “
[10] Research paper collection: Feminist Interpretations of Immanuel Kant, edited by Robin May Schott, 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1]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网络版。
[12] 尼采,《道德谱系》中文网络版。
[13] 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文网络版。
[14]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文网络版,《Faith and Knowledge》英文网络版。
[15] D.S. Anderson,《Speculative Good Friday: The Death of God in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st edition, 1996.
[16] 黑格尔,《哲学全书》中文网络版。
[17] Diarmaid MacCulloch,A History of Charistianality, BBC Documentary Episodes 1-6.
[18] 圣经.创世纪(19:30-38)。
[19] CBS,“Josef Fritzl, Austrian who held daughter captive for 24 years, can be moved to regular prison, court rules”,Jan. 25, 2024. Extracted on Dec. 8, 2024.
[20]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梦的解析》中文网络版。
[21] B. Venditti, “Mapped: U.S. States by Cost Per Prisoner”, Visual Capitalist, June 9, 20204.
[22] 麦克.桑德尔,《精英的傲慢》中文网络版。
[23] CNN, “Ray Dalio warns of consequences from deepening inequality in America”, Youtube Dec 18, 2020.
[24] J. Stiglitz,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Columbia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25] NPR, “Krugman: Income Inequality Pricks ‘Conscience’”, Oct 9,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