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逸文 风传媒20241228 转自新世纪
二十五年前,中国正当红的作家是一号叫王小波的人物。王小波受过文化大革命的煎熬,同样遭遇的人会把这段经历化为掏心掏肺的创伤故事,但王小波不一样,他是讽刺家,有寇特.冯内果(Kurt Vonnegut)的意趣,对于政治入侵私生活领域洞察甚深。他中篇小说《黄金时代》写到一对年轻情侣坦承犯下了布尔乔亚的婚外情—”在山上敦伟大友谊时,嘴里喷出白气。”两人被逮到要交代自己违背了革命的规矩,但当地的党员关注的显然不是马克思,而是他们”伟大友谊”的淫迷细节。
王小波的小说与散文彰显个人尊严甚于循规蹈矩,他拥抱外国思想—来自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Mark Twain)、义大利作家卡尔维诺(Calvino)、英国哲学家罗素(Russell)—与中式观点相辅相成。他的文集《思维的乐趣》刚出了英文版,而在同名文章〈思维的乐趣〉里,他忆想在公社时,唯一获准阅读的就只有毛泽东的小红书。在他看来,这样的狭隘蕴含着一种令人难受的谎:”假如这种终极真理已经被发现,人类所能做的事就只剩下了一句这种真理来做价值判断。” 四十四岁那年,王小波心脏病走了,但他的观点仍然传播在粉丝之间,像握手时的秘密动作。王小波遗孀,社会学家李银河曾经告诉我:”我一看就晓得,到他的墓前致意的是一对拉拉。”她补了一句,”类似想法的人还有很多。”
王小波是怎么在一个以束缚而闻名国家变成标志性的文人的?他精于叙事,太极功力足以混过审查。但政治局势也很关键。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门镇压之后,中共大有被莫斯科的同志遗忘的危险。中共还是存活了下来,方法是对中国人民做出重大但实际的让步:给予个人空间,换取政治效忠。中共领导人邓小平打破毛泽东时代的教条,呼吁”敢于试验”,中国”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不久后,就有倡议女性与少数族群权利的新NGO出现,外资也挹注新创公司如阿里巴巴与腾讯,两者后来跻身为全球财富最多的企业。年轻人开始尝试新的身分;我就碰到过一个玩美式摇滚的中国乐团,只是他们的定番曲目有限,结果一晚上就唱了〈加州旅馆〉(Hotel California)两遍。更有什者,党也试图展现出自信:一九九七年,继承邓小平的江泽民走访纽约证券交易所,按下敲开股市的钟,然后他出人意料地用英语说: I wish you good trading ! (祝各位大发利市!)
邓小平跟人民约定之后的二十年来,中共算是信守承诺了。私部门创造财富;知识分子在校园与社群媒体上表示异见;中产阶级出游纵乐。二〇〇五年到二〇一三年,我住在北京,当时社会上的日程表时不时就来个开幕式:音乐厅开幕,实验室落成,建筑奇观剪彩。有一回新的美术馆开幕致庆,国际友人齐聚一堂,眼睛盯着西班牙前卫艺术表演班子在起重机吊臂上荡来荡去,翻腾扭绞有如蜘蛛网中的苍蝇—某作家亲临现场,称之为”中国艺术势不可挡的崛起”,而这只不过是又一个”势不可挡”的夜晚。
最近我重返中国,那种崛起之势不可挡的感觉已经消退了。北京街头还是有进步,电动车大军压境,仿佛科幻电影里的道具那样滑过去,而害天色一直雾茫茫的废气也没了。但是在胡同里,以前那些急就章的、活络了整座城市的咖啡店与艺廊,已经奉秩序之名一扫而空;头顶上,曾经吸引世界各地设计师前来建造新摩天楼的竞赛,也乏力了。今年夏天,我跟一位认识多年的知识人喝酒。他回想当年自己从东欧集团的异议人士所获得的启发:”十五年前,我们还在讲哈维尔(Havel)。”眼下,他带着一丝沮丧对我说:”大家都懒得有意见了。”我们起身离开时,他已经干了四杯马丁尼。
这种颠倒的化身就是习近平,中共总书记暨中国国家主席。党内给了他一个简洁的头衔:”核心”。回到习近平掌权之前,在二〇一二年,中共有部分思想家想推动政治自由化,但领导班子担心内斗与人民造反,于是选择更严格的专制。事实证明,习近平无比严厉;虽然一开始他鼓励年轻人”敢于追梦”,还表现出一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改革的样子,但他已经抛弃了邓小平的”敢于试验”,并引领他的国进入窘迫的新时代。在习近平主政的第一个十年的末尾身处中国,等于见证一个国家从运动状态滑落到停滞,也让人们在二三十年来第一度想问:超级共产大国能否躲过当年让苏联走向末日的那些矛盾?
七十岁的习近平已经把任期限制拿掉,排除了反对者,连忠党爱国的人也不例外。他没有以前那么常巡视,很少展现思绪底下的情绪,也没有在公开场合激昂讲话或大张旗鼓。他动作之谨慎,仿佛人在水底。疫情前,中国官媒经常放出他身在支持群众之间,众人以生硬的鼓掌表现崇拜的画面。有人把国外流传的影片片段打上”西北韩”(West North Korea)的挖苦字幕,但在国内,审查机构却是目光如炬,严密守护习近平的荣誉;去年中国社群媒体流出一份资料,揭露了该平台封锁至少五百六十四个习近平的绰号,像是凯撒、末代皇帝,以及用”小熊维尼”变出的二十一种花样。
习近平不像邓小平与江泽民,他没有在国外生活过,对于美国及其民主盟国未来发展一直公开表现轻视,宣称”东升西降”。偶尔跟新闻自由发生龃龉时,他也不掩饰自己的不悦;去年G—20峰会场外有个花絮,他埋怨加拿大总理杜鲁道(Justin Trudeau):”我们所有讨论的内容泄漏给了媒体,不合适。”加拿大一家电视媒体的团队捕捉到了对话场面,习近平笑容紧绷,要求”互相尊重”,还补了一句:”否则,这个结果就不好说了。”
一年年过去,感觉习近平在他所谓”最好、最亲密的朋友”普京(Vladimir Putin)的世界里是如鱼得水。三月,国际刑事法庭(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根据战争罪指控,发布对这位俄罗斯总统的逮捕令。随后普京在莫斯科接待习近平,两人表示彼此的关系从未如此这么好过。习近平在克里姆林宫门廊与普京紧紧握手道别时,表示:”这也真是百年变局之一部分,我们共同来推动。”普京答:”我同意。”
野心时代(二版)立体书封。 (八旗文化)
*作者欧逸文(Evan Osnos),曾任《芝加哥论坛报》驻北京社长,现为《纽约客》特约撰稿人,负责政治和外交事务的报导。本文选自作者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著作《野心时代:在新中国追求财富、真相和信仰》(八旗文化∕十周年经典回归.2025年重新校订版)新版序。
附:
内容简介
2014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大奖
十周年经典回归,2025年重新校订版
特别增加作者新序,细述此后十年中国的变化
如果每个时代都有它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传记
中国在习近平上台前的那个时代
则是由欧逸文来盖棺定论──冠之以「野心时代」
十年前,这本书是西方大众理解新中国的最佳指南
现在,则成了一个时代的绝唱
十年前正在崛起的中国,是另一个宇宙吗?在政治高压与经济发展的高速辗压之下,一度是集体合唱的国族叙述,却碎裂为十亿个有血有肉、具个人特质而孤单奋斗的故事。十年过去了,这个国家的民众,真的有跟中国一起崛起吗?
❏ 什么是「野心时代」?
在十年前,作者认为中国由两个宇宙组成:既是全球最新超强的经济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极权国家。书中描述两股力量的强烈碰撞:个人的野心志向与国家机器的极权高压。
当时的中国,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蠢蠢欲动的情绪。官方用「中国梦」来回应,将其描述为一种复兴强国的欲望;作者则敏锐精准地捕捉到这种情绪,但他将之称为中国的「野心时代」。
❏ 欧逸文笔下的中国,为什么和很多台湾人所见的不一样?
少年时的欧逸文被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强烈吸引,当时广场上的学生,年纪只比他稍大一点;大学一年级,他修读了现代中国政治史;1996年,他第一次到北京,停留半年学习语言,震惊于这座首都在镜头未达之处,不管在精神及地理上,更像朔风横过的蒙古草原而非霓虹灯闪烁的香港;两年后他再回到北京,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纯粹因为这是在八九天安门事件中最积极参与的大学,当时九成的学生都参加了示威活动,但在此修读语言的夏天,作者却发现人们最迫切渴望的,是要去满足澎湃的消费欲望。
2005年,作者正式迁居北京,担任《芝加哥论坛报》驻北京社长;2008年同时担任《纽约客》驻北京特派员。在这段时间的中国,正以巨大而高速的方式蜕变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的枢纽,但作者同时看到的,却是使人错愕不安的各种真实社会面貌。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政治独裁的高压无处不在;人们追逐成功,同时也备感空虚,转投信仰以寻求内心的安宁;人们追求真相,却也害怕自我意识的觉醒浇灌了个人主义,同样会滋生割裂感与不安。作者指出,由远处看,人们描述中国已无可逆转地迈向康庄大道,但是在内部,人们则更小心谨慎。中国的一切,都是靠铁、泪水及火而取得的,中国人比谁都更晓得一切无常。在北京的最后几个月,那种脆弱感更深地缠绕著作者。中国太复杂多样,一直难以定义,作者则敏锐地捕捉了众多不同社会阶层人物,记录那个当下最真实的时代群象。
❏ 十年后此书再版意义与作用
2013年当作者离开中国时,正好是新一界政治班子的交接,此书的最后,就写到这交接的一幕。
习近平上台后,全世界都看到中国如何加速走向更为封闭极权的帝国方向,在万马齐瘖的今天,这本书里的一些异议人士早已不再存在,或已消失于公众视野之内,而此书正好记录了他们最为发光发热的时刻,一个少数人仍然可以发挥出极大影响力的时代。
书中所记录的各种人物,不论是社会名流首富、敢作敢为的先锋还是寻常百姓,不论他们站在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哪一端,欧逸文都栩栩如生地描绘这些人,潜入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将他们置于轰动全球的一些公共事件的背景之下,以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和历史逻辑框架之中,来检视他们所共同呈现的时代面貌。
十年后回头去看,此书刚好记录了中国一个甚为殊异、可一不可再的时代;正好与今天的中国强烈对照:有哪些变化让人目不忍睹?有哪些变化使人瞠目结舌?
❏ 架构与内容
此书内容非常丰富,分为财富、真相与信仰三大部分,共二十四篇章。
以上三者都是在过去共产党管治的头五十多年里因为政治与贫穷,中国人从来没有机会可以获得的,但在本书所记录的时代里,中国人首次有了管道去追求这三样东西,而且孜孜不倦的想要得更多。与此同时,国家不断使出新招式,想对人民的生活与思想层面加强管控,甚至连列车服务员微笑时能露出几颗牙齿都想管,这与网路开始流行起来,对个人主义、自主权更广泛追求的公众意识大相抵触。
这本书奠基在作者长达八年的数百篇深入访谈之上,行文侧重在不同社会领域中打拼的男男女女,他们奋力想从某一领域闯出一条路到另外的领域,不仅限于经济,也涉足政治、思想及灵性上的追求。
这些人当中有耳熟能详的公众人物,也有不见经传的无名者。如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异议人士刘晓波;敢于把政治干预化为作品、在国际声誉日隆但在中国引起争议的艺术家艾未未;同时赚得公众掌声与财富的偶像作家兼赛车手韩寒;被誉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精于掌控挑战尺度的《财经》(后创办《财新》)创办人及总编辑胡舒立;为农民及残疾人士维权,控告地方政府在计划生育政策中对妇女滥用暴力行为,因而被长期软禁最后逃到美国北京大使馆的失明维权律师陈光诚;从台湾泅水叛逃至中国、后成为著名经济学家的林毅夫(本名林正谊);还有很多是我们不甚熟悉,但曾于中国知名度甚高的人物,如「疯狂英语」的创办人李阳与他的学生「门徒」麦高;中国最大相亲网站创办人龚海燕;用近乎虔诚的方式复兴爱国主义、与今天「小粉红」可能大相径庭的「愤青」唐杰;以及网路身分是诗人、真实身分是从农村移居北京的清洁工等人物。
❏ 出版后的「欧逸文旋风」
十年前当此书出版时,《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经济学人》、《商业周刊》等西方各大主流媒体及政治观察家一致赞赏;连《新浪》、《搜狐》、《南都周刊》、《外滩画报》、《新周刊》、《人物周刊》等中国主流媒体也纷纷评论,连线采访;当时的《亚洲周刊》、《苹果日报》、《中国时报》、《明报》、《风传媒》等港台媒体也都热烈讨论欧逸文旋风;当时因为不愿被中国阉割审查,作者放弃简体版权,只有繁体台湾版,最为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野心中国。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欧逸文(Evan Osnos)
出生于伦敦,1998年哈佛大学毕业后加入《芝加哥论坛报》,并在2002年派驻开罗,负责伊拉克战争、埃及、叙利亚等中东事务的报导。 2005年迁居北京,担任《芝加哥论坛报》驻北京社长,他的报导团队在2008年荣获普立兹调查报导奖。 2008年他继何伟(Peter Hessler)之后担任《纽约客》杂志驻北京特派员,一直到2013年。他目前为《纽约客》特约撰稿人,负责政治和外交事务的报导。
欧逸文被评价为是继何伟之后,描述和诠释中国最好的作家和媒体记者。欧逸文擅长将中国人和中国的公众事务放置在广阔背景和历史脉络中,勾勒出复杂的中国全景图。 2013年欧逸文离开北京后,将其在中国长达八年的访谈纪录,镕铸成他的第一本著作《野心时代》,该书当年在美国卷起一股旋风,上自政治人物,下到普通百姓,人人都需要一本《野心时代》来理解中国的社会和社会。 《野心时代》最终也在2014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殊荣。
欧逸文的第二本著作是美国现任总统拜登的传记,欧逸文对拜登的采访始于2014年,前后专访了四次。为了撰写《乔.拜登》,欧逸文访问美国政界超过百位以上的人士,包括欧巴马、拜登的家人、长期的助理、华府及德拉瓦州等地的反对派及相关人士。
2021年1月6日欧逸文第一线报导美国国会山庄袭击事件,9月出版了他的第三本著作Wildl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s Fury,此书中文版《国之荒原》2024年由八旗文化出版。
译者简介
潘勋
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学士、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肄业、彰化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共译有书籍四十余本。
冯奕达(新版作者序)
专职译者,长照猫猫中,会打键盘跟弹吉他,二十色四季拉拉熊还缺八只。政大历史系世界史组硕士,译有《铁与血之歌》、《价崩》、《现代菲律宾的诞生》、《罗马皇帝》等N本书。 N为有理数。
目录
十周年中文版新序
前言
第一部 财富
Chapter 01 松绑
Chapter 02 召唤
Chapter 03 文明的洗礼
Chapter 04 心灵的胃口
Chapter 05 不再是奴隶
Chapter 06 割喉
Chapter 07 任重而道远
第二部 真相
Chapter 08 戴铐而舞
Chapter 09 自由引导着人们
Chapter 10 奇迹与魔法引擎
Chapter 11 独唱团
Chapter 12 抵抗的艺术
Chapter 13 七项判决
Chapter 14 鸡舍里的病菌
Chapter 15 沙尘暴
Chapter 16 风暴雷嗔电闪
Chapter 17 发光
Chapter 18 硬道理
第三部 信仰
Chapter 19 精神空虚
Chapter 20 视而不见
Chapter 21 灵魂争霸
Chapter 22 文化战争
Chapter 23 真正的信徒
Chapter 24 突围而出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