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观点《看》 杂志 第263期 2025年1月5日
林保华 作者为资深评论家、专栏作家、中共党史学者。曾担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张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员,研究中国政经改革。
▲香港「北部都会区」与中国深圳接壤,北面是深圳的现代高楼大厦。图为其鸟瞰图。 Getty Images
香港特首李家超2024年12月13日黑色星期五在北京向中央领导人述职,会后被传媒询问时透露,会上有向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及港府面临财政赤字,可能需3至5年处理,又说国安风险长期存在,不会「好了伤疤忘了痛」,但「更加要发展经济」。这一句话突显了目前香港经济的困境,以致特首都不惜要冒「犯上」的风险。
上一期本专栏已经谈到港澳办对香港经济已经「心急如焚」,香港特首也心知肚明,双方都有共识,然而与习近平是否有共识仍是存疑。因为习近平居高临下,更关注国安问题,即使知道香港经济有难,也只是700万人的问题,而国安涉及14亿人口中最高顶尖人物习近平的生死存亡,岂可漠然视之?这次如何找到地方与中央的平衡点,是对封疆大吏的考验。
而特首虽然与港澳办有共识,但如何找到解方更是问题。港澳办主任夏宝龙要香港搞创新科技,别停留在房地产的老套,然而香港特区政府与资本家怎样想则又是另外问题。特区政府推出来的还是庞大的「北都计画」,就是新界北部靠近深圳地区的发展计画。
港企对「北都计画」有信心?
北都就是「北部都会区」,共约300平方公里,包括现存以及被释出的边境禁区,并非指一特定行政区域,而是因地理特征、发展政策等因素相互所形成的一个城市空间,且跨越地理及港深两地之分界线,据说可以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个计画是2019年由林郑月娥担任特首时提出的,涵盖本世纪20至30年代的大工程。最先得利的自然是地产发展商,至于分片发展的项目还有许多争议。这才是麻烦所在。
夏宝龙期望工商界可以「实际行动」爱国爱港;事隔半月政府安排商界考察北部都会区,由特首及京官见证,安排85家商界企业签署支持及参与北都发展的意向书。但参与2024年11月与夏宝龙会面的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在接受香港媒体访问时表示,北部都会区与深圳相连,在创科发展上深、港「无缝对接」,对本港形成「南金融、北创科」格局非常重要,「不揸紧去做就会落后」,需把握机遇。但蔡又表示,要鼓励企业参与北都发展,「信心很重要」,因此他理解到,夏与工商界会面的重点之一,是希望鼓励在香港的企业,包括:港企、外企以至内地的国企、民企,一同投入参与。
若论「实际行动」,蔡冠深认为可理解为「政府想要你投标、就投标」。但蔡指夏宝龙并没有说得这样具体,仅「指明方向」,表达北都发展对香港很重要,希望企业可多支持及投入,而并非要求发展商做些什么,「只是创造氛围,予社会认为(北都)是好的,其余就自己去想」。
蔡冠深认为签署意向书属「显示信心的一个态度」,「是否等同legally binding(具法律约束力)呢?未必一定。(表达)意向吧,意向不等于一定要做,这不是具法律约束力的MOU (合作备忘录),只是表达意向、想法」。蔡冠深加了许多但书,显示香港企业界还有许多顾虑,那就是资本投下去,是否能够赚钱?尤其在川普准备上台大打关税战之时。签署意向书可以,真的投入资本,得看川普实际做了什么,中国又有什么对策,其他外资、中资对这个北都计画态度又如何,香港的企业才能做出决策。如此,还需等待一番时间。
这些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香港经济很差,亟需企业家投资;二是香港企业家目前不肯投资香港。
港府财政赤字规模扩大
根据香港官方数据,香港经济在2024年第3季继续按年扩张,尽管步伐有所放缓。实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按年增长1.8%,第3季增长3.2%。首3季合计,实质本地生产总值按年增长2.6%。经季节性调整后按季比较,实质本地生产总值在第3季下跌1.1%。这也反映在赤字上。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2024年12月2日表示,初步估算,港府于2024至2025年度(2024年5月至2025年4月)的综合赤字约为港币1,000亿元(约合新台币4,000亿元),高于2025年预算案预计的481亿元。在制定预算时原来以为上半年财政赤字较大,下半年大致可以收复失地。然而目前的情况并非如此,二是赤字规模扩大,而且要三、五年才能解决赤字问题。
九七前香港根本没有赤字问题,是会生金蛋的鸡。所以政府在开支上不用「节流」。 《香港国安法》实施后,人才、资金流失也不以为意,面对局势不稳定,大批香港人到中国消费,旅游业也无新意,所以当局涉及「抢才」计画,费尽心机组织各种活动与举办各项展览以留住与吸引人心,大致上一、二天就有一项。这些似乎不需要花钱似的,例如对来香港的「人才」给予各种优待,甚至组织他们学习广东话。
香港贸易发展局则于2024年4月27至30日举办3项展览,包括香港礼品及赠品展、香港国际印刷及包装展和全新登场的香港奢侈品包装展,进一步推广香港时尚生活及创意产业。
▲资本主义式的经济体系已经运作很久,长期下来在机制上做了很多调整,追求私人利益的经济行为能和公益相容甚至有助于公益。 Adobe Stock
巧立名目推展览
还有各种巧立名目的展览,例如3月23日维港两岸均有活动,其中北角至湾仔海滨举行「维港复活节帽子巡游2024」,市民自行制作复活节帽子,配合不同风格打扮参与巡游;尖沙嘴香港文化中心外则举办「香港墟市节」,设有40个特色摊档。而2024年11月中旬展出3天的「香港中国国际纹身展」,有纹身比赛,邀请到中、日、台、泰、匈、法、英等地纹身师参展,互相交流纹身文化。
2022年6月开幕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于2024年12月中旬推出特别展览「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17、18世纪中法文化交流」,展期近半年至2025年5月4日,展出故宫与凡尔赛宫共近150件馆藏,包括凡尔赛宫皇家礼拜堂大门钥匙、「康熙预制」款花卉纹碗等,其中9件属国家一级文物。同时开幕的还有浸会大学与机管局合作推出「瞬间展航」展览,至2025年2月15日在香港国际机场开放,装置运用全景沉浸式360度的3D LED屏幕,带领访客观赏中国、柬埔寨、印度、土耳其等8个国家逾40个文化遗产。
这些活动都需要钱,有些根本事先没有计画预算。到最后都堆到「赤字」里面。赤字要靠发展经济来解决,经济怎么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维持金融中心地位,一再表示俄罗斯与中东企业会在香港上市,然而未见实际行动,而美国对俄罗斯企业的警告已经先来。
为了增加税收,从战后至今近80年推行的8号风球悬挂,证券交易所必须停业的禁令已经在2023年9月23日撤销,就是无论怎样打风,股票交易照常进行。根据2021年的统计,政府一天的证券交易税收入约4亿港元。也有人建议公务员要带头减薪,但政府以会影响私人企业减薪为由拒绝。私人企业根本有加、减薪的自由,与公务员有何关系?但是大众运输事业的票价照加不误。而这些仅仅是经济发展中的皮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