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日凌晨,陕西省蒲城县职业教育中心17岁的高三学生党昶鑫从宿舍楼坠楼身亡,警方随后宣布其为“高空坠落死亡,排除刑事案件”。然而,家属和社会各界对这一事件提出了诸多质疑,认为真相并未大白。
根据家属描述,1月2日凌晨3点多,党昶鑫的家长接到班主任的电话,称孩子在学校出事,要求家长赶到学校。然而,当家属抵达学校后,却被校方人员拦阻,既无法查看现场,也无法见到孩子。直到次日上午,警方才通知家属孩子已经身亡,但仍拒绝让家属查看遗体,最终家属是在殡仪馆见到了孩子。
网络上传出的消息显示,事发前党昶鑫曾与同学发生冲突,后经老师调解返回宿舍。家属和部分学生指出,校方在事发后关闭电闸、没收手机,并未采取积极措施保护事件现场,反而对家属和知情学生进行管控。这些不寻常的行为让家属及公众感到愤怒,认为事件存在掩盖真相的嫌疑。
1月5日,当地联合调查组发布通报,确认党昶鑫为高空坠楼身亡,并排除刑事案件,同时呼吁公众“不信谣、不传谣”。但这一通报并未平息舆论,反而让更多人质疑:为什么不让家属第一时间见孩子?为什么事发监控“刚好”损坏?孩子身上的伤痕如何解释?这些疑问始终没有得到官方明确回应。
家属的描述透露出无尽的痛苦与无助。他们不仅要面对孩子离世的悲痛,还要承受官方和校方的冷漠对待。为何家属合法权益被剥夺?为何信息迟迟不公开?家属的质问掷地有声,却没有迎来令人信服的回答。
同时,事件的处理方式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感。1月5日晚,大批民众聚集在学校门口声援家属,要求真相。一些目击者称,警方在现场采取强硬手段,甚至暴力镇压抗议者。这种粗暴的“维稳”手段,只会进一步激化矛盾,伤害政府的公信力。
官方通报多次强调“不造谣、不传谣”,却未能直面家属和公众的核心质疑。事实证明,遮掩和压制只会让人更加怀疑。正如评论所言:“一张通报的分量很重,但家属的眼泪和质疑,同样也很重。”面对合理的质疑,官方需要以更大的诚意回应,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让所有人“闭嘴”。
若质疑得不到透明、公正的解答,谣言的土壤便无法消除。通报中呼吁尊重法律与事实,但真正需要尊重的,是家属的痛苦与公众对真相的渴望。
党昶鑫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惨剧,也是社会治理的镜像。权力对信息的垄断、对民众诉求的漠视,以及对合理抗议的压制,都在这个事件中暴露无遗。一场悲剧,让人看到的是冰冷的权力机器和失灵的社会机制。
这起事件不禁让人反思:为何合法的诉求无法得到回应?为何公平的调查总是迟到?为何家属的质疑被视为威胁,而不是解决问题的线索?这些问题,需要的不只是反思,更是行动。
党昶鑫的生命无法挽回,但真相不容埋没,正义不应缺席。每一个质疑,都是对公正的呼唤;每一份愤怒,都是对冷漠的控诉。若权力继续以傲慢回应诉求,只会让社会变得更加撕裂。
愿家属的痛苦能够化作追求真相的力量,愿公众的关注能够推动事件的真相大白,愿我们的社会不再漠视每一个生命与尊严。唯有如此,党昶鑫的悲剧才不会被历史轻描淡写地掩盖。
“自助者,天助之。”唯有每个人站出来追求真相,社会才会更加接近公平与光明。
作者:冯仍
【光传媒首发,转载请标明出处:www.ipkmedia.com 】
【作者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