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5 倪世杰 来源:转角国际
《解放军报》疑似剑指习近平领导无方,使党内高层间团结不再。图为2024年12月4日习近平视察部队,身后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 图/欧新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官方出版物《解放军报》最近罕见地引发热议。自2024年12月04日起到18日止,短短的两周内刊出了五篇「自觉做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表率」系列评论稿。 (见下表一)篇篇虽不指名,但好似剑指习近平领导无方,使党内高层间团结不再。
五篇文章分别是:
表一:《解放军报》自2024年12月04日起到18日止,短短的两周内刊出了五篇「自觉做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表率」系列评论稿。 图/作者倪世杰提供
早在2024年8月底,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苏利文(Jake Sullivan)赴中国北京访问,先后与中国外长王毅、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与习近平会晤。苏利文特别会晤张又侠说明了在习近平连续拔掉董军、李尚福等两位国防部长,以及诸多火箭军高层将领后,华府认知到未被整肃的张又侠在中共党政军中的地位稳固,是关键人物的事实。
就在11月底到12月初这段期间,又传出中共中央军委会政治工作部主任苗华上将遭逮捕、东部战区司令员林向阳上将自杀身亡的消息。由于苗华与林向阳都是原卅一集团军出身,服役单位与时间与习近平任职福建省各单位时高度重叠,被视为「闽江新军」的头面人物,当中苗华从中将晋升到上将不超过4年,林向阳从中将晋升上将更是仅仅不到17个月的时间,咸被视为与习关系匪浅的高阶将领,因此他们的出事,更加启人疑窦:
是习近平深处不胜寒的高处,对「身边人」更感到不信任所下的重手,显示习依然大权在握;抑或是泄漏出在今年北戴河会议后中共党内高级干部权力分配调整,习再也保不住「自己人」的信号?另又有一说是张又侠主导拿下苗华,意在架空习近平的军权。
2024年8月底,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苏利文赴中国北京访问,先后与中国外长王毅、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与习近平会晤。 图/路透社
就在这一切如堕入五里雾中的猜测中,《解放军报》系列评论稿究竟放出何种政治信号?必须说在前头的是,在任何文史哲与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脉络是判别词汇所包含的意义最重要的因素。同样地,这五篇系列评论稿如果未能从上述的实际脉络出发,读者或许会倾向认为,这也不过就是照本宣科、附和习近平思想与言论的的党八股文章。但实情似乎并非如此。
望闻问切,先观察系列评论稿的标题。民主集中制、党性、集中领导、党内民主、班子团结与务实这六大关键词赫然在列,并且也出现频繁地出现于文本的高词频表中(见下图)。
就讨论对象而言,这五篇讨论的是统治集团,即中共党高层内部的事,像是「书记、副书记」(23)、 「领导干部」(23)、班子(20)、「班子成员」(16)、党委(13)、我们党(11)出现的频率之高可见一班。 「民主集中制」(31)、「集体领导」(14)说明了中共党高阶干部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这层关系如未能妥善处理。不仅在「决策」(10)时阻碍了「求真务实」(8),也危及了「科学决策」(8)的过程,更会直接影响党高层之间的「团结」(35)。最后,就是领导干部是否还有高水平「党性」(19)的问题了。
占先撇开所有的阴谋论,既然是当成「问题」来谈,我们不妨就看看《解放军报》系列评论稿认为党中央高级干部,究竟出了哪些问题。
图/作者倪世杰提供
▌失去了党性,破坏了领导班子的团结
首篇评论稿开头就谈「党性」不是没来由的。 「党性」一词固然是中共党常用的字眼,但放眼四海,任何政党都有其党性,就跟人存在不同的性格与个性一样(例:I人还是E人?)。
党性,简单说政党的本质特性,是A党不同于其它政党的根本特征,《北京日报》于2015年刊出的一篇专文〈什么是「党性」? 〉中,认为党性包括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事业观的正确性,还有政治立场的坚定性、思想理论的科学性、理想信念的崇高性、工作态度的客观性、为政用权的廉洁性、道德情操的高尚性、自身修养的全面性等。」
而评估一个党员是否有党性,除了以上的众「观」外,还包括了:1.政治立场是否坚定? 2.思想理论是否认同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 3.对党的历史发战与奋斗目标是否深信不疑? 4.是否保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 5.为政用权是否廉洁? 6.作风与政治修养是否高尚?
简单地说,是否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才是最重要的。
但在这篇由张孟松撰写的评论稿中却刻意地挑动起将党中央与全党对立起来的观点,只差没直指习近平大搞个人崇拜。
张孟松特别翻箱倒柜地把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41年通过的《中共中央關於增強黨性的決定》从字纸篓堆里翻了出来,强调了其中这一段话:「增强自己党性的锻炼,把个人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把个别党的组成部分的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使全党能够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同时,「领导干部应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自己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后两句还是习近平在中共黨十八屆中紀委第三次全體會議(2014/01/14)中讲过的话。
以子之矛攻子盾,将全党利益相对于个人利益,就将做为全称的中共党全党与未明说的习总书记的个人对立了起来,「定于一尊」的个人利益是党性乏匮的代表,从而破坏了党高级干部间的团结。
陈庆华在第三篇就说,「对于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来说,能不能自觉维护团结是一种素质、一种境界、一种能力,也是党性、品德、胸怀、水平等的重要体现。」吴之保在第三篇中也说「坚持靠党性保证团结,靠原则强化团结,靠斗争赢得团结。」
图/路透社
▌言下之意,是谁在破坏团结?
需要强调的是,将「党性」与「团结」相联系的提法,在习近平本人的言论是见不着的。对习而言,「坚持党性原则」,如同他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23-03-01)中所说,是「自觉服从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换句话说,习并不想团结你,而是直接命令你「听党话,跟党走」,无时无刻,可能在做爱做的事的时候,都需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一个角度、同一个方向。
除了团结外,张孟松尚提出以「公私」二字系衡量党性强弱的指标。张说,「『公』字是大是小、党性是强是弱一目了然。」而这个标准正是习近平《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中订定下来的(2013 -09-23)。但观乎当今,不要说是苗华、林向阳像是坐了直升机似的一路狂升迁,当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其他六位常务委员,就像是习近平的部属。这又源于2017年10月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中,中央政治局委员每年须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书面述职」 。
至此,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习总书记之间已形成「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廿大后,除留任的习近平、赵乐际与王沪宁以外,新入常的李强、蔡奇、丁薛祥和李希都是「习家军」。难道解放军官兵心中都没有一杆秤,衡量习近平「党性」的这把尺是偏向「公」的一端,还是「私」的一端?张孟松继续补刀:「党性原则强,民主集中制就执行得好,组织就会充满活力。」这句话倒过来说就是「党性原则弱,民主集中制就执行得烂,组织也就涣散了。」
「党性原则强,民主集中制就执行得好,组织就会充满活力。」 图/路透社
▌失去了党性,「民主集中制」皮将焉附?
民主集中制是列宁系统地阐述并实践了的政党组织原则。中共将民主集中制总结为「十六字」方针,即「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是对党委决策程序的规范。
邵天江在第二篇评论稿中,高举邓小平的历史文件强化「民主集中制」在中共党内的重要性。他引述邓在中共八大上《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的一段话,「在我们党内,从长时期以来,由党的集体而不由个人决定重大的问题,已经形成一个传统。」 (粗体为笔者所加)
陈庆华接着说道:「民主集中制,先有民主,后有集中。在党组织内部,书记、副书记与委员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在讨论决定问题时具有平等的发言权和表决权。」(粗体为笔者所加)
吴之保又接着表示「容人之异、不搞『一言堂』,就能营造班子内部宽松民主的氛围,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平等交流,认真倾听尊重每份建议,特别是对那些和自己意见相左的同志,团结他们一道工作。」
以上都堪称是用正面语气表达反面意涵的杰作。说得直白些,一切是由习近平个人而非由党的集体决定党的重大方针与严肃的问题,「民主集中制」的传统已经荡然无存。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总书记与其它常委员的关系相当地不对等,且大搞『一言堂』,因此未能够营造领导班子内部宽松民主的氛围,以致于难以团结意见相左的同志一道工作。这说的是谁?在游泳池游泳却游到天国去了的的「李中堂」是一个,在二十大会闭幕会场硬是被架出去的胡前总书记是一个,象征「团派」被剿灭的胡春华又是一个.. …族繁不及备载还请读者大人您自行补充。
既然民主集中制的传统已经荡然无存,就更不存在「集体领导」这回事了。邵天江就半直接挑明着讲:「个别主要领导借集中之名搞『一言堂』、家长制,在开会前『个人定调』、在讨论中『个人定音』、在形成决议时『个人定局』 ,使得名为集体领导、实际上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图为2022年的二十大闭幕式。李克强(图左一)在2023年10月27日「突发心脏病」逝世,中间的胡锦涛则是在二十大闭幕式上「戏剧性地」离场,引发国际揣测。 图/路透社
根据中国官媒《人民网》的「習近平重要講話數據庫」中的资料显示,习近平最后一次使用「一言堂」、「家长制」这两个词汇指涉党内事务是距离当前将近九年前,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2016/01/12),之后都是在针对国际事务中的谈话中暗指美国大搞「一言堂」。
「集体领导」这个词汇的命运也大致相同,最后一次出现是在他第二个五年任期的初始时间(2018/08/17),在中央軍委黨的建設會議中提出的。 「民主集中制」在习近平讲话中出现的趋势,多数集中在第一个总书记任期,在2020年之后出现的频率更低,聊备一格。
另一个不能忽略的重点是:陈庆华明确提出了「先有民主,后有集中」。这看似平常的语句却透露出不寻常的讯息。
在民主与集中的天秤上,究竟是民主多一点,还是集中多一点?综观习近平十二个寒暑以来的执政经验,打从第一个总书记任期开始就是往集中的方向迅速倾斜,《旺報》通過比較《人民日報》分别于十八届与十九届一中全会的头版中习近平头像所在位置与尺寸的差异,以及在相片中习近平与其它六位政治局常委的关系中,论断习在十九大后已经不是七位常委中的一位,而是「习核心」独尊的那一位。
在系列评论稿中,在扣除「民主集中制」后,「民主」及其相关词汇(例:党内民主、民主决策、发扬民主…)共出现31次,而「集中」及其相关词汇(例:借集中之名、集中指导)仅出现了9次。在在明确不过,系列评论稿是偏向民主而非集中这一端的,这同中共党的民主集中制历来「偏重集中、限制民主」的趋向是大相径庭的。
习在十九大后已经不是七位常委中的一位,而是「习核心」独尊的那一位。 图/路透社
原文连接: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848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