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闻 政治  林保华  发布 2025.01.19

 

邱近思與李怡合照,於34年前在於2019年拆除的香港怡東酒店合照。   圖:截自邱近思臉書
邱近思与李怡合照,于34年前在于2019年拆除的香港怡东酒店合照。 图:截自邱近思脸书

 

镜周刊报导两年前在台湾病故的香港著名政论家李怡的两个女儿提告李怡晚年的妻子邱近思,认为他们的婚姻是李怡无法做主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包括假签名等,从而认为邱近思盗领遗产,并在破坏李怡的名誉。

李怡比我年长两岁,我与李怡、邱近思都有近40年的交情,这两年也大致看了李怡的《失败者回忆录》与邱近思的《我与李怡:历史洪流下的爱情故事》。因此想从特殊角度发表一些看法。

九七前后香港有四家反共政论杂志,依照创立的先后:1,《七十年代》,后改为《九十年代》;2,《争鸣》月刊、《动向》月刊;3,《解放》月刊,后改为《开放》月刊;4,《前哨》月刊。大约1983年后我每个月都有撰稿给这些杂志,尤其是《动向》,最多时一期用不同笔名写4篇;《前哨》后期因为请来一位反台独的总编辑,我就没写了。

《七十年代》1970年代初由李怡创刊,对象是学界的保钓人士,因此是左倾的。文革结束后李怡做了反思,改变立场,得罪了掌管侨务的廖承志,被列为“反动刊物”。 《争鸣》与一年后出版的《动向》创办人温辉原是香港《文汇报》中层干部,1970年代末期创办杂志后因为对共产党太了解而以“半地下工作”形式经营,杂志社成员完全不参加外界的社交活动,地址保密,在宽门面的20层大楼最高层的最左与最右两端有两个进出口,它也被列为“反动刊物”。 《解放》1987年初问世,主要创办人是许国,出身左派的长城电影公司,后来是《明报》出版社经理,以“哈公”为笔名写粤语反共怪论(反讽文体)著称,杂志创刊后半年,哈公不幸肝癌去世,随由小股东的金钟(冉懋华)接手,后改名《开放》。 《前哨》是1990年代初期由刘达文创刊。金与刘都是1980年代从中国移居香港的。

毋庸违言,这些人当中,博览群书、学问渊博的是李怡,虽然学历不高。加上仪表堂堂、西装革履,有“香港保罗纽曼”之称,加上他的社交圈子是在高级知识分子之间,因此给我“文人贵族”的感觉。 《九十年代》的主要工作由执行编辑方苏在做,1998年方苏不想再做时,李怡也倦勤而停刊,成为最早“打烊”者,李怡后来为壹传媒吸收。金钟则因夫妻分居港美两地而在2014年收摊。 《争鸣》、《动向》则在2017年温辉以96高龄在美国去世后停刊。 《前哨》则在2020年武汉肺炎侵袭香港,中国游客止步后停刊。

邱近思以初生之犊的身份来香港,不久到《九十年代》工作,我与她也熟悉。她很容易对李怡产生倾慕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只看李怡的回忆录,看不到李怡的全貌,再看邱近思这本书,详述了她是李怡的“外遇”对象,就填补了李怡在个人感情方面的若干空缺,还原李怡的一些全貌。邱近思敢于写出这些,还得有相当勇气,也和外部的一些压力有关。当我知道李怡在台湾时,内子邀请他一起共餐,也是邱近思陪他来的。

参加李怡的追思会时,我对邱的身份就有一些怀疑。因为主持人似乎漏出“家人”的讯息。会后与她见面,她坦言他们已经结婚,不过当时出版社出版李怡回忆录与追思会时,唯恐焦点转移而隐瞒这点。现在修成正果固然可喜可贺,然而未免迟了一些,更没有想到还有李怡女儿的官司缠身。邱近思可以快速写成这本书,并配有两人当年的亲密照片,包括到国外旅游的照片,当然是事实,不用花时间去编造与找寻,何况当时她还有记日记。

如果讲到第三者,自然不能不提到“正宫”。我在香港时打听过李怡的太太做哪一行业,得到的答案是做“大陆生意”,因为1970年代末已经是反动刊物,她还能做中国生意,所以我记得很清楚,也希望在李怡的回忆录里得到答案。

李怡以“齐辛”笔名每周一在《信报》发表专栏时,我正好是该报评论版的编辑。这次看了回忆录才知道那是“齐心”的意思,是他和太太梁丽仪合写的。梁丽仪是香港的红色家庭出身,回广州读大学,毕业后在广东工作,与李怡分居两地。李怡本名李秉尧,广为人知的笔名是李怡,我也把李怡当真名,因为取“丽仪”的谐音,才知道两人感情之深。梁于文革期间在中国也受到冲击,所以对文革的感受比在香港的李怡深,因此鼓励李怡写相关评论文章并给予协助我是理解的。然而不可能每篇齐辛的文章都是两人合写,否则根本写不出来。这是李怡在回忆录里要提高她的地位之故。

我与梁丽仪有一面之缘。有次到《九十年代》办公室,梁由里面走出来,杂志的同仁向她介绍我是林保华。她一定了解我也是杂志的长期撰稿人,但是她连头都不点就立即转身进去,让我十分惊讶。而她的服饰与李怡更是大异其趣,就近似当年的中国马列老太太一样。去年我问香港另一位名作家陶杰,他也主动说出这点。

2004年群策会因为香港为基本法23条立法失败而开国际研讨会,连开两天,香港立法会议员刘慧卿和涂谨申受邀,我也受邀从美国来开会,会上还有许多港澳记者。主持人是翁松燃教授,会议第二天,翁教授突然说李怡来台北了,他邀请李怡来与会,结果那天下午最后一场的圆桌会议,李怡唯一穿了夹克衫发言,调子也与众不同,批评会议目的是希望看到一国两制在香港失败,台湾才开心。显然他当时表达了反台独的立场。然而2008年梁丽仪去世后,他在香港却是传统泛民主派中最早转向大力支持本土派者。让我想到是否梁丽仪去世后,他少了羁绊,可以自由发挥?

李怡的回忆录里没有提到这场论坛,我的回忆录里有,因为我的印象太深刻了。而且他的回忆录里没有提及梁丽仪是不是中共党员。这种根正苗红的红二代,绝少不是共产党员者,否则她也很难继续做中国生意。如果一个反动,一个是党员,这个家庭如何维持?按照老规矩是必须离婚,然而如果统战的需要,两人保持婚姻关系,则可以互相牵扯。

这也是我看了邱近思的书以后,以两人当时曾经多次出游,梁丽仪怎么会不知道?虽然邱近思了解他们夫妻几十年的深厚感情,没有爱情也有感情,因此没有要破坏他们家庭之意,也常挣扎要断绝这个关系,因此也只维持5年。然而精明的梁丽仪会毫无所觉?然而如果维持关系是组织的决定,她也必须服从。这也是李怡不愿说明的,也很难说明的,更是台湾人难以了解的。如今相关人已经作古,邱近思也很难了解真相,这是所有回忆录里难解之谜,只能存疑。

邱近思决定打这场法律战,为的是要出版李怡的全集,这除了她没有人能够完成。祝福她一切顺利。我也希望双方可以和解。第一,李怡的遗产够多了原先已经有部分已经去了加拿大,现在留下来的,用来处理他的后事,包括出版全集等等,也需要费用。第二,官司打下来,对李怡的名誉只能更加不利。邱近思也透露,我也耳闻,李怡来台湾前,似乎在香港也有走得比较近的异性朋友,如果再爆出来什么,不是更难堪?以我的性格,给我再多的钱去处理繁琐的后事,我也不干。我也最不愿评论私人感情问题,因为非常复杂,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大家还是适可而止吧。

https://lingfengcomment.pixnet.net/blog/post/36711287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