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7 转角选书
右为明神宗万历皇帝,左为万历年间刑部右给事中(监察官员)杨东明进呈给万历帝的《饥民图说》内容。 图/维基共享、中国国家博物馆
▌本文为《價崩:氣候危機與大明王朝的終結》(卫城,2024)书摘
一五七二年,八岁登基的明神宗萬曆皇帝还是个活蹦乱跳的小孩子;等到一六二○年,晚年疏离凄苦的万历以五十七岁之龄过世。万历从小统治大明到老,在宝座上坐了将近半世纪。 「万历皇帝」绝非铁板一块,而「万历年间」也不是个静止不动的年代。万历年间发生许多事,因此人们对这段时期的反应都不相同,当年如此,至今犹然。
有人觉得万历年间是政治派系斗争、奢糜浪费、道德沦丧的时代;也有人觉得万历年间是社会活络、哲学复兴、经济繁荣的时代。虽然这几种勾勒方式各有其侧重,但它们都是真的。
每一位皇帝统治期间,都会有一个蕴含着期许的年号,而万历帝的「万历」,大有「万年之计」的意思。朱翊钧的父亲是隆慶皇帝,于一五七二年七月驾崩。小少年万历在内阁首辅張居正铁腕辅政下,积极学习怎么当个好皇帝。一五八二年,张居正去世,二十出头的少年皇帝亲政,自己治国。
几乎每一位皇帝都很难接触到老百姓生活的世界,而在紫禁城墙内得到各种照料的他,也有这样的困扰。然而,年轻时的他似乎曾尽力去吸收各种资讯,掌握天下大事。他不见得知道买个水桶要花多少钱,但他至少知道荒年的物价。
《饥民图说》内容。 图/中国国家博物馆
我们之所以晓得他知道,是因为他在一五九四年四月十九日那天,曾经跟小他四岁、备受恩宠的皇贵妃郑妃谈到这件事,并且在隔天又把这段对话告诉了首輔大學士。
昨者,朕览《饑民圖說》,时有皇贵妃侍,因问:「此是何图,画着死人,又有赴水的。」朕说,「此乃刑科给事中杨东明所进河南饥民之图,今彼处甚是荒乱,有吃树皮的,有人相食的,故上此图,欲上知之,速行蠲赈,以救危亡于旦夕。」
这段简短逐字稿是很了不起的纪录,特别是因为它揭露了宫中私下谈话可能的内容。皇帝和皇后确切的用字遣词不是不重要,但真正的重点在于万历对于此事有所表示。他用这种方式向大学士与满朝文武表现自己知道饥荒迫在眉睫,而他会亲自着手赈济。
万历皇帝绝对不会看到饥民,毕竟只要他出宫,士兵都会奉命先把街头整顿一番,不会让他看到任何难看的景象。对于饥荒的光景,他所知尽皆来自《饥民图说》。他大约两周前收到这份《饥民图说》,实录上说他看得「惊惶忧惧」。
两周后,这部图说仍然摆在寝宫案头,想必他已细阅多次,对所见极为震惊,反应就跟郑贵妃初见时一样。等到皇帝让郑贵妃看图的时候,他自己已经有两星期的时间能消化图说解释的内容,深入了解天灾可能引发的人祸,恐将从社会动荡演变为大规模暴力。
明《徐显卿宦迹图》内的万历皇帝。 图/维基共享
《饥民图说》完全达到了进图官员所期望的结果,也就是皇帝立即而确实的回应。万历皇帝告诉首辅大学士:
皇贵妃闻,说自愿出累年所赐合用之积,以施救本地之民,奏朕未知可否?朕说什好。且皇贵妃已进赈银五千两,朕意其少,欲待再有进助,一并发出。
他们赈银的总额,是明朝皇帝动用大内资金单次最高的赈灾金额。皇室尚且慷慨如此,让万历朝中的首辅大学士有了道德筹码,得以要求五品以上官员捐奉薪赈灾。
不过,真正缓解饥荒威胁的却不是这些赈银。解决饥荒的方法,是造成价格差异化,让差价的局面来发挥作用:当每石米价来到前所未有的五两,粮商便产生了商业动机,纷纷把粮食运往黄河受灾地区。负责赈灾的官员回报皇帝,「米舟并集,延袤五十里。」
每石米价因此下跌到八钱。八钱是五分之四两银,仍然是很高的价格,但大致上还是歉收时可见的米价,既不到饥荒时价,也还能让粮商有利可图。因此,河南省的饥民未有不济者,也就是无人因此饿死。
这则故事背后还有两项更复杂的层面。首先,只要详尽检视当时河南省的地方志,就会发现该省还不至于濒临饥荒。粮产量虽然略微下降,但绝非进呈给皇帝御览的那种灾荒局面。也就是说,对于饥荒的恐惧压过了实际情况。万历之所以自己带头赈银,还逼着文武百官一起,是因为想起中国曾在六年前遭遇过严重饥荒,而当时的当局毫无准备。
有人觉得万历年间是政治派系斗争、奢糜浪费、道德沦丧的时代;也有人觉得万历年间是社会活络、哲学复兴、经济繁荣的时代。图为万历皇帝的陵寝——定陵。 图/维基共享
故事里另一项耐人寻味之处,在于郑妃。后宫嫔妃中,万历最是宠爱郑妃。一五八六年郑妃怀孕后,万历谕礼部封郑妃为皇贵妃,并有意立其子(在万历诸子中序齿第三)为太子。
此举引发的继承问题将困扰万历,终其治世,不只让他跟大臣有了龃龉,甚至到了皇帝罢朝的地步。万历试图把郑妃塑造成这次赈灾故事里的主角,让百官不得不追随她的登高一呼,借此提高她的地位,进一步推动立其子为继承人的计画。这起事件的政治操作当然跟粮价无关。我只是想提醒大家,万历朝的每一项决策,其实都有政治操作的影子。
说了这么多,我们终于要讲到本书的核心现象,也就是饥荒时上涨的粮价。一四五○年以前,明代文献没有持续记录灾荒价格,但此后的两世纪间却开始累积,构成十八世纪前中国最长的粮价序列。
灾荒价与平常的价格不同,灾荒价是例外现象。这些价格指出人们是在何时何地留下纪录,指出特别罕见的情况。但这些价格也有其共通之处──这些数字记录了人们对于粮食的期望价格,与他们实际得付出的价格之间有多大的差距。
我们可以用这些偏离常态的价格为材料,写出明代的物价史,就能比其他的明代文献指标更清楚呈现呈现出十五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中叶的平民百姓,如何因为气候条件严重恶化而困苦不已。
扰动这条界线的并非货币供应,而是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在我们所谓的小冰期严峻阶段受到侵蚀。
扰动明代物价的并非货币供应,而是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在我们所谓的小冰期严峻阶段受到侵蚀。图为小冰期时候的荷兰,约绘于1608年。 图/维基共享
如果要衡量小冰期加剧时的农业繁荣程度、人类生存的难易度,乃至于政局的稳定度,最可靠的指标就是粮食价格。一四二○年,永乐皇帝接见帖木儿帝国统治者沙哈鲁(Shahrukh Mirza)的使节团。作为开场白,他问起波斯的情况,想知道彼国粮价是高昂还是平价。使节跟他挂保证说很便宜,永乐帝则大方表示这证明沙哈鲁备受上天青睐。
粮价低代表收成好,而丰收则是受命于天的明确标志──对于篡位者永乐来说,这是个极为敏感的神学问题。来使谒见皇帝时,大明国的粮价也很低。除去一四○六年曾因过去几年降雨太多而导致的严重饥荒,以及一四一五年与一四五六年的洪患,中国的气温保持在正常范围,降雨丰沛,丰收可期。
农业繁荣,让永乐帝得以展开所费不赀的多项建设,像是重修大运河,将首都从他父亲治国的南京迁到北京,并向印度洋派出一连串的外交舰队。一四二四年永乐帝驾崩,十几年后明朝的昌隆国运也开始走下坡。但永乐治世期间的粮价是便宜的,证明了他是天选之人。
明代的人民跟皇帝都相信,只要粮价保持公平稳定,天下就会太平。陈其德赞叹万历年间粮价丰亨殷阜的时候,其实他是在替众人代言,因为大家都认为这是世界该有的样子。任谁都觉得价格会有季节波动,像是收成后降到低点,或者所谓「青黄不接」时价格会达到最高点。
不过,人们很有信心,只要有了下一批收成,价格就会恢复正常。按理说应该如此。然而从十五世纪中叶开始,每几十年就会来一次歉收,动摇物价的稳定性(至少短期如此)让百姓期盼落空。日子一久,物价终于在明末时破灭崩溃。
从十五世纪中叶开始,每几十年就会来一次歉收,日子一久,物价终于在明末时破灭崩溃。图为明代陆治所绘《春耕图》,绘于嘉靖四十二年(西元1563年)。 图/国立故宫博物院
作者:卜正民(Timothy Brook)
译者:冯奕达
出版社:卫城
出版日期:2024/05/02
内容简介:1644年,明帝国在历经近三百年的稳定与繁荣后灭亡了。后世许多历史学家将明朝衰亡归咎于崇祯能力不足或外患满人入侵,但实情则更为复杂与意想不到。藉由对明代经济与社会民生的扎实研究,本书对中国历史提出了一项全新观点,探讨全球气候变迁如何导致明朝终结。
来源:转角国际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8494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