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特朗普就任第47任美国总统,上班第一天便签署一系列行政命令,除了对国际政治具深远影响如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世界卫生组织外,还针对近年大行其道的性别认同政策,放弃以后天性取向为基础的「性别认同」(gender),转而采用传统的以生物为基础的「性别」(sex),联邦政府终止多元性别,只会承认男性和女性。这势将对美国的思想文化界造成极大冲击。
政治往往能对文化发展带来即时影响,这在香港亦显而易见。香港在国安法通过后,文明陨落,我们熟悉的文化教育物事一件一件消失,2024年的情况尤其如此。本文仿效「香港大事回顾」,选出2024年香港文教十大消失事件,为城市的沧海桑田,留下纪录。
第十位:香港美学标准消失
早前干诺道西路面「坚尼地城」写成「坚泥地城」,中英文字体亦出错,反映行有经年的香港美学标准受到冲击。2024年,一直采用粗黑体的香港路牌,逐渐转用由阿里巴巴投资的字体公司「文悦字库」的「古典明朝体」、容海恩建议用彩色灯光取代红磡海底隧道的白底黑字、龙年的英译要跟随中国称为「Year of the Loong」,东九文化中心外那貌似灵堂的蓝色花海仍然记忆犹新。
第九位:示威文化单一化
特朗普上任前夕,社运人士雷玉莲到美国大使馆一人请愿,敦促特朗普保重,约十名警员随行包围录影。警方对雷玉莲的大阵仗,与香港已成主流的倒模示威文化相映成趣。去年11月22日,多个团体到各国领事馆抗议,所使用的横额,底稿是「强烈讉责XX藉”35+颠覆政权案”抹黑香港法治,干涉中国内政」,当中除了XX会换成美国、澳洲、欧盟、加拿大等名字外,所有横额的设计连标点都一模一样。香港自六四以来形成的多元示威文化一扫而空,示威若非由某个政治势力统一指挥,便很难成功举行。
第八位:教育自主的消失
自从2020年以后,「刮骨疗毒」、颠倒黑白已是新香港教育界的定海神针,说香港曾是英国殖民地被视为史实错误。2024年教育自由的消失,最少体现在两个方面:「国家安全展览厅」开幕四个月,参观人数达17万,其中一个原因是教育局发信要求中小学组织学生参观,学校不得异议;另外,大学生的言论自由越见收窄,学生出版物被学校政治审查,例如中大「大学社区报」被校方强行下架,校方拒绝提供场地摆放刊物。
第七位:艺术创作自由消失
艺发局因为剧协曾邀请尊子、蔡玉玲做颁奖嘉宾,并对「红桥」、「红线」等「语带双关」,决定停止资助剧协的舞台剧颁奖礼。之后一个月,接连发生多宗演艺事件:剧团「小伙子理想空间」被指涉及2019年的「不当言论」而被教育局要求出租场地的学校撤销租场;演艺学院以「法律风险」为由煞停毕业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聋人舞团「森林乐」的《共鸣舞曲》因为有舞者曾以手语演译《愿荣光归香港》而遭煞停。显而易见,港版文化大清洗正在发生。
第六位:独立书店的消失
由于种种压力,只有六年历史的上环「见山书店」于2024年3月结业。见山结业,引起巨大反响,因为它从一开始便不只是书店,还搞讲座、音乐会、文学班,甚至自行出版,已成为香港一个文化图腾,受到文化人的重视,纷纷参与其「一日店长」行动。正因得到文化界和读者的锺爱,便不断收到「神秘人」投诉,政府不同部门的警告、检控信接踵而来,最终只好结业。其他独立书店亦受压:前公民党区议员黄文萱开设的「猎人书店」,六四期间有军装警抄写出入人士的身份证;旅游作家薯伯伯在「留下书舍」进行新书分享会受到带口罩人士上门滋扰。种种迹象显示,有人蓄意要让文化多元在香港消失。
第五位:举办国际活动能力不再
传统上,香港在冷战游刃于东西方狭缝之中,因而担当「超级代理人」,各方均乐意利用香港这个相对中立的地方进行各种磋商,例如1954年美国在香港举行远东地区事务会议、作家曹聚仁作为两岸密使为两个政权牵线搭桥,甚至有传东帝汶独立前夕印尼与萄葡牙在香港举行秘密会谈。然而,新香港与西方逐渐脱轨,不要说「超级代理人」,就连一场国际迈亚密表演赛也会出现「美斯之乱」,皇马表演赛球迷会未能兑现与球星会面的承诺,国际盛事严重甩辘。
第四位:国际城市让位于中国城市
2024年,可谓香港去国际化、加速中国化的一年。外国文化竟要以中国思维理解,泰国泼水节竟然衍生普通袭击罪;香港幸福指数排全球第86位,港大研究团队竟然呼吁反思中国人是否应该以西方标准追求幸福。无线电视安排特备台庆节目《战场上》探讨乌克兰问题,被指为「散播乌克兰是战争受害者」的「偏颇」言论,无线电视急急下架,改播王祖蓝《一条麻甩在汕头》。同一时间,熊猫文化袭港,为了让全港市民沐恩于中央送赠的「厚礼」,电视台甚至推出熊猫频道,「让市民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大熊猫的有趣生活」。立法会议员谢伟俊去年2月指香港已沦为「大陆城市」,面临「快速孤岛化」,可谓一矢中的。
第三位:「不可抗力」成为消失物事的灵符
旧香港重视理性和契约精神,已安排的活动绝少无故消失,但新香港的不少事物,说取消就取消:乐队KOLOR在湾仔会展的表演被延期、记协筹款音乐晚会被取消、岭大学生会编辑委员会取消六四征稿活动,原因都是「不可抗力因素」。「不可抗力」本来是正规法律用语,意指天灾人祸造成的不可预见客观情况,现在却不断被某些势力用作弄权的遮丑布。就算与政治无关的活动,例如李隆基麦花臣演唱会、LOONG 9见面会,也以「不可抗力」敷衍了事。消失成为恒常,无需责负任地作出解释,公民社会被人治肆意蹂躏。
第二位:取消通识
2009年推行新高中学制,其中通识科是课程改革火车头。未必每个人都喜欢通识科,但取消通识科对香港文教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一方面,通识科着重批判思考和多角度思维,课程空间容让客观认识中港社会,对学生有一定裨益;另一方面,取代通识科的洗脑公社科,课程著重歌颂中共的功绩,作为必修科竟只设有「达标」一级成绩,说明考评局也自知该科缺乏细致分级的基础。换言之,课程设计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动机,结果大量学生上课时睡觉,白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更甚者,有大学教师反映,去年第一批公社科学生升读大学后,学习能力明显低于以往有修读通识者。长此下去,可能会对下一代乃至香港整体发展造成巨大冲击。
第一位:23条正式立法
除了就叛乱、窃取国家秘密、境外干预等订立新罪行外,更规定行政、立法、司法均应尊重并执行国安委决定。23条不单让一国高于两制,更让香港进入律政司林定国所说「批评23条可能会触犯23条」的严峻境况。回想2003年香港市民群起反对23条,创作出大量扫把头政治漫画,今天这个创作空间已被完全扼杀,政府随时可以利用23条给予的权力指控市民发布具煽动意图讯息,社会被无形之爪吞噬,衍生出上述第二至第十消失事件。
我曾经读过一本鬼故写作指南,里面有以下文字:「寻常的环境和行为也可能令人恐惧。深夜的卧室、黑暗且布满灰尘的阁楼、闹鬼的学校或医院也会让人感到害怕。故事情节若能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那故事才是真正令人恐惧。」
套用在23条下的香港,也许适合不过。
讲开「适合不过」,我又想起著名国际街头涂鸦艺术家Banksy于2011年在伦敦的一个创作,以街头告示的形式写下「Sorry! The lifestyle you ordered is currently out of stock」(抱歉!你订购的生活方式现正缺货)。文化消失中的香港,也许离此不远矣。
– 杨颖宇(《教育刺针》创办人)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来源:R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