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华回忆录(图片来自基道)

hari Matters 20250224  转自:新世纪

 

一九九六年,香港回归前一年,我赴美加一行,在多伦多与亲友共度六十五岁生辰,和司徒家族成员在彼邦聚会,有来自香港的、也有早移居海外的。我和明哥、家姊,一起跟年轻一辈的家族成员,说一说开平司徒氏的源流和我所知悉的先祖往事,盼望他们都能一一记住,切勿忘本。
第一部 多情应笑我
1 家世
在我的家乡开平,有一首古老童谣:「百足山高潭水长,潭江岸上我家郷。」说的是司徒氏祖居的环境。

我在香港出生,十岁那年因避战乱,才首次踏足故乡开平赤坎、虽然只短短数年,但我在这里生活过、学习过、也经历过爱恨与生死、扼守潭江水路要塞南楼上累累的弹痕,于今记忆犹新。乡间的一切,给我很大的震撼,直接影响了我的思想和做人方向。

虽然自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后,我再没有踏足祖国,但我知道自己在赤坎亦薄有名气。一九九二年,家姐秀灵和明哥回乡祭祖,曾在家乡小住。赤坎的乡民跟他们闲聊时提起我儿时就住在东华里,又主动带兄姐去看我们的祖屋和学校。纵使他们不敢明言认识我,但我估量他们透过传媒,知悉我是香港立法局议员。

记得少年时随家人去参加春秋二祭,到高祖父锦超公在「百足山」(百足即蜈蚣)上的坟墓拜祭。据风水先生说,当地的地形叫「五虎出洞」或「五虎断尾」,风水很好,大利子孙云云。不过小孩哪里懂这些?兴记得拜完神后总会分烧猪肉,大快朵颐。

我还依稀记得,山坟两旁有副对联,写着「丁炳培锦润」,「梓灿增完洪」。后来才知道,那就是司徒家族的班辈排行的所据。按照这个排行,父亲的号叫灿旋。我哥哥本应是增字辈,但父亲弃用顺序而改用保卫的「卫」字,大概是受时代环境的感召。当时国难深重、为儿子取卫字,是希望他们能长大「卫国」吧。至于姊妹方面,名字本应该是「月」字行辈。那时姊姊念六年级。有一次,班主任陈友谦老师来家访,说姊姊的名字「月柳」太娇柔,建议改为「秀灵」,父亲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就接受了。以后家中的姐妹名字中就一律采用秀字排行。

司徒这个词,源远流长。 《说文解字》解释谓:「司,主也」,那就是管理、主持的意思。所以中文的司令、司机、司法、祭司等词语里的司字,都有这个意思。司徒本来是古代的官名,和司空、司马位列为三公。司徒掌管的工作包括教育,可以说等于现在的教育部长:司马掌管军事,是古代的国防人部长,司空负责营建,相当于建设部长。古人以官职为姓,司徒、司马、司空后来都成为姓氏。

不过,根据族内的传说,广东开平司徒氏,与古代官职没有关系。相传姓司徒的人,本来姓薛。唐代名将薛仁贵的孙儿薛刚,即薛丁山与樊梨花的儿子,囚为砸太庙而株连九族。一支族人逃难到广东开平落户;为避祸,改姓司徒。因为这个缘故,现在侨居海外姓司徒与姓薛的族人,仍有共用一个祠堂的传统,他们祠堂叫凤伦堂;不过,如果司徒族自家修建的祠堂,则称为教伦堂。而这个名字,却又来自古代官名司徒所掌的职事了。

司徒氏族最终落户开平赤坎,过程漫长、经过几个世代。据嘉靖二十四年的《司徒氏族谱序》记载:「从宣翁至第七世,子孙散处各县。」宣翁是司徒氏后人尊崇的先祖,他的一支,从广州迁到新会县水东石坑村。至于族谱提及的第七世,是指七世祖司徒新唐。他这一支从水东石坑村迁到赤坎,可说是由水东石坑村迁居滘堤支派的始祖,所以司徒族谱世代有两种计法:一为宣翁世代,一为新唐世代。我儿时记忆所及,仅溯源至高祖父司徒锦超。他属于宣翁二十一世代,新唐十五世代。往下就是曾祖父司徒润衮、祖父司徒梓爵、先父司徒銮。传至我兄弟这辈,算是宣翁二十五世代,新唐十九世代了。

族辈中,高祖父锦超公颇为富裕,他的孙辈司徒浩一房与我们家较为熟络。他在香港经营宏德造船厂,父亲幼年从乡下来港时,就是在他的船厂当学徒。司徒浩的儿子司徒辉、克绍箕裘,营商有道,他家人直与我们兄弟姐妹都有来往。司徒族的乡梓情谊特别浓厚,乐于互助,我平常一听司徒就觉得很亲切。

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司徒族人离郷别井,走避战祸,到别国谋生,因此,开平的华侨也不少。他们在彼邦生活稳定后,仍不忘接济乡里家人,纷纷汇钱回乡修建大屋。这些融合中西特色的建筑物,就是开平岀名的碉楼,二零零七年更成为广东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司徒族中历年也有很多出色子弟,像《鲁迅全集》中提及的著名黒家司徘乔、香港五十年代行政立法会两局议员司徒惠。司徒惠是建筑师,中文大学早期的整体规划和大部分建筑物都是他设计的。

曾祖父润衮公在开平赤坎经营米铺,在当年,家境应核算是颇富裕的。他有四个儿子:大儿司徒唐、次子司徒梓远、三子司徒梓爵、四子司徒梓颖。司徒梓爵,就是我的祖父。祖父小时,很受父母溺爱,不好读喜,上学两年就辍学,到米铺跟曾祖父学管账。他这个人大概不是个有毅力的人,读书学做生意都没有个结果,没出息,被同乡视为「二流子」,最后连曾祖父也看不过眼,一气之下把他赶到墨西哥去。

祖父去墨西哥的时候,已经和祖母谭氏结了婚,育有六子一女。他到那边后,起初还断断续续地和家人通讯,故知道他在大洋彼岸经营果园,但仍然是那个不负责任的性格,并没有按照嘱咐定时寄钱回乡养家,后来更音讯全无。赤坎乡下家里穷得很,祖母无法维持众多人口的生活,只好将十六岁的大姑司徒重嫁给人家。大姑岀嫁后不忘娘家,会不时偷偷从丈夫家里拿食物接济娘家。

后来才知道,祖父在墨西郎娶了个西班牙女子,生了个儿子。二十二年后,即一九三八年,遇上墨西哥排华,他才跑回乡下赤坎。去时孤身一人,回来却是一行四人:他和他的墨西哥太太,太太的妹妹(姨仔),和一个混血儿子,把在乡下独力抚养子女的祖母,气得要命。

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祖父回乡后依然故我,整日无所事事,反而要兄弟供养他。曾祖父为此大发雷霆,一怒之下,不再给钱他挥霍。在我的印象中,这位墨西哥太太(我们都叫她细祖母),人品其实不错、混血儿于也算乖巧,只是祖父生性疏懒、家境日见清贫、口粮不继。没有办法,祖母只好狠心将那混血儿子卖给乡人。小时候、时常在乡下见到一名混血儿,猜想就是被祖母卖掉的那个混血儿。算起来,他应该是我的叔父。

后来没多久,祖父和细祖母搬到香港来。细祖母身故后,最初葬在港岛扫杆埔咖啡园天主教坟场,即现在的大球场,后来迁去西贡丼栏树。明哥曾经随祖父到坟场拜祭过两次,还记得她的墓碑刻有「司徒门麦氏之墓」,「麦氏」大概指她是来自墨西哥之意吧。细祖母的妹妹最后返回墨西哥,至于那个混血儿叔父,据说也被墨西哥领事馆安排送回墨国。

细祖母去世后、祖父孑然一身。记忆中,他其实对待我们兄弟姊妹还不错,偶尔还会给我们钱买零食。但他不事生产,和他一起去墨西哥的朋友,都有能力做小生意养家,而他却只会经常向兄弟苛索金钱,随意花费,这种无能而又不负责任的态度,实在难以令人产生好感。渐渐,大家都不想和他来往。祖父唯有独居在二叔在香港开设的兴利冷气厂货仓的一个房间。二叔去世时,家人曾一度瞒着祖父,怕他受不了刺激,岂料他知道后,竟没什么表示,只要求领回二叔养的那头狗,令人十分气结:儿子死了不闻不问、反而关顾一头狗。我记得,当时只有两岁的外甥伟思,特别害怕那头狗,每次我们去探望祖父,他只站在门外等候。

祖父在去墨西哥前已经与祖母谭氏在乡下育有六子女,六个儿子中,我父亲銮是长子,二叔廷、三叔廉、四叔瑜、五叔早夭(族谱中连名字也没有),及六叔链。

父亲逼于家贫,十二岁就孤身来香港谋生,在亲戚的船厂打工,后来几个兄弟,都是父亲先后从乡下接出来。兄弟当中,二叔和四叔比较能干,事业上,在当时也算是有些成就。二叔早年在货轮上当水手,学过维修机器,英语则只懂得简单的「Yes、No」。但他头脑灵活,回香港后,凭着维修机器的经验,经营冷气维修工程。当时香港最早安装冷气的娱乐戏院,整个工程就由二叔负责、因而打出名堂。后来又包办百乐门、东方等大戏院的冷气安装和维修。那年头,香港只有两个著名的冷气师傅、一个是二叔,一个是姓关的师傅,很多冷气学徒追随他们学艺后,便自立门户。当时街头巷尾,人人都称赞:「冷气唔掂,去搵司徒廷」。抗战胜利后、二叔的业榜拓展至澳门,几乎所有冷气工程都由他包办,澳门有家酒店,更特聘他任冷气顾问。记得有一次,他跟明哥说,娱乐戏院的冷气坏了,他只消用锤敲两敲,便知道出什么问题,神气中颇有得意之色。虽然二叔没有读过书、识字不多,只懂在支票上签名,但他的成就是值得骄傲的。

二叔为人不错,可惜二婶因肺痨早逝。他后来娶一个填房,脸上长有麻子,我们这些小孩背后都叫她「豆皮婆」。她没有生育儿女,收养了一个孩于,取名司徒卫森。二叔这个人生性风流,在外面金屋藏娇。我们背后叫这个女人作「三太」。这女人很有心计,生下儿子后,便搬到我们家,住在骑楼的小房间,因为怕被「豆皮婆」来踢窦。

三叔和四叔经父亲先后接来香港后,随二叔学做冷气工程,三叔后来又转到屈臣氏汽水厂打工,晚年回乡颐养天年。

四叔和二叔一样、也个很能干的人,在冷气工程上做得颇出色,不过人也和二叔一样,极其风流,娶多个老婆,我们数得出的、最少有八个!四叔后来因为生意失败、避走沙巴、客死异乡。他冇四个儿子、元配生的大儿子、名建国,在湾仔跟二叔学师。建国个子细小、但身手敏捷、喜欢打架,在江湖略有地位;其余三名儿子是建忠、建常、建光,据说有去澳洲留学的,也有设厂营商的。记得我在一九九六年参选立法会议员时,到观塘乐华村家访,其中一名户主吿诉我,他认识司徒建光,大家合作布匹买卖,看来他们一家的生活挺不错。

五叔夭折,按照郷例,父亲把我过继给他。后来,四弟阿强也过继了二叔。六叔绰号「傻链」,在乡下读书不成,染下赌瘾和毒瘾、祖父捉他去当兵,在抗日战争的长沙会战中失踪,应该是牺牲了。

前边提到的大姑司徒重,十六岁就出嫁余家,育两子两女。我们叫他的大儿子亨哥。亨哥随二叔学做冷气,曾为香港希尔顿酒店安装冷气,在行内颇有盛名。二子春哥,人称大头春,开始时也是学做冷气的,后来则另谋发展。大女爱姐、嫁给美国华侨;么女香姐年轻时很漂亮,别人都叫她「皇后」,但她的遭遇却很不幸:那时大姑家贫,家中无米下锅,被迫将香姐嫁给乡下豆皮大地主吴坤做填房、还要照顾他的女儿。解放后土改,吴坤因为地主身份受到批斗,香姐亦不能幸免,生活很艰难。吴坤后来辗转来到香港,跟父亲一起工作。

虽然香姐嫁给地主被批斗,幸好没有连累到大姑。大姑丈在菲律宾早逝,解放后,大姑被列为贫农寡妇,免于卷入批斗的漩涡。当时亨哥和春哥想接大姑来港生活,但她死也不肯,人家都说她要呆在乡下家里,守护埋在地下的黄金。

一九九六年,香港回归前一年,我赴美加一行,在多伦多与亲友共度六十五岁生辰,和司徒家族成员在彼邦聚会,有来自香港的、也有早移居海外的。我和明哥、家姊,一起跟年轻一辈的家族成员,说一说开平司徒氏的源流和我所知悉的先祖往事,盼望他们都能一一记住,切勿忘本。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