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我要早看到父亲的笔记本,怎么会把毛泽东当神呢?”
毛泽东完了不代表中国共产党完了,中国共产党完了不代表中国政府完了,中国政府完了不代表中国民众完了。所以我们普通人应该明确什么没救,只有那些压迫事物完蛋了,才能有未来。
六年前的今天,曾担任毛泽东秘书的李锐在北京去世,官方给了他象征性哀荣,但评价几乎沉默,对他们来说,李锐是一个棘手复杂的历史人物。1958年他因反对三峡工程上马,成为毛的秘书,1年半之后因反对大跃进,在庐山会议后被开除出党,此后20年过着监禁流放的生活。复出后李锐参与了中共党史诸多重大事件,是毛泽东执政生涯的重要研究者。李锐生前留下大量口述资料,相当部分由他女儿李南央整理,授权在本节目播出,并以她与我的对话补充一些历史的沉默。
李锐曾任毛泽东秘书,他的妻子范元甄是他政治生涯里最积极的揭发者,这种敌意侵入了最亲密的关系,包括母女,婆媳,姐弟。李南央谈论母亲一步步异化”为“阶级人”,她说:“当我看到整个被洗脑的过程,我就原谅了我母亲”
本期节目中首次披露这个家庭的原始信件,揭发材料和遗嘱,它们呈现了一位女性将家庭视为“阶级斗争”场所的酷烈——“多年来我之焦燥几至疯狂,是极端矛盾复杂纠缠而无力自拔的结果。”
我在Youtube上碰到别人做同样的选题,都会学习一下——不管左中右,质量最重要。同做一件事,最能看出别人下了多大功夫:有没有一手信息?信息的质量,密度和组织结构如何?信息背景是否准确,丰富? 目前为止,我最佩服李肃。
李肃是谁?我一无所知,只是一再撞上这个人。 采访志愿军战俘前,常成建议我看李肃的频道。采访李南央前,她建议我看李肃做的《李锐日记秘密》https://youtube.com/@hi5hi5?feature=s... 一个自媒体频道,一个主题,做70集的系列片,这个体量迎面给我一个深刻印象。
两个主题,他用的都是一手材料。李锐的口述浩如烟海散落各处,要分类,整理,编辑,爬梳清理因果和逻辑,这样的力气,前人没做过。一个人的口述史通常是线性的,受限于他的视角,李肃节目把几位关联人物嵌入经纬交织的历史,把背景拉开数十年,命运演变和冲突比照,格外深广。
李锐的节目上集播完,李肃这个名字又来了。 一位学者给我发了一张截图,5分17秒处我节目使用照片有误,那是李振盛在四清期间拍摄的照片。他知道我没有团队,也没有资料库和事实核查人员,一个小时内容有上千个内容点,安慰我说:“多数观众可能不了解或者不在意。”但两天后,这位学者又发了第二张截图来,是《李锐秘密日记》节目。他们节目使用了同一张照片,但人家用对了。他说“李肃节目非常精确。他的志愿军战俘的节目中很多照片我都没见过。”
精确是一件笨重的事,你花多少时间气力,内行一眼可知。所以六哥编《读库》有一个标准“时间”。
我下集节目中范元甄日记和信件用的都是印刷文字,因为编辑最省力,而李肃节目中用的是范元甄日记和抄件的原文手迹。就这几行,就这一秒,要花多少时间和气力,又是多大的成本和收益,多数观众可能不了解或者不在意,但我心里清楚。这一秒,是创作者的历史素养,媒体态度和审美标准。都是自媒体,别人做到了。我无话可说。我一人之力加上自身局限,做不到这样的程度,但这样的同行,让人不敢轻慢。
所以我把下集的播出往后推,为了有时间重读所有通信日记,寻找从未公开的原始资料——如果节目的材料在网上一搜可知,叙述就难免拾人牙慧。
下集播了,当然还有遗憾和错误,但比起初稿,我心里多一点沉实的感觉,像手里握着一颗铜珠子。
这两集节目中的李锐口述视频几乎全部来自李肃Hi5频道,节目播出后理当与他们分享一半收益。但李肃和团队讨论后,邮件回复“放弃权益”。这份襟怀让我感动。商议之后,我们决定将节目的部分收益用于购买李南央手中尚存的最后数十本《李锐口述往事》以及《敬祭李锐》,以我们两个频道的名义,共同捐赠给华盛顿季风书店,以飨读者。
这两本书目前已在季风书店上架(见照片)。 李南央在每本书上都亲笔为读者题签,纪念李锐六周年祭。 季风书店的网址是:https://jfbooks.org/
谢谢李南央,李肃,于淼,江雪,一枚和未来读这些书的人。
新闻界正发生剧变,旧的在分崩,新的还未完成,但它只能依据规律重建。有人在,就有标准。这是我制作这两期节目的体会。于公于私,确是一场美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