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斯达 2025年03月26日 来源:上报

 

現在香港人會感到生活已被某些形式的中國資本所主宰,而不是被李嘉誠集團所主宰。(美聯社)
现在香港人会感到生活已被某些形式的中国资本所主宰,而不是被李嘉诚集团所主宰。 (美联社)

李嘉诚将巴拿马运河卖给贝莱德集团 (BlackRock)等美国财团,而遭受中国官方及媒体的强烈批评。

在本地网络上,则看到不少人高度评价李嘉诚「出手」资产的身法和时机。对他们来说,这更多是市场上一个买卖行为。一种很香港庶民的观点:他们一向接受商人是有点狡猾和无情的,甚至觉得商人是社会中的「必要之恶」。香港这么成功都是因为有他们。因为我们跟李氏的资本多多少少,天天都在打交道。

反正就算我们想抵制李嘉诚,也没什么办法。现在李氏集团在中国、香港的业务,原来已经缩小到只占他们总体约 12%。

在我们小时候,李嘉诚已经是首富,绰号「李超人」,其生意包括地产、零售、能源等等,慢慢变成了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李嘉诚。

在 2000 年代,香港已经开始有前景不明朗的感觉。开始有一种阶级矛盾,开始有青年无法上流问题。而且他的集团,也主宰着很多基层劳工的实际待遇。

一讲土地不足问题、楼价问题、工资问题,香港式资本主义生活里面的很多不满,最后都可以去到李嘉诚头上。因为他的集团,在很多方面,都在实际「营运」着香港。

有一个年代,我也记得李嘉诚经常被青年骂、被媒体骂。他不再被人人认同。他是那个在英殖社会凭工商置富,逆转阶级的商人模范,也是香港群带式资本主义的代表,某种强人恶棍。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自己怎样努力都无法负担到他所售卖的东西。

虽然香港连续有很多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之类评为最自由经济体,但我们自己就知道,话是这样说,但里面很多事情是群带的、垄断的。这一切使香港成为资本的乐园,但生活在里面的人则越来越躁动。

例如当年香港人之间就有一个网络都市传说:我们相信香港有一个无形的「李氏力场」,可以将任何台风挡于外面,使香港永远不会因为台风而停市停学,使大家永远无法放假。强力台风其实是来过的,但被「李氏力场」镇压了。

这听来是否匪夷所思?但当年广大网民确是半真半假地确信。对网民而言就是:李嘉诚的经济影响力那么大,他大概可以影响到香港天文台政策?

这其实只是网民对香港什么都是由经济、生意思维主导的一种玩笑和批判,并非 100% 认真。如果你是那个年代成长的青年,你也可能参与过一些反对李嘉诚(集团)的社会运动。

但是李嘉诚有经济生意以外的一面。例如 2012 年特首选举,李嘉诚身为有权力投票的少数市民,那次是支持背景相近的唐英年,而不是后来成为特首的梁振英。

上一个年代,中国开始有一句说话,叫「别让李嘉诚跑了」,但香港人就很清楚,李嘉诚在某个时刻之后,香港发生某些事情之后,他开始在我们眼皮下慢慢撤资。无论你用什么词语去形容这过程。

这过程是非常缓慢和低调,但远远早于香港社会步入混乱的前夜。在我们注意不到时,他们已经在全球建立了阵地。

当然,我们最后知道「李氏力场」是没有的。现在「李氏力场」成为了古人的话,是因为在这一代人的感受中,李嘉诚是属于历史书中的人物,他对北美、欧洲的影响力,可能会比起在香港大得多。他不是现时香港的恶棍代表。因为他的资本大多数都已不在这里运作。

香港市面上会有很多中国企业,而不是港资。例如外卖平台,早前一个外资平台,不敌中国企业平台的割喉减价,而宣布全面退出香港市场。类似在很多民生层面,已不见李氏力场。

至少媒体整理出一个李氏集团的数字:12%。他们的商业帝国,只有 12% 收入来自中国和香港市场。时代的力量,让一个企业帝国进行了这样激进的自我改革。

现在香港人会感到生活被这些形形式式的中国资本所主宰,而不一定是被李嘉诚集团所主宰。资本主义还是吃人的,对平民来说,日子没有本质的改变,李嘉诚的舰队飞出星海,头也不回。那个香港时代,应该真的过去了。

 

※作者为香港评论者/作家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