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6 江玉敏
网红「亚亚」刘振亚因鼓吹武统言论遭取消依亲居留,于3月25日当晚在限期内离境。 图/亚亚在台湾@抖音平台
「言论自由权」是几乎每一位台湾人都熟悉的观念。在自由民主的社会里,就连批评总统、批评政策等都不需要担心面临任何负面后果,更别提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小事件的意见表达。言论自由不仅是大家熟悉的观念,也时常看到媒体、政治人物和身边亲友身体力行。不过,在跷跷板的另外一头,因为历史的脉络,大部分台湾人普遍不熟悉的是「仇恨言论罪」(hate speech)这种犯罪形式。甚至在台湾也没有针对仇恨言论的明确法源、更别提判例了。
台湾对于「仇恨言论罪」(hate speech)的理解几乎存在真空状态。不过「仇恨言论罪」在西方社会却是一种非常敏感、也累积了许多判例的犯罪型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启动针对犹太人、吉普赛人等少数族群的大屠杀之前,就是先铺陈了多年针对这些族群的仇恨言论,才有办法在时机来临时,让几乎整个德国主流社会认为赶走这些族群理所当然,最后造成血泪的历史悲剧。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西方国家意识到,言论自由绝对不可以无限上纲,否则后果难以设想。
最近在台湾沸沸扬扬的网红亚亚事件,就突显「言论自由权」和「仇恨言论罪」的界线划分在社会中格外重要。
▌说「支持两岸统一」,不算是言论自由吗?
這一段影片中,绰号亚亚的刘振亚说:「5月23日至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战区的陆军、空军、海军、火箭军等兵力,位台岛周边,展开联合利剑2024A演习。从地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台岛已经围了严严实实,海域、空域都是插翅难飞。」中间评论演习海报使用繁体字,最后笑着说道,「这场军演,绝对是至今为止,威吓力最强、最具攻势的演习,捍卫国家主权时刻准备着。也许明天早上醒来,宝岛上已经插满五星旗,想想都令人开心。」在另外一段影片中,又说「大陆武力统一台湾,已经不需要其他理由。」
如果今天亚亚单纯只是说表达「我支持两岸统一」,并且没有谈及武力,那确实是属于个人言论自由范畴。就像甚至有台湾人会说希望台湾成为美国的另外一州。即使不是主流意见、即使不讨好,仍旧应该被保障表达言论的权利。但是亚亚不只表达支持统一,她支持的是「武力侵犯」台湾。
值得注意的是,「统一」是中国对内和对国际所宣扬的观念,就像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犯,也是包装在「统一」的言论之下,台湾人并不需要全然接受这个说法。以台湾观点来说,台湾目前事实上呈现独立状态,有自己的政府、领土、金融系统、教育系统等,任何国家试图以武力威胁和攻击台湾,就是「武力侵犯」而已,不存在任何「统一」的正当性。所谓「统一」只是一种侵略的包装话术。台湾作为一个拥有完整治理体系的实体,人民拥有自主决定自己未来的权利,这是符合《联合国宪章》中民族自决原则的基本精神。
因此,当中国或其他国家以「统一」之名试图对台湾进行武力威胁或侵略时,台湾和国际社会都应该清楚认识到,这并非内政问题,而是赤裸裸的侵略行为,违反国际法与人权原则。台湾人民有权拒绝这样的论述框架,并坚持以自由、民主的方式决定自己的未来。
网红「亚亚」刘振亚因在抖音发表支持解放军军演、期待台湾「插满五星红旗」等言论,遭认为鼓吹武统而取消依亲居留。 图/报系资料图库
▌国际公约怎么划分「言论自由权」和「仇恨言论罪」的界线?
联合国核心人权公约之一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ICCPR),在第19条明文保障言论自由,同时在第20条规定禁止滥用言论自由,强调国家有义务透过法律,禁止鼓吹战争、仇恨与煽动歧视等。而台湾已经在2009年以立法院通过施行法的方式,将其国内法化,在台湾具有法律效力。 3月21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针对亚亚事件的新聞稿中,也援引了ICCPR第20条规定,认为应该禁止任何鼓吹战争之宣传,据此驳回亚亚的申请停止执行处分。
除此之外,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的第4条写道:「缔约国谴责一切以某一种族、某一肤色或族裔出身的人群的优越思想或理论为基础的宣传和组织,或以任何形式试图为种族仇恨和歧视辩护或推动种族仇恨和歧视的行为,并承诺采取立即和积极的措施,旨在消除一切煽动或实施此类歧视的行为。」
联合国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UNCERD)所发布的一般性意见第35号(General Comments No. 35)进一步解释这条文字,建议缔约国制定法律,将以下的行为归为非法:「基于其种族、肤色、世系,或民族或族裔血统,煽动对一个群体成员的仇恨、蔑视或歧视」、「基于上文理由,威胁或煽动对个人或群体的暴力侵害行为」。
从这两个国际公约来看,针对特定族群、含有煽动「暴力」成分的言语,确实在国际公约里的框架下极可能被认定为是仇恨言论罪。亚亚的多部影片,都表达支持以武力,也就是「暴力侵害」台湾人这个群体的成员。
在国际上,也有无数 關於仇恨言論罪的判例,例如针对少数族裔、同性恋群体、特定宗教等发表极端言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言论和毁谤罪不同,不见得是针对特定个人的名声,而是针对某个群体的言论攻击,就能够因此而定罪。
美国法律将针对特定族群的仇恨言论或行为视为罪行。 2024年2月美国巴勒斯坦裔男子Zacharia Doar被攻击,其父母对外抗议。自加萨战事以来,美国出现许多针对巴勒斯坦裔的仇恨言论。 图/美联社
▌如果台湾人发表相同的武统言论呢?关于「叛国罪」的国际判例
因为亚亚是陆配,所以移民署可以收回居留证,并将其驱逐出境。但是一个行为和言论的适当性,不应该因为不同人而有所改变。假如今天是台湾人说了这段话,那该怎么办呢?
除了可能违反「仇恨言论罪」,亚亚欣喜支持武力攻台的言论,如果在其他国家,不管是由本国人或者是定居的外国人所说出,根据法律的严厉程度,还有可能违反「叛国罪」。
影响到主权、领土完整性、和国家安全的行为和言论,就可能违反叛国罪。大部分极权国家和有明确战争风险的国家,都有关于叛国罪的法律条款。例如在中国的刑法第102条,就写道「勾结外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欧美国家也有。 2023年10月,一位印度裔英国人被以叛國罪判刑9年監禁,因为他在2021年时带着弩弓闯入温莎城堡,并且告诉武装的保安人员他要杀掉英国女王。 2006年,一位美国加州居民,因为协助盖达组织製作一系列宣傳影片,意图背叛美国,而被以「叛国罪」和「为境外恐怖组织提供物资支持」起诉。
不过,和台湾不一样的是,英国和美国和大部分的西方国家,都没有笼罩在国土被侵略和战争的危机之下。也因此叛国罪极少被使用,间谍罪比较常见。相较之下,处在战争状态中的乌克兰和俄罗斯,就有数不完的叛国罪判例。自俄罗斯全面入侵以来,截至2024年底,乌克兰当局已经启动了超過3,200宗叛國案件调查。
中国对台湾有侵略意图,并且长期不断试探,是不争的事实。任何面对这种处境的国家,都必须提高警觉,建立清楚的法律界线,确保面对内外威胁时,能有足够的法律工具来维护国家安全与主权。
俄乌战争以来,乌克兰与俄国都有许多叛国罪案件。图为2024年美俄双重国籍公民卡列琳娜,因为捐了50美元给支持乌克兰的组织,遭俄罗斯法院以叛国罪判处12年刑期。 图/欧新社
▌反思台湾法律针对规范仇恨言论和叛国罪的不足
亚亚事件中,我个人认为最复杂的一点,不是亚亚说了什么,而是台湾社会长期习惯性接受仇恨言论的泛滥,还有接近叛国罪言论的泛滥,以至于当真正有不适当言论出现时,社会反应显得迟钝、甚至无法清楚划出界线。台湾作为一个民主社会,高度重视言论自由,但这并不代表任何言论都应该被无限制地包容。特别是涉及煽动仇恨、鼓吹暴力或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论,现行法律与司法实务似乎缺乏明确的规范与有效的应对机制。
以仇恨言论为例,台湾《刑法》中的相关规定,如侮辱、公然侮辱或诽谤,偏重于个人名誉的保护,对于基于种族、宗教、性别、族群等因素而煽动仇恨或歧视的言论,并无专门的法律架构加以规范。这使得仇恨言论往往游走在法律边缘,尤其是当这些言论以「自由表达」为名出现在媒体或网路平台时,更加难以追究。在台湾,这样的问题言论,不见得只关于两岸,也可能出现针对外籍移工、身心障碍者、同性团体等歧视和仇恨的言论。
再谈叛国罪,台湾《刑法》第100条以后对内乱罪、外患罪有相应规定,但门槛过高且较偏重于「行为」的发生,例如实际与外国勾结、着手进行内乱或外患行为等,对于「言论」层次,特别是公开呼吁敌对势力出兵攻打台湾、鼓吹颠覆国家政权等行为,则规范模糊且执行困难。这种真空地带导致类似言论屡屡出现,但社会却无明确法律工具处理,久而久之,这些言论逐渐被视为「正常化」。
因此,亚亚事件应该成为一次重要的反思契机,促使台湾社会与法律界重新检视,是否应该设立更明确的仇恨言论防制法,与国际人权标准接轨,针对煽动族群对立与仇恨的言论设下法律界线?还有,是否需要强化国安相关法规,明确界定在敌对势力渗透加剧的情况下,哪些言论行为已超越言论自由范畴,构成对国家安全的实质威胁?
唯有透过这样的检讨与制度完善,台湾才能在保障言论自由与捍卫民主法治之间,取得更健康且符合国际标准的平衡。标准制定后,也才能避免在具体案例中,因说话者的身份不同而出现处罚尺度不一的情况,造成双重标准的质疑,损害社会对法治的信任。
台湾受到中国侵略威胁是不争的事实,鼓吹战争的言论也需要适当的法律条文约束。图为中国解放军军机于2024年8月在台湾周边军演。 图/美联社
责任编辑/王颖芝
来源:转角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