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怡忠 2025 年 4 月 9 日来源:思想坦克

万隆会议。图片来源:达志影像/美联社

随着美国川普总统上台后改变对俄乌战争态度,对俄罗斯释出相对友善讯息,并频频寻找沙乌地阿拉伯、阿拉伯联合大公国(UAE)等,而不是传统位于欧洲的中立国如瑞士、奥地利等作为启动俄乌停战协议谈判的中间人,瞬间在过去三年一些自俄乌战争期间拒绝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但又同时与美欧保持关系的国家,成为当红炸子鸡,这些同时被美俄交好的国家多属于所谓「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国家之列。在刚结束于印度举行的雷岗对话(Raisina Dialogue)更对此现象直接以「全球南方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Global South)为主题,推动了好几个场次的讨论。

由于「全球南方」的涵盖范围与冷战时代的「不结盟运动」有诸多类似之处,因此不少分析家将这个「全球南方的崛起」与冷战时代曾一度声势浩大的「不结盟运动」进行比较,分析这个「全球南方崛起」之现象的本质。

今年是万隆会议七十周年
今年是万隆会议七十周年。七十年前的四月下旬于印尼万隆召开之会议,开启了六年后的「不结盟运动」,横扫了亚非与拉美国家。这个脱胎于冷战时代,由一群站在反殖民立场而甫获独立,或是即将独立的亚非国家开始,之后在七十年代后于中南美洲国家也纷纷响应的运动,就成果来看相对有限,虽然在联合国成立了「七十七集团 G77」,对于结束南非的种族隔离也有重要成果,但总体来说,感觉还是主观期待高于客观现实,其高远的政治理想还是无法撼动当时的冷战体制。

更重要的是,因为「不结盟运动」涵盖国家众多,其利益与文化各异,往往不少成员彼此在过去还有长期冲突的历史,内部充满不小矛盾。这些分歧导致不结盟运动在面对重要国际议题,甚至牵涉其成员的重要议题时,会无法达成一致结论,进而侵蚀其对重要国际事件的影响力。例如1961年同属不结盟运动成员的中国与印度就发生激烈战斗,七十年代的印度与巴基斯坦也发生战争。进入在八十年代后还有两伊战争等。这些发生在不结盟运动内国家的战争,往往无法以东西冷战的逻辑来解释,这就直接挑战了不结盟运动核心主张的有效性。

由于不结盟运动国家内部也有亲苏(如古巴),以及反苏(如当时的伊拉克与锡兰)的差异,这个因素也在具体议题上影响了不结盟国家对于美苏议题的立场,让不结盟运动宣称要独立于东西阵营,并建构战略自主的努力功亏一篑,对于冷战局势走向无法发挥影响力。

例如当苏联侵略阿富汗时,不结盟运动会议上竟没给与被侵略的阿富汗盟友声援。这一方面固与当时的主席是亲苏的古巴有关,但另一方面,当时不结盟运动的另一要角印度,为了对抗中国─巴基斯坦的战略包围而在七十年代初期决定与苏联合作,也影响了当年印度在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立场(印度是承认苏联入侵阿富汗后成立的傀儡政府)。这是「不结盟运动」本身也深深嵌入美苏冷战的例证之一。

冷战体制的结束与不结盟运动的式微

冷战结束,不结盟运动在东西对抗结束,国际地缘战略环境巨变的当口,也出现如何自我定位的问题。毕竟一个以不是什么来建构自身存在感的运动,当这个外在条件失去后,其认同危机就会立即出现。而几个当时「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发起国,例如印度,也对「不结盟政策」逐渐失去兴趣。而另一个万隆会议的要角南斯拉夫,更是在冷战结束后出现非常血腥的内战与分裂大戏,之后从南斯拉夫独立出来的新兴国家,并非都对不结盟运动买单。

更重要的是,苏联解体后带来的全球化,基本上是建筑在美国单极超强的战略基础上,透过美国启动的金融自由化与网际网路,以及改组「关税贸易总协」(定GATT)使其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而构建出的后冷战新秩序。在此不结盟运动不加入东西任何一方,包括不加入已成冷战赢家的西方世界之坚持,就似乎无从肆应这个新局面。

此外,不结盟运动国家多属于联合国内的发展中国家。从七十年代以降,不结盟运动的讨论重点开始从建立独立于东西阵营的政治中心及去殖民化,逐渐朝向南北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盛行于南美洲的依赖理论(dependency theory)成为重要的理论武器,与美欧等已发开国家对抗,并意图提出对其认为较合理的经济秩序(相对而言,台湾、南韩、香港、新加坡等所谓的亚洲四小龙,就被世界银行当成反对依赖理论的重要例证,也自然因此被归类为「非南方阵营」,虽然新加坡本身也是不结盟运动的一员,也是联合国「七十七集团G77」的一份子)。

冷战结束后依循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所发展的全球化,事实上加速了国与国的发展差异,也因此恶化了冷战时代提出的南北问题,但除了恶化南北问题外,包括已开发国家境内的不平等与不平衡发展问题也同样被加速。不结盟运动对于这个发展的对应意见之声音十分薄弱,更没对此提出意见一致的解方,基本上还是依依循全球化的逻辑在思考,不仅没有突破全球化的逻辑,其抱怨的声音更多成为修补全球化,而不是在挑战,这使得其作为变成是在强化全球化,造成其对与全球化议题相关的国际事件反应是被动应付居多。这些在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在后冷战时代的演进,让不结盟运动在这段期间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消音的。

是地缘战略竞争的再兴与全球化的判死,带来了「全球南方」的崛起吗?

但原先在冷战时代属于不结盟运动国家,在后冷战时代的再度有声音,却是当后冷战时代逐渐走入历史,围绕在美中竞争的新两极对抗体系出现,其轮廓在俄乌战争后渐次清晰等发展下而出现的。俄乌战争带来「俄中伊朝」极权集团的强化,其与美欧日澳等民主集团之对垒,在2022年以后逐渐浮现,也让原先主要发生在印太场域的美中战略竞争,迈向了全球化,以及更进一步的集团化。

固然川普总统在关税以及对乌克兰的作为让美欧关系出现争执,美国与其印太同盟关系也出现某种幅度的不确定,但美中竞争与欧俄对抗的局势不会改变,民主与极权集团的竞争也只会持续。

也是在这个民主与极权集团竞争日烈的背景下,这两集团开始积极拉拢其他国家加入己方阵营,或起码避免让其他国家加入对手阵营,让诸多原先不在这两个集团的国家成为被积极拉拢的对象。这些国家被统称为「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全球南方对于俄乌战争的态度不一,与美欧全力抨击俄罗斯的立场也多有所不同。

当川普在2024年底当选而改变对俄罗斯对抗的态度后,当时在俄罗斯侵略乌克兰时持续与俄罗斯交好,不愿谴责俄罗斯的国家如印度沙乌地阿拉伯、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等在瞬间就变成当红炸子鸡,成为各方争相拉拢讨好的对象,而出现所谓「全球南方」的崛起之说。是由于这些全球南方国家多为冷战时代的不结盟运动国家,此时的大声量自然予人1950年代不结盟运动再现的感觉。特别是今年还是万隆会议的七十周年,这种联想自是更加强烈。

另一个所谓「全球南方崛起」现象,与西方势力相对下降,以及部分属于全球南方国家的经济崛起等发展有关。九十年代除了既有的亚洲四小龙外,也有菲泰马印(尼)等亚洲小老虎(Asian Tigers)的崛起,虽然1997─1998的亚洲金融危机将这些小老虎的发展打回原形,但在2010以后这些国家开始再度回春,在2010已降有一段时间,相对于美欧等国在金融海啸受创严重,这些国家当时却是全球经济成长的重要亮点。

中国的快速经济成长到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另一个焦点,但不只中国有在发展,包括印度、印尼、巴西、南非等国也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经济成长。中国、巴西及印度先是被高盛专家列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金砖国家。印度、巴西、墨西哥、印尼、沙乌地阿拉伯在国际货币基金会2025年的全球经济预测的排名上,更是名列世界第五、十、十五、十六与十九名。

印度超越英、法、义大利、加拿大等G7国家,巴西超越澳大利亚。当然这几个国家多有人口红利或是天然战略资源(石油),但相较于过去,这些全球南方国家的总体经济力已挤身到世界经济的前段班是无庸置疑的(台湾在该排名是在第二十一位)。

但除了少数10─15个被列为「全球南方」国家受惠于全球化而崛起,所谓「全球南方」崛起的现象并没有嘉惠到其他的全球南方成员。会出现美欧日澳民主集团以及中俄伊朝极权集团都积极争取所谓的「全球南方」,更多是因为「民主 vs. 极权」集团对抗的炽烈化所致。

另一个有趣的发展,是冷战时代与后冷战初期在不结盟运动中作为批判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的关键理论武器「依赖理论」,在「全球南方」声量开始变大的时刻,反而没有声音。相反的,面对川普总统的高关税与抱怨既有全球化体制形成对美国的不公平经济竞争,反而是像印度、越南、印尼、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家反对川普的作为最厉害,也最积极支持既有的全球化经济分工模式。

当年的不结盟运动家是抱怨全球化会导致不公平发展最厉害的国家,但现在面对川普美国摆明要把既有的全球化体制打掉(但还不知道要如何重建)时,却是这些原先属于全球南方国家与中国、欧盟等一起出面反对美国反全球化的作为。虽然我们不能说「全球化已死」带来「全球南方」的崛起,但部分全球南方国家崛起后成为全球化体制的捍卫者,反而是美国以及在欧洲出现的新右翼运动者们,抨击这个全球化系统反而最严厉。这个对经济体制态度的角色反转,与(部分)「全球南方国家崛起」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究。

「全球南方」领导权的竞逐

在「全球南方」崛起的当口,也出现了谁可以代表全球南方的领导权之争。中国声称自己是「全球南方」的代表,更是积极以金砖集团、上合组织等为基础,希望将全球南方拉进来,以便可以此强化其对抗民主集团的经济与政治基础,意即中国声称代表全球南方的意图,是希望拉拢全球南方国家与自己一起对抗美日欧澳集团。而中国拉拢全球南方的战略作为,就是透过「带路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系列作为的杠杆,一方面使其顺理成章成领导者,二方面可以引领这些国家在自己的领导下与美欧民主集团对抗。

另一个意图成为全球南方国家代表的是印度。与中国拉拢全球南方是为了对抗美日欧等民主集团不同,印度意图让自己成为促进全球南方等发展中国家,与美欧日澳民主集团,及俄罗斯极权国家等展开对话的伙伴。印度从2023年至今发动了三次「全球南方之声」(Voice of the Global South)的国际峰会,也利用主办的「雷岗对话」(Raisina Dialogue)强调这个特质。印度特别提到其认为是「全球南方」的特质,包括了必须尊重民主价值在内,就暗含了对中国的批判,以及不认同中国作为全球南方的代表。

当年万隆会议在印尼举行,可以预期今年的七十周年会议也同样会在印尼展开。印尼去年选出新总统普拉伯沃上台后相当致力外交,将外交操作一手掌握,也对印尼过去的「自由与活跃」(free and active)外交路线加以强化。普拉伯沃总统一方面强调印尼的穆斯林性,提议印尼可以派遣千人维和部队前往加萨维和,也指出印尼是全球枢纽及G20国家,要在五年内经成长达到8%。也说他遵循无敌国外交:「一千个朋友太少,一个敌人太多」,要透过多方结盟以争取印尼最大利益。更说印尼不会在美中选边,并希望可以维持东协中心性(ASEAN Centrality)。

其他包括巴西、墨西哥、南非等,也对全球南方的角色与方向等有自己的看法。不一定会接受让金砖集团成为对抗民主集团的单位,也多不认同中国(或是印度)可以代表全球南方。随着全球南方的声量升高,这个代表权争夺战也日益激烈。

「多方结盟」取代「不结盟」,是展现自信还是对集团对抗情势的妥协?
如果说现在的「全球南方」与「不结盟运动」的最大差异,是「多方结盟」(Multi-aligned)取代了「不结盟」(Non-aligned)。这些国家对不同阵营采取既能合作则合作,但避免直接对抗的态度。同样是不让自己成为其他集团对抗中的一员,但与其采取冷淡中立态度,现在的做法是有机会就合作,不因为对方是属于什么阵营。

例如在俄乌战争中,同属民主阵营的印度一方面会给与乌克兰人道援助,也公开称俄罗斯是侵略者,表示不认同俄罗斯的作为,但另一方面,当要对俄罗斯谴责与求惩等议案上,新德里就采取弃权态度,避免自己明显加入西方阵营对抗俄罗斯。印度称自己的作法是「多方结盟」,从2022─2024年受到西方国家不少压力,但川普上台改变对俄罗斯态度后,印度的立场瞬间成为美国处理俄乌战争停火协议的重要资产。

类似的态度也展现在阿拉伯联合大公国与沙乌地阿拉伯上。这使这两个国家成为川普意欲调停俄乌战争的重要(中立)第三国,其场地提供美俄会谈。印尼也将自己加入金砖集团的决定,说这是他多方结盟的决定。印尼一方面强调其加入金砖集团不是为了对抗美欧西方世界,而是将其视为与中俄合作的平台。过去印度、印尼都是不结盟运动的代表,尼赫鲁与苏卡诺更是积极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关键领袖。但现在其政策都从不结盟转向多方结盟,不加入任一阵营的精神还在,但是方式已经相当不同。

而随着「民主VS.极权」的体制性对抗日益清晰且剧烈的发展下,这个「全球南方国家多方结盟策略」的发展,是否会重蹈当年「不结盟运动」到后来无法摆脱冷战逻辑的覆辙呢?与当年不结盟运动的差异,在于现在全球南方国家的力量远超过当年还困顿在建国初阶段的不结盟世界。例如印度被美国视为是能改变全球战略平衡的关键国家。但其力量要作为国际事件的驱动者还力有未逮,因此多方结盟更像是反映这个无力改变但又希望不要被东西集团制约的妥协策略吧。

 

作者是读错书,入错行,生错时代的政治边缘人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