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本人並非一個僵化或意識形態至上的領導者。他更像是一位機會主義者,決策風格即興而不拘泥於形式。(美聯社)
川普本人并非一个僵化或意识形态至上的领导者。他更像是一位机会主义者,决策风格即兴而不拘泥于形式。 (美联社)

◎何瑞恩(Ryan Hass)

历史上曾经有某些时刻,美国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而背弃自身原则,撤回过去所做的承诺。例如,在美苏冷战竞争期间,美国基于地缘战略考量,与拉丁美洲和非洲若干不民主、甚至不道德的掌权人物,达成各种交易。一九七○年代初期,美国为了与巴基斯坦建立关系─尼克森政府认为,这对美国发展与中国的关系至关重要─对巴国向当前孟加拉国境内的孟加拉族群施加的大规模暴行,选择视而不见。当然,接着还有一九七九年,美国将外交承认从台北转向北京,试图借此在冷战中取得对抗苏联的优势。

川普2.0外交政策 动机模糊不清

如今,在川普总统的领导下,美国似乎再次转向一种不讲道德的外交政策路线。例如,川普已经宣示,美国应该掌控巴拿马运河、格陵兰和加拿大。他还主张必须结束乌克兰战争,并与俄罗斯关系正常化,即使这意味着必须完全迎合俄国总统普廷的要求。过去,美国在抛弃原则与承诺时,通常是为了达成某些明确的战略目标。然而,当下的独特之处在于,川普的动机显得模糊不清。

全球事务立场 川普团队有分歧

举例来说,美国国务卿鲁比欧(Marco Rubio)解释道,川普之所以致力于促成乌克兰停火协议,推动与俄罗斯关系正常化,是为了执行所谓的「反向季辛吉」(Reverse Kissinger)战略,亦即拉拢俄罗斯靠向美国,孤立并削弱中国。另一方面,国防部长赫格塞斯(Peter Hegseth)则表示,美国需要结束乌克兰冲突,以便将资源从欧洲转向亚洲。此外,美国内部还有一些声音主张放弃乌克兰,转而建立一种基于「势力范围」(spheres of influence)概念的新全球架构,即由美国、中国和俄罗斯等强权决定周边小国的命运。按照这种逻辑,俄罗斯将被允许在欧洲周边重建其势力范围,美国则重新主导拉丁美洲,并可能默许中国对其周边地区的掌控。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美国人认为,川普想要结束海外战争的真正动机,源自于更专注解决国内问题的本能,而此一目标也确实获得美国大多数民众的支持。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川普扩展美国疆界的野心。川普的支持者认为,这种扩张欲望植根于美国精神。按照这种逻辑,川普需要壮大美国,以协助化解国内的社会分裂,并为美国人民提供新的目标与发展方向。川普的反对者则认为,这位总统对他国领土的觊觎之心,反映出他的无知与傲慢,只是试图拉抬个人历史定位的拙劣之举。

机会主义者 川普决策风格很即兴

本文的重点在于凸显,没有一致的理论可以解释川普政府的声明或行动。川普及其顾问团队并没有提出条理清晰的说明,将川普的各种冲动行为串连成任何一种形式的大战略。事实上,川普政府是由分持不同观点的高层官员所组成,这些官员对全球事务的立场存在重大分歧。部分官员主张,美国应该重建单极霸权,以确保其全球主导地位。另一些人则认为,美国必须利用有限的资源,优先维护在亚洲的战略利益。也有人主张,美国应该进一步克制行使权力,减少海外的干预行动。还有传统的商业界人士,敦促川普聚焦于为美国企业与劳工争取更有利的经贸协议。

面对这些互不相让的众声喧哗,川普居于其上扮演着仲裁者的角色。有时候,川普会支持优先关注亚洲的立场。而在另一些时候,他也可能会被限制美国对外干预的观点所影响。川普本人并非一个僵化或意识形态至上的领导者。他更像是一位机会主义者,决策风格即兴而不拘泥于形式。

营造不安 迫台承担更大自卫责任

对台湾而言,这意味着不要期待会有拨云见日的时刻到来,明白揭示川普对亚洲未来的真正规划。事实上,川普及其顾问团队会刻意让台湾处于不安与不确定的状态,这是他们施压台湾为自身安全承担更大责任的策略之一。要让川普挺台湾,诉诸意识形态的契合或共享的价值观,是行不通的。对川普来说,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是,美国的再工业化(reindustrializing)愿景,离不开台湾先进企业所提供的关键技术与生产能力。

另一方面,台湾的安全也仰赖与美国维持强健的伙伴关系。这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局面,使台美双方都必须谨慎管理彼此的关系,以维护各自的利益。

川普不是一个会在安全议题上对中国采取鹰派立场的领导者。他向美国人民承诺,会对中国保持强硬态度,但同时也表示他将与习近平达成协议,确保美国不会卷入战争。川普不会乐见台海两岸紧张情势升高,尤其在他认为是台北方面挑起事端的情况之下。这使得赖清德总统有强烈动机,在两岸关系的管理上保持稳健,避免给北京任何可以升高紧张的借口。虽然赖清德无法阻止中国与日俱增的军事与「灰色地带」侵扰压力,但他可以努力向国际社会证明,北京的霸凌行径并非由台湾的政策或言论所挑起。

国安议题 台湾朝野政党应有共识

在这个变动不居的时刻,台湾的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或许是在国内寻求共识。他们需要在彼此竞争的政党之间寻找交集。台湾的政治光谱分歧,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完全实现所有的诉求。主要政党必须在「彼此让步」与「全盘皆输」之间做出选择。如果这些政党无法在中国威胁的程度与紧迫性,以及国防开支、能源安全、经济韧性,还有政府应该投入多少资源来满足社会与安全需求等关键问题上达成妥协,唯一的受益者将是北京。台湾内部的政治分裂与失能,将使北京获益。台湾人民反而成为牺牲品。

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缩小了台湾犯错的空间。然而,台湾的领导者仍然拥有主动权。希望台湾的政治领袖能够将外部动荡,转化为寻求妥协与共识的契机,以确保台湾的长远利益。

◎何瑞恩(Ryan Hass)

◎何瑞恩(Ryan Hass)

(作者何瑞恩为美国智库布鲁金斯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中国中心主任、辜振甫暨辜严倬云台湾研究讲座;国际新闻中心陈泓达译)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