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晓康
【按:骆家辉自是美国政治家中的「中国通」,或称「中国明白人」?他不仅是华裔,还当过驻华大使,下引他解读「中国人」,并非「外交」或「政治」这一环,非常接近柏杨(劣根性)甚至鲁迅(民族性)的看法,已经深入「文化」或者「民族性」层面,但是,还是没有邓小平「深刻」,邓屠夫是彻底的把中国人当「畜牲」看的,认为只要「喂饱了」中国人,政权即无忧,今天的问题是,中国人是否确如邓小平的预言和判断呢?答案是全体中国人要回答的。 】

2016年的六四,香港市民支援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支联会)一如往常举行烛光纪念晚会,但是多所大专院校的学生会今年决定不参加晚会,改为自行在校内举办「六四学运论坛」,讨论香港前途问题,而非大陆民主建设。
香港学生想跟中共或中国切割,必须找到有效的议题才能让声音变大,六四成了议题之一,但是这并不表示港青就不支持六四的价值,更不是赞成六四屠杀。所谓香港主体性,在政治诉求上可能是与中共分离或不分离,并不意味一定是「港独」。
两岸三地愈来愈多1990年后出生的年轻人,对六四的认识模糊,情感渐渐淡薄。我觉得,时间是记忆的杀手,不能要求别人一定要知道六四。
这是一个「六四边缘化」现象,发生在二十七年之后。
但是,放置更阔远的视野下,「六四」却一个迷思。
我在《鬼推磨》一书中,曾以二〇一〇年「阿拉伯之春」分析伊斯兰文明之衰退,提到两个观点:第一,政治制度落后,物质表明可以极奢华,其实依然处于原始层级,残暴血腥;第二;文明、价值、习俗等靠千百年养成的系统,可以为短暂的政治形态和制度提供资源,却不能相反,由政治形态来型塑它。
比照中国的「八九六四」,情形更复杂。天安门学潮其实就是一场更早的「阿拉伯之春」,亦属学生抗议(骚乱),但是它启动了所谓「苏东波」浪潮,即共产制度圈内苏俄东欧部分解体,并良性渐进至新的民主政体的建构,提供了「和平转型」的成功范例,迥异于二十年后阿拉伯世界的那个「春」,可能关键在于文化层面——伊斯兰与基督教、东正教的差异;
但是「八九六四」以失控、镇压告终,在本土恰好启动了权贵专制(市场列宁主义)为特色的另一种新制度的建构,并且出现持续二十年的经济增长,政治、精神、社会、环境皆遭严重破坏,代价极为高昂。
这场官民冲突,也彻底颠覆现代政治学的基本教条。学生请愿静坐绝食,和平理性非暴力,北京甚至出现「小偷罢偷」,全民道德空前纯净,一个民族出现她最神圣的瞬间,却仅仅由于一个人,即邓小平的拒绝,化为乌有;这个政权,连它名义上的最高领袖总书记,都拒绝镇压学运,但是结果却是一场大屠杀。这些极端的不合理,是一个制度的意外昏厥,还是一个文明的内在本质?
大屠杀之后,中共遵照邓小平「韬光养晦」谋略,大开国门,向西方献上廉价劳力和生态资源两大「厚礼」,这样卧薪尝胆的韬晦,为什么没有出现在学潮发生之初?学运明明没有向中共要政权、自由、民主,只是要求对话而已,用坦克机枪对付这么温和的学生,与深谋远虑、卧薪尝胆的对付西方,在智力、谋算上完全不对称,这也颠覆了常识;
凭简单的逻辑可以判断,邓小平欲用发展经济来挽回屠杀导致的合法性缺失,然而这两者是不能交换的,以邓小平的农民观念,只要让中国人吃饱饭,再有点钱,这个政权就不会倒,这么荒谬的「前现代」设计,居然大获成功——中国经济起飞、民间岁月静好、中共手里掌握两个百万亿——究竟是中共的政策好,还是亿万人民勤劳苦干,已经分不清楚,而所谓富裕,则是贫富崩裂,社会公正消失。
邓小平的「开放」,也诱惑西方打开「最惠国待遇」和「世界贸易」两扇大门,而中国从不遵守协议和规定,不仅不给中国「廉价劳力」基本人权,也盗窃西方技术,两厢占便宜,铸成世界第一经济体,却是一个「数码列宁主义」,比毛泽东中国从苏联抄去的中央计划经济,大大升级一步。
在邓小平设计下,中共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他的韬光养晦之下,欧美不是养祸遗患?
在中共的高科技监控、数码集权之下,民众不是连韭菜都不如?
在经济大幅增长了三十年之久,中产阶级不是更加朝不保夕?
已经「红薯换蒸馍」的农民,蜗居在大都市边缘,不是再也回不了家乡?
扛着上面六个老人的小伙子,房子妻子孩子要得了一样吗?
这都是用「六四」换来的。
附:
前美国驻华大使 骆家辉 对中国人的了解:
1.非常聪明,但非常相信传言;
2.凡事喜欢抢,从出生抢床位,到临终抢坟地,从头抢到尾;
3.在大事上能忍气吞声,但在小事上却斤斤计较;
4.能通过关系办成的事,绝不通过正当途径解决;
5.计较的不是不公平,而是自己不是受益者;
6.动辄批判外界,却很少反思自己;
7.自己爽不爽没关系,反正不能让别人爽;
8.不为朋友的成功欢呼,却愿为陌生人的悲惨捐助;
9.不为强者的坚持伸手,愿为弱者的妥协流泪;
10.不愿为执行规则所累,宁愿为适应潜规则受罪;
11.不为大家的利益奋斗,愿为大家的不幸怒骂;
12.不为长远未来谋福,愿为眼前小利冒险。
13. 幸好自己是美国人,不是中国人。(Paul脸书)
(文章转自作者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