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窗碎语 2023年04月13日转自 新世纪

 

1644年,中国有四个皇帝:顺治(其实是多尔衮)、崇祯、李自成、张献忠。
有人会问,哪个皇帝是合格的领袖?

 

崇祯显然不是。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一个朝代,没有之一。朱重八的家族血统中有着最无耻的基因,所以才会有崇祯的那句名言:“朕非亡国之君。”

他不是亡国之君,那还有谁是呢?明亡在他手里是历史的必然。

古来亡国之君亡的五花八门,有以酒亡,有以色亡,有以暴虐亡,有以奢侈亡,崇祯是以毁灭人才而亡。

读明史会让你产生这样一个强烈的感觉:崇祯仿佛与他手下的治世能臣都有着深仇大恨似的,非要把他们置于死地而后快。

同样是一批人,在崇祯那是亡国之臣;在李自成那是阿谀之臣;在多尔衮那是经纬之臣。为什么会这样,“一人治”之必然也,朕即天下,朕的性格也就决定了国家的命运。

崇祯把自己当天才,把臣子当庸才。然而不幸的是他自己偏偏是个庸才。二流的领导不敢用一流的部属。崇祯充其量是个三流货色,敢用谁?人才不用,国家必亡。

崇祯为什么不能用人才?史载:“帝刻忌。”何谓刻忌?猜忌和嫉妒,再加刻薄。他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心眼却比针尖还小。

李自成兵临城下,有人建议调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入援京师。此举意味着放弃辽东。崇祯明明想这么做,可他自己偏不说,要让臣子们说。臣子们早看透了这一点,偏不说。

大顺军的炮声已在西直门外隆隆响起,崇祯问一个大学士:“今事已急,此议如何,你说一句话就可以定夺啦!”那个大学士跪在地上,不发一言。崇祯追问再三,大学士始终像个哑巴。崇祯皇帝一跺脚,回后宫去了。须臾,城破。

大学士说了,李自成很可能会退兵的,但李自成走了,那大学士的脑袋还能保住么?

前方战事告急,崇祯甚至打算借民间一年的房租,结果全国怨声鼎沸,骂崇祯皇帝是“重征皇帝”。他没有钱吗?李自成破紫禁城,打开皇宫藏钱的地方,不禁惊呆了。库中“有镇库银,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皆五百两为一锭。”有许多金银都发霉了。

朱家坐了近三百年的江山,但骨子里还是农民,他舍不得。

袁崇焕对崇祯说:“予我钱粮兵马,我一人足以守辽。”崇祯无语。他为什么无语?他一定是嫉妒了。皇太极那么拙劣的反间计崇祯会看不出来么?鬼才信呢,他只是找一个借口以泄私愤,所以才会“磔袁督师于市”。

在中国,人们很少赞美天才,如果赞美,那天才或者已经死了,或者离死不远了,不信你就品。

 

张献忠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袖也是因为嫉妒心太强。

据史书记载,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后,发布命令要开科举选拔人才,经过考试,120位幸运儿得以高中进士。四川成都华阳县人张大受高中状元,此人“年位三十,身长七尺,颇善弓马。”

各位大臣向张献忠上表祝贺:“恭喜陛下首开科举得到天下奇才,这实在是天降大贤帮助陛下,不久便可实现一统天下的大业。”

张献忠非常高兴,立即召见了张大受,给了张大受金币、刀马等十几种赏赐。并让新科状元跟随其左右,形影不离。

然而只喜欢了三天,他就有些自惭形秽了,道:“这头驴子养的,咱老子爱的紧。但是只要一看见他,咱老子有些怕看见他。你们快些给我收拾了,不要再叫他来见咱老子了!”

于是,张大受就稀里糊涂地被满门抄斩了。

张献忠讨厌文人,认为文人奸诈伪善,所以四川的文人差不多被他杀光了。他曾一天内杀了自己二十名文官。有人认为他杀得太多了,他说:“文官还怕没有人做吗?

人才在中国不如奴才受待见,主要就是统治者内心的嫉妒。

因为嫉妒,统治者才会喜欢吹捧和告密。

除了嫉妒,还有残暴,也许嫉妒的人都是残暴的,如果还没有表现出残暴,那只能说明手中还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甲申年十一月初十,大西军驱赶人们到成都东门外九眼桥屠杀。当刽子手将要举刀时,迅雷炸响三声,张献忠怒斥苍天:“你放我到人间来杀人,今天为什么用雷来吓我?”命令士兵驾起大炮,对天空连放三炮。这一天,被杀者无算,尸首塞满了河道,九眼桥也因此而折断。

张献忠打下麻城,他把女人的小脚砍下来堆成山,带着他最心爱的一个小妾去参观。小妾笑着说:“好看好看,只是美中不足,要再有一双秀美的小脚放在顶端,就再好也不过了。”

张献忠笑咪咪地说:“你的脚就最秀美。”于是,他把小妾的脚剁下来放到“山尖”上。

张献忠看着自己的“杰作”,笑道:“不亦快哉!”

 

李自成是一个合的领袖吗?答案是否定

崇祯元年元旦,大雪,李自成与几个穷哥们在山中饮酒。兄弟们推自成为首造反,道:“或取皇帝,也未可知。”

李自成说:“这事要问一下老天。”于是他取一支箭插雪中,深深一拜,道:“若可作皇帝,雪与矢齐;不然,则否!”结果,漫天大雪飘然而下,雪没过箭羽。自成大喜,遂起兵造反。

十余年后,他进北京。在承天门下,他又问天。对准承天门的匾额张弓搭箭,道:“若射中‘天’字,便坐稳天下。”结果不中。

李自成进北京后,完全是一副庄稼汉作派。国家已是他的了,可他还要敛财。

李自成全盘接收了崇祯的国库不算,天天还要对达官贵戚们严刑考掠,搜刮金银。大顺军从进京到离京,一共四十二天时间,几乎天天要把大量的金银运往西安。吴三桂起兵后,李自成亲征山海。大顺军精锐悉出。可这些远征军战士居然带着大包小裹去打仗。

闯王进京的目的就是为了捞一把。他根本无意在北京建都。他说:“陕,吾之故乡也。富贵必归故乡。十燕京未足易一西安!”

1644年的西安弥漫着一股浮躁的空气。轻易到来的胜利使李自成丢掉了耐心。

如果他有皇太极一半的耐心,结局也许不会是那么悲惨。

皇太极数度兵临北京城下,部下多劝皇太极拿下北京,然而皇太极说:明朝是一棵大树,根深叶茂,现在以我们满清的力量,还一下砍不倒它。取了北京也没有用。我现在带你们所做的事情,就是把这棵大树的枝蔓一根根砍掉。今天砍一根,明天砍一根,天长日久,它就成了枯干。最后轻轻一推,便轰然倒地。

李自成一生都在战场上驰骋,可是他最大的对手却是他自己。他没有改变自己,因此他也无法改变世界。他的战场是如此辽阔,他的胸襟却如此狭小。

李自成也是一个妒才嫉能的人。他杀李岩,与崇祯杀袁崇焕异曲同工。这应了鲁迅的一句话:暴君统治下的臣民,可能比暴君更残暴。

幸亏李自成失败了,如不失败,大顺王朝会比大明王朝好么?未必。

大顺军打下安徽桐城,百姓箪壶食浆,以迎义师。一个老农民在城门口拦住几个大顺军战士,絮絮叨叨地向他们讲述自己如何受官府压榨,生活如何凄凉。一个大顺军小头目说:“哎呀,你既然那么苦,何必还活在世间呢?”

说完,一刀就把老农砍死了。

 

公元1644年前后,中国唯一合格的领导者就是多尔衮。

和成吉思汗一样,八旗铁骑几乎把冷兵器时代的征伐演绎到了完美的极致。

李自成的骑兵平时是不给战马不饮水的,而是饮血,杀俘虏的血饮马。打仗前一天,往往不饮马,让马特别饥渴。上了战场,战马一旦闻到血腥味,奔腾嘶鸣,眼睛发红,简直像狮子一样。骑这种马冲锋陷阵,攻无不克。但大顺军仍远不是八旗铁骑的对手。岂止不是对手,完全是不堪一击。

多尔衮及其后代对中国历史做的最大贡献就是国家的完全统一。直到今天,我们还享受着睿亲王留给我们的这一笔丰厚的遗产。

清朝接手明朝时,明朝只剩下三百五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没有多尔衮,今天我们出山海关就出国了。出嘉裕关也一样。中国领土在满清人手里翻了三倍还多。清朝留给民国的领土是一千一百万平方公里。

梁思成先生当年曾陪同一位苏联建筑家参观故宫。面对金碧辉煌、气势磅礴的皇家建筑群,那位建筑家说:“我禁不住要跪下来了!”想必多尔衮在踏进紫禁城的那一瞬间,也会生出同样的感觉吧,否则你就无法理解他和他的子孙为什么那样如饥似渴地学习汉文化。

满清开国,面临的问题是汉化。满清亡国,面临的问题是西化。开国的摄政王多尔衮汉化成功了,实则是失败了。亡国的摄政王载沣西化失败了,实则还是失败了。

满清从不拒绝在他们看来是优秀的东西,这正是他们强盛的原因。在所有的优秀东西中,他们最不拒绝的是人才。

皇太极和多尔衮们像重视生命一样重视人才,包括重视敌人阵营中的人才。

锦州总兵祖大寿曾杀死无数清兵,投降后又逃跑,十年后再降,皇太极仍能容忍,使用。

多尔衮又在皇太极之上。吴三桂来降,多尔衮立即给了他与自己平等的待遇——封王。

多尔衮的聪明使他拥有了巨大的人才库,而人才库又使他变得更聪明。多尔衮的每一个举动都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受封“睿亲王”,当之无愧。

甲申年,这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签收的是怎样一个巨大的摊子呀。你看他,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帷幄中迭出妙策。仅用人一项,就不知超出崇祯千万倍。

吃掉中国后,他脚下不仅匍匐着汉人,还有蒙古人、回人、藏人。清朝分而治之,分而用之。

对藏族人,用宗教。你不是信佛吗?我在承德给你建庙,全部仿造拉萨的气象,请喇嘛来当大爷。

对蒙古人,用婚姻。你不是不安份吗?我把所有的皇女都嫁给蒙古的王子,她们生的儿子,都是我的外甥。你长大了,会造舅舅的反?

对汉人,我给你做官的希望,你就会服服帖帖的。再就是杀人,剃发,换衣冠。

在那个时代,对一个男人来说,剃发近乎于阉割。在某种意义上远甚于身体的死亡。多尔衮的剃发令实则是一种精神凌迟。


1644年,在世界另一端的英国,克伦威尔率领着国会军在马斯顿草原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次战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崇祯皇帝自缢五年后,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一世走上了断头台。1640年代,东西方先后有两位大国的君主走向死亡,可他们的死亡却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西方资产阶级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中国却又一次以暴政取代暴政。

1644年的历史是用汉民族的鲜血书写的。满清贵族踏着汉人累累的尸体步入他们最辉煌的事业的祭坛。明成祖时曾进行过一次人口统计,全国人口为六千万。明末为一亿。而满清入主中原后,到清世祖时又进行了一次人口统计,全国人口只剩下一千四百万人了,锐减了百分之八十多。一个小小的扬州,就被杀害了八十万人。

满族征服汉族,始终贯彻一个既定方针:屠杀。对蒙古人和朝鲜人却不是这样。清军占领辽东地区后,先是担心当地穷人无法生活而造反,就把辽东地区的贫民都抓起来杀掉,称为“杀穷鬼”。两年之后,清军又怕辽东的富人不堪压迫而反抗,又把辽东地区的富人几乎杀光,称为“杀富户”。如此大规模屠杀两次,辽东地区的汉民基本殆尽。

1644年的历史为何这么悲?一个大国军队不可谓不多,武器不可谓不精,地域不可谓不广阔,为什么只会望风退?满清入关的时候,满八旗、蒙古八旗、汉八旗、兵力加起来才十七万人。李自成就有百万大军,更遑论明军正规军。汉人上亿。可就是这十七万人,竟斩关夺将,一路凯歌。他们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奇迹。

明末,清军尚未入关,但几次撕破边墙进京畿骚扰作战。曾大败大顺军的孙传庭挟潼关大胜的余威,进京勤王。一天,他的部队与一小队清军骑兵相遇了。明军有几千“身经百战之士”,清军只有几十人,明军隔着一条河向对岸清军叫骂,正骂着,十几个清兵策马渡河喊杀而来,几千明军吓得魂飞魄散,转身就跑,被踏死的不计其数。

扬州城破,清军开展大屠杀。扬州顿成地狱。比地狱更难忘的场景是那些人民引颈受戮的场面。史载:只要遇见一个满族士兵,“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颈受刀,无一敢逃者。”就像一个蒙古兵可以命令几百个波斯百姓互相捆绑起来,然后乖乖地被他们杀掉一样,清兵在扬州也是这样。一个清兵,遇见近五十名青壮男子,清兵横刀一呼:“蛮子来!蛮子来!”这些人皆战战兢兢,无一敢动。这个清兵押着这些无捆绑的人去杀人场,无一人敢反抗不说,甚至没一人敢跑。到刑场后,清兵喝令:“跪!”呼啦啦全部跪倒,任其屠杀。

我们汉人的祖先究竟是怎么了?为何如此懦弱?

1672年,法国路易十四国王率大军对荷兰进行灭国性攻击。荷兰极小,抵挡不住,但誓死不降。荷兰人民挖开海堤,引大西洋淹没其国。宁将全部财产和家园毁于海水,也绝不留给侵略者。随即登上舰船出海,漂流远洋,决不屈服。

两千多年前,一个汉兵可以顶五个匈奴兵。一千年前,十个宋兵不抵一个金兵。四百年前,一百个明兵也未必抵一个清兵了。至清末,英国的几千人远征军,绕过大半个地球来打中国,清朝有常备军数百万,竟被打得求饶,那是一千个也不抵一个。


顾炎武曾说过:“有亡国,有亡天下。”

一朝一姓亡是亡国,全民族为异族征服则谓之亡天下。

如果国是你一姓之国,凭什么让我拼着一腔热血去保卫它?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家姓史而已。帝王既视国家为私产,人民也视国家为商品。苏联解体时,中国人为之扼腕,这让俄罗斯人很是不解,我们都不在乎,你急个毛呀?

明朝亡在它的臣子没有尊严和自由。没有哪一个朝代像明朝皇帝那样喜欢打臣子的屁股。有时候,一百多个大臣被摁在丹墀下,露出白花花的臀部。棍棒飞舞,鲜血横飞,蔚为壮观。

朱重八视臣子为粪土。对最高贵的士大夫的侮辱往往从最见不得人的私处开始。到了朱由检,更上一层楼。某次,一个大臣对自己的错误不承认,崇祯大怒,下令就在金銮殿上用刑。几个内阁大臣连忙奏道:“在殿上用刑,是三百年没有的事!”朱由检说:“这家伙也是三百年没有的人!”

因为崇祯如此不得人心,当李自成将要杀入紫禁城时,他击钟呼唤百官,无一人前来。随他在煤山赴死的只有一个太监。李自成找到崇祯的尸首后,把它放在大路口,没有一个明朝大臣跑去哭丧,只有一个和尚用麦饭做祭品,吊丧。而次日,李自成下令百官报名出来相见,几乎所有的大臣都跑去了,在院子里站着等了一整天,结果还没见到李自成和刘宗敏的面。

史书谈到这段历史时写道:“百官皆好降。”为何好降?难道和“廷杖”没有一点关联吗?明朝从朱元璋到朱棣到朱由检,开创了屠杀大臣最多、最惨、最无理、最无耻的先例,你还能怪明朝大臣没有气节么?

1644年的历史也告诉人们:离专制中心,众叛亲离就越多,抵抗也就越弱。明朝人写的《甲申传信录》中讲:李自成攻北京,明朝守北京的大营兵四十余万,部将数以千计,“临敌力战,死于疆事者仅二人而已。”

北京陷落时,自杀殉国的官员,南方人多于北方人。浙江六人,江西二人,河南二人,直隶只有一人,加起来不到一个班。而东京陷落时,自杀殉国的可是数以万计。


在明朝受尽屈辱的大臣降清后,一个个都像打了鸡血,在与自己同胞作战的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勇气、谋略和聪明才智,真令人叹为观止。

真正打下汉人天下的正是汉人。《康熙传》中指出:“满族人在征服中华帝国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付出任何代价,而由汉人中最勇敢的人替满洲人为反对他们本民族而战。”

吴三桂在宁远前线,并没有显出多么强的战斗力,可一旦易帜后,变得像豹子一样凶猛,对李自成的大顺军百战百胜。

洪承畴投降后,妙计倍出。传檄定江南。明朝兵部侍郎钱谦益曾投水自杀,可由于“水太凉”而没有死成,也投降了多铎,做了清朝的官。他和写作《圆圆曲》的吴伟业的文艺创作都在入清后达到了新的高潮。钱谦益曾发明了一件样式特别的外套:小领,大袖。一位江南学者问他这衣服代表哪朝风格,钱谦益故作戏语道:“小领示我尊重本朝之制,大袖则不忘前朝之意。”那学者讽刺道:“先生真是两朝‘领袖’!”钱谦益受的羞辱太多了,可他仍滋滋润润地活到八十二岁,这说明他在新朝过得相当好。满清对这些明朝旧臣的最高待遇就是把他们统统写进了《贰臣传》。

中国的汉奸丰富多彩,叫人说不尽,道不完。汉奸在哪里?汉奸在我们心里。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大规模的汉奸高潮,一次是在甲申年,一次是在抗日战争中。汉奸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外国主人面前俯首低眉,百分之百的奴性。二是打内战,征伐自己的同胞时显示出无比的英勇。

1644年,清军兵锋已逼近湖北,李自成被追得如丧家之犬,很快就要死在九宫山。可就是在这个关头,镇守武汉的明朝总兵官左良玉还顺江东下,准备攻打南京,美其名曰“清君侧”。南京在什么人手里?南京还在中国人手里嘛。镇守南京的马士英也露出一副汉奸嘴脸,说:“我们宁可死在清人手里,也绝不死在左良玉手里!”

1644年,江苏有个曾当过官的人,躲到乡下去教书,在胸前刺了“不愧本朝”四个字,又在左臂上刺“生为明人”,右臂上刺“死为明鬼”。一天,他脱衣洗澡,被人看见,立即向官府告发,被处死刑。

南京大屠杀时,日本人抓住国民党军人后,进行甄别。在押的上万人中潜藏着换了服装的师长、团长。日本人喝道:“谁是当官的?站出来!”顿时森林一般的手指向那些真正的师长团长们。结局是一样的:指认人的人和被指认的人都难逃一死。

2019年5月2日薄暮时分,我一人一车误入抚顺萨尔浒,适时恰逢决定明王朝命运之战发生了四百周年,感慨之余,拈诗以志。

转眼之间,四年将过,明也已经亡了将近四百年了,可1644年的那一声沉重的叹息,仍然在历史的回音壁上激荡着,绵绵不绝。

(本文根据某大佬的一篇雄文改写)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