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晓康
【按:若非今日在网上浏览,我不会发现明天竟是「五四」,中国「新文化」与「革命」的双源头,从传统或非激进的角度,那便是当代中国灾难的源头,而这场灾难又离不开一个湖南人。 「五四」激烈批判中国人的「国民性」,最通常的,就是奴隶性与一盘散沙,温和一点的也是「民智不开」,总之通盘负面,所以必须「改造」,这便是中共和毛泽东搞极权的思想根源,由此也不把中国人当人看。但是,有人完全从另外一种视角看中国民族性,他就是钱穆,「五四」以降,他的看法一直很微弱。他说:「我们最需防戒的,是千万不要用空洞的名词,现代的观念,来轻率批评我们的古人。」中国知识分子把所谓「国民性」作为思考和批评的对象已经一个世纪,一以贯之的是一种否定的思路和方向。该听听另一种思路和方向的说法了。钱穆所说的「民族性」大约是针对这种「五四」思路和方向,特意反之道而行之,专朝肯定的思路和方向来说的。 】
一、性格
西方重先天自然
中国重后天人文
中国人的天性和合性多于分别性
——男女长幼的先天分别性,到后天人文就趋向和合性﹕中国人的家庭和社会;
——西方多讲个人,中国多讲人伦。夫妇为人伦之始,然后才有父母子女;
——西方讲征服,一个民族向外征服而成为帝国,如罗马;中国人只讲对朝代的京城的政治凝结;
——西方历史之常是分,中国历史之常是合;
——西方有宗教,因为讲人与天的分别;中国没有宗教,因为讲人与天的和合;
——中国文人同当政者的关系,不讲革命、推翻,也不无条件服从,是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大家不信我的道理,我还是我,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中国当政者对文人,如鲁哀公之悼孔子﹕「昊天不吊,不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这种厚道,是不用你也礼貌敬重你,可算仁至义尽。 (还有孟子、王斗、范睢等故事,说明当时游士们的气焰高涨。钱穆以此说明,中国并非四千专制,贵族与平民的礼貌相处,西方没有。)中国统治者推崇孔子,并非自汉武一人始。
——先秦诸子很少「国家主义」,都只有「天下主义」。抱「国家主义」的只有屈原一人。吕不韦广召各家学者汇撰《吕氏春秋》,并不为秦国一家,是为天下统一开先路;西汉初的《淮南王书》及汉武帝的表彰五经,亦如此。
二、行为
西方重英雄性
中国重集团性
从历代创天下的人和事来看,大英雄不成事,反而是平庸之辈率一群英雄才成事。每一集团的领导人不易见其英雄性,英雄性之表现,常在领导人之下。钱穆观点如此。
——这种历史,起于秦末楚汉相争,大英雄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刘邦说,我能用萧何、韩信、张良三人,项羽只范增一人,不能用,所以我得天下。
——三国时,曹操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但刘备绝无英雄性,曹操也是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唐太宗幕府十八学士,宋太祖、明太祖均非英雄。
——《水浒传》之晁盖、宋江皆最无用,英雄是林冲和武松等辈;《西游记》之唐僧也最无用,神通广大者孙悟空。
——汉惠帝时「萧规曹随」故事。
——汉文帝与贾谊故事,「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文章转自作者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