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诚(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中国问题与国际战略学家,《宋國誠觀點》YT頻道主持人)
鏡報 20250428 转自新世纪
美中贸易大战是21世纪最大的国际事件,其结果不仅将重塑世界格局,也将影响美中两国与世界的命运。这一场无烟硝,但最坏情况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大国博弈,无人可以幸免或逃脱,我称之为「第二次世界贸易大战」(1920-30年代为第一次)。
1,中国崛起:美国经济的加害者?
故事必须从本世纪初期说起,自美国国会投票决定实现美中贸易关系正常化,给予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PNTR)以及协助中国进入WTO以来,美国就成为中国廉价商品剧烈侵蚀与疯狂掠夺的对象。从1999年到2005年,中国对美出口增长了200%,到了川普第二任期,这个数字达到了400%,这就是美国来自中国的贸易逆差,其严重性不可言喻。但问题的真实性在于,美国的贸易逆差可否全部归咎于中国(这是一个复杂而关键性的问题)?抑或美国曾经犯下难以挽回的政策错误?如今必须亡羊补牢,强力遏制来自中国的贸易侵略。
既然门户洞开,中国没有理由不登堂入室。从美国「受难者」的角度来看,面对中国这一「嗜血狼族」对美国市场的攻城掠地,给美国带来长达20年的经济灾难:工厂倒闭、劳工失业、社区衰败、人口减少、贫穷犯罪、产业外移……。原本工业鼎盛的「湖州」(五大湖周边的工业心脏),如今被称为「铁锈带」(rust belt),曾经光辉亮丽的美国,如今黯然失色。
一个关键问题是,相对于美国是一个「高消费、低储蓄」的国家,中国拥有美国所缺少的、高达数亿的廉价劳工;他们被称为「鼠族」(或「蚁族」),一如法国记者Patrick Saint-Paul笔下(《低端人口》Le Peuple des Rats)的血汗奴工,他们可以在狭小的空间、恶劣的厂房、微薄的工资、污染的环境下工作十几个小时。正是这些产业贱民塑造了中国崛起,中国则把这些低价商品源源滚滚地输往美国。吊诡的是,美国这一超级大国,竟然败在中国的血汗奴工之下!
有人说,「廉价劳工」是中国固有的「低人权优势」,在我看来,根本是「反人道剥削」!中国正是以「内部低薪剥削」,通过「对外低价倾销」,换取高额顺差而吞噬美国。
2,美国的贸易逆差从何而来? -「中国冲击论」vs「中国福利论」
美国的经济内伤,历经了从「中国冲击1.0」到「中国冲击2.0」,至今尚未歇止。
中国14亿人口的生产能量,足以养活全球3亿人口,这是对中国产能过剩的鲜明描述。自本世纪开始,中国商品凭借低价竞争力,以摧枯拉朽的姿态席卷全球,导致美国失去超过200万以上制造业的工作机会,这一现象被视为「中国冲击1.0」(China shock 1.0)。
「中国冲击」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大卫.奥特尔(David Autor)和他的同事大卫.多恩(David Dorn)和戈登.汉森(Gordon Hanson)于2013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而引起关注,主要论点是:中国的低价贸易严重冲击美国的制造业(包括产业竞争力和劳动就业率),不仅灾情严重,甚至是哀鸿遍野。
这种惨状,至今尚未复原。在2021年《MIT News》的访谈中,David Autor表示,在受到中国打击的美国地区,即使在十年或更长时间之后也没有复苏。虽然,在「中国冲击1.0」时期,中国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阶段,所谓「8亿件衬衫换1架飞机」-血汗换美金,出口的产品多是玩具、家具、纺织品等产品。但随着中国的科技发展,特别是绿能科技和电子商品领域的充血性扩张,「中国冲击」进入了2.0版。
20250424越、韩打击中国制品逃避关税的产地诈骗。翻摄白宫脸书
川普的高关税政政策,绝非川普个人的偏好或冲动,而是美国20年来经济状况不断恶化的客观反应。翻摄白宫脸书
所谓「中国冲击2.0」,是指新冠疫情结束之后,处于内需疲软和产业升级的中国,大力推动「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策略。在脱离「中国冲击1.0」低阶版之下,中国大力推动高薪科技产业的输出,诸如6G通讯、电动车、锂电池、太阳能板等产品,从美国扩展到世界各国,形成全球产业的竞争阵痛。在规模上,中国已经由原先仅占全球商品出口总额的2%扩大到15%,从服饰、居家用品至电脑晶片等等,无所不包。但相同的是,中国依然采取殖民掠夺的低价倾销,对美国市场进行高端挤压。
对于「中国冲击论」,中国当然是不答应。中国认为,中国带来的不是冲击,而是福利。中国新能源产业代表的是先进产能和优质技术,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
自始以来,中国从不正视、检讨、解决对美国的贸易逆差,甚至洋洋得意于「产能过剩、低价倾销、套取顺差」的贸易投机行为,乃至强辩「中国为美国提供便宜货」而嘉惠美国人民。这种冠冕堂皇、脸上贴金的「中国福利论」,当然说服不了川普,甚至导致川普再次认定中国就是「罪恶之源」,中国就是美国再次伟大的唯一障碍。
3,贸易逆差:美国的宿命?
一种观点认为,美国作为一个美元霸权体系的供给者与维护者,贸易逆差本属必然和常态,这就是所谓「特里芬两难」(Triffin dilemma)。这是美籍比利时货币经济学家Robert Triffin(供给学派)于1960年提出,意指当美国以本国货币(美元)作为全球流通的信用货币时,必须提供额外的货币供给,并输出国外以满足世界对美元「准备货币」的需求(一般所说的「外汇存底」),否则国际贸易就无法以「美元」作为交易与结算货币,这将不可避免导致高估美元和贸易逆差。换言之,除非美国退出美元霸主的地位,否则贸易逆差看似美国不可逃避的宿命,一种「必要之恶」的代价。
然而,「两难」必须克服而不是放任,更不是无可奈何的承受。一般对于「特里芬两难/美国宿命论」的解读,既是消极的,也是错误的。 「特里芬两难」的真正含意,是指美国可以通过成功的国际贸易,再把积淀在外国央行的美元赚回来,以维持美元再次输出的「正循环」。换言之,公平的贸易循环,既是美国重振制造业,摆脱贸易逆差并维持美元地位的必要之途。由此观之,贸易逆差并非美国的活该或宿命。从美国的利益出发,川普的关税政策(摆脱特里芬宿命)正是为了打破不公平的贸易体制,维持美国自身与全球贸易正循环的必要之举。
4,川普为什么要打「高额关税」
川普的高关税政政策,绝非川普个人的偏好或冲动,而是美国20年来经济状况不断恶化的客观反应。川普面对的是:美国的制造业就业率,从1940年代的40%一路下滑至2020年的10%以下,美国在全球GDP的比重,从1960年的40%下降至2010年的22%以及2020年的26%。换言之,川普面对美国85年来持续的经济衰落,若不出马救援,美国不仅无法再次伟大,反而必将永远衰败。
对川普而言,关税是一种简单而快速的工具,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保护国内产业,以及作为与其他国家谈判的筹码。换言之,关税是美国的急救箱与救命丹。当然,这必将受到现有国际贸易体系下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引发「全球熊猫派」的反弹。但即使争论不休,美中关系的恶化和摊牌已经难以避免。
尽管川普的关税政策,在表述上相当素朴而粗糙,且总是翻来覆去,充满不确定性(实际上可能是「进3/退2/增1」策略的运用)。但一个核心重点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川普坚定相信,不公平的贸易体系正在榨取美国的利益,而中国就是这条榨取动脉。美国犹如一个被「中国吸血鬼」榨干身躯的骷髅,骨瘦如柴、奄奄一息。换言之,川普执政以来,高举「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既然是「再次」伟大,就是「曾经」衰弱。川普咬定,美中不公平的贸易关系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一句经常挂在川普嘴上的话语是:「他们(中国)吃了我们的午餐」,意指中国是一个贸易掠食者,所以川普决定「以牙还牙」。
5,「川普冲击2.0」揭开序幕
如果「川普1.0」已经累积对中贸易战的经验,或许可以将「川普2.0」面对「中国冲击2.0」的关税政策称为「川普冲击2.0」。这是一种通过「关税武器化」(weaponization of tariffs)以重塑全球贸易体系的「关税灭共」政策-并非促使中共政权的垮台,但却是一场遏制中国扩张并降低美国安全威胁的世纪大对决。
2025年4月2日,通过对180个国家「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s)的开征,美中贸易大战(第一回合)正式开打。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