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红利”到“老龄化负担”:解构中国年轻人不生育的底层逻辑 #人口 #生育 #结婚 (2025年3月特辑)| 青山读不完
在当代社会,一场前所未有的”全民公投”正悄然进行。
这次投票不在选票箱前,而是在产房里完成。
结果明确、广泛、持续——这就是人口负增长。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少子化”现象,更不是一个可以用”生育率下降”来搪塞的技术性问题。
它是千千万万普通人,面对现实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一种用身体、用未来、用沉默投出的集体反对票。
他们不是不懂国家统计局的呼吁,也不是忽视鼓励生育的补贴与宣传;
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坚定地说:”不。”
他们反对的,是当下的社会环境——
是高压、过劳、无解的内卷,是制度性剥夺下无法喘息的人生;
是”你不拼命,就没有资格活”的隐性规则,是”孩子一出生就要上战场”的残酷设定。
他们拒绝的,不是家庭,也不是生命本身,而是一个让人类尊严无处安放的社会系统。
政府可以调配资源,却无法调动人心。
因为人们不是”算错了账”,而是认清了账单。
账单上清晰地写着:
高昂的住房和教育成本、长期无保障的工作状态、越来越悬殊的贫富差距、逐渐消解的社会流动性、以及一场场灾难中暴露的公共系统崩溃。
在人们看来,生育不再是延续生命的希望,而是将一个无辜者推进社会炼狱的开始。
于是,年轻人选择终止:
终止繁衍,终止献祭,终止徒劳的希望。
这不是危机,而是一场深刻的清算。
不生育,既不是懒惰,也不是逃避,更不是所谓的”自私”。
它是一种自我保护,是对荒谬现实的绝望回应,是对”过度索取”做出的最后抗拒。
在一个看不到希望的时代,放弃生育,不是懦弱,而是清醒。
是拒绝被牺牲、也拒绝制造新的牺牲者。
过去,人口被视为国家机器运转的燃料,生育是对国家的奉献,而个体的苦痛被轻描淡写为”成长的阵痛”。
但今天的个体,终于明白:人生不是用来献祭的。
人不是为了承受贫困、焦虑、竞争和剥夺而来到这个世界的。
如果未来只剩焦虑,那么终止生育,就是对系统的最低温抗议。
如果社会不再提供基本尊严与保障,那么不再生育,就是对国家信用的”破产清算”。
这一切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数十年发展路径的必然结果。
当”每一条路都写着同一个词:掠夺”,人们就不再前行。
于是,这场”静默离席”的潮水般蔓延开来。
没有游行,没有抗议标语,没有街头的喧嚣。
只是一个又一个家庭悄悄关上大门,不再为这个制度制造新的受害者。
他们用沉默与空荡荡的产房,回应这个社会长期未兑现的承诺。
这是人心最真实的背离。
是制度与人民之间,曾经的信任契约彻底破裂的表现。
生育是信任的投票,负增长是信任的破产。
历史终将记录这场无声而浩大的抵抗——
当人们不再愿意将自己的血脉送进一个尚未开化的丛林;
当未来只是一条更暗、更冷、更沉重的长路;
那”不生”,就成了一个时代最后的尊严,
也是普通人,对残酷现实所能给出的,最坚定也最温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