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萧云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20250506
自由派/进步派不屑川普之余也必须回望自身,是否充满高高在上的自以为是,才会导致《秘密会议》的正邪对立,并且不断将异己排挤成爱荷华州女士?
电影《秘密会议》触及保守/自由派的对立与角力,亦映照当前世界趋势。图为《秘密会议》剧照。 图/传影互动
编按:全球天主教领袖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于2025年4月21日逝世,全球信徒与各界领袖齐声悼念,适逢讲述教宗选举制度的电影《秘密会议》上映,也引起大众额外关注此片。方济各任内一改天主教过往作风,对许多争议议题展现包容,《秘密会议》则揭示教宗选举过程的政治斗争,同样触及保守/自由派的对立与角力,亦映照当前世界趋势。
〈温馨提醒:本篇涉及电影剧情,请斟酌阅读〉
台湾影评自媒体如无影无踪和金树懒奖都准确点出《秘密会议》的不足。导演太想将政治关怀放入电影之中,不但令神父的说话不像神父,而且内容偏颇相当严重,充斥着「进步派」与「保守派」的刻板对立。华人较熟悉的教宗若望保禄二世(Pope John Paul II)与香港的陈日君枢机荣休主教,在教会史上都可归类为保守派,却与电影里的丑角绝不相类。
在波兰长大的若望保禄二世历尽两大极权的宗教迫害,少年时因纳粹德国被迫中断学业,当上教宗后则戮力支援受苏联压迫的波兰同胞,是东欧得以挣破铁幕牢笼的精神领袖。数以百万信众参加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于2005年的丧礼,后人对他的追思至今不辍。
至于 93 岁的陈日君枢机因为年逾80不能参与教宗选举投票,但他依然前往梵蒂冈参与教宗方济各葬礼,并向全体枢机发表演说。他忆述在圣伯多禄广场见到教宗,方济各形容陈日君「这是拿着投石器和石头上战场的那一位。」,比喻他为挑战歌利亚的大卫。当我阅读若望保禄二世的著作、亲炙陈日君枢机的课堂,即使立场不同,依然能由衷敬仰他们。
▌低下阶层的愤忿
由两大学者对谈而成书的《未来的战斗》或许道出《秘密会议》的症结。政治哲学家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向另一作者经济学家皮凯提(Thomas Piketty)透露最刻骨铭心的事,是遇到一位来自美国中部的女士。当他自介来自波士顿,还未说到自己是哈佛教授(幸好没说),女士便心有所感向他「澄清」:「爱荷华州的人也是识字的。」(We can read in Iowa)。
桑德尔从这段突兀的经验有所反思,全球化带来的移民、失业和贫富悬殊,皆非低下阶层拥护川普的关键。右翼民粹得势的最大原由并非单纯的贫富差异(川普即是富人),而是来自低下阶层被知识菁英阶级「瞧不起、不被认可和失去尊严的感受。」投票给川普是他们的复仇。
皮凯提在对谈中也向美国民主党补刀,「我希望民主党失去他们在最富裕地区的选票。只要他们依然在这些地区获得压倒性票数,就代表他们的政见有问题」……
▌现代民主的境困
英国政治学家朗西曼(David Runciman)亦解释,传统的左右之分已开始失效。英国工党、美国民主党、德国社民党等老牌左翼政党,「都不再是属于劳动者或工人 ⋯⋯ 他们是属于受过教育的人或是年轻人的政党。」
现今「阶级」已不再仅仅是「劳动者」与「资本家」的斗争,朗希曼说:「教育可能才是新的阶级分化。民主政治已经被严重分裂成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符合桑德尔所说,遭普罗民众反感的是「高学历菁英」(credentialed elites)。
《秘密会议》反映出现代民主的困境。在分化撕裂的时代,左右两派的票数最多都只能仅仅获胜,但双方都相信赢了选举就够,毋须再(假装)在意另一半人感受,只想立即按政治立场由上而下移风易俗。每当51%的胜利者企图用权力改变由历史造就的社会,必然会招致49%的忿恨,直到另一半人在选举取而代之并且周而复始。
试观川普言行,每谈到法官、民主党、进步议题时都忿忿不平,对他们的厌恶远超普丁。其头号敌人不是专制政权,要除之后快的是国内异己。自由派/进步派不屑川普之余也必须回望自身,是否充满高高在上的自以为是,才会导致《秘密会议》的正邪对立,并且不断将异己排挤成爱荷华州女士?
2025年1月19日川普第二任总统任期就职前夕,其支持者开心披着国旗上街游行。 图/路透社
▌难以归类的典范
政治哲学家汉娜・鄂兰一度投身锡安主义,直到流亡美国仍然提倡成立犹太人军队讨伐纳粹。但她不满以色列的立国路线,主张效法美国联邦制,让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同属公民平等共存。从此鄂兰在以色列的民族主义浪潮中被边缘化,随后更因她在《平凡的邪恶: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审纪实》批判若干犹太领袖向纳粹妥协,因而得罪无数同胞。今人常援引鄂兰来批判美国和以色列,很容易将鄂兰归类为自由派/进步派。
可是鄂兰还写过〈小岩城事件的反思〉,得罪美国无数民权份子。她赞成用政治权力废除不平等的法律;却反对用政治权力矫正不公平的风俗。因为根据鄂兰理论,社会不同于政治,而是介乎「公共领域」(政治)和「私人领域」(家庭)之间的混合领域。政府应在政治层面废除种族隔离;但不宜在社会层面强求黑白共融。
尽管我是鄂兰铁粉,但读到〈反思〉一些句子也感到不舒服和不认同。然而她对人性有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人在每个方面变得愈平等,且平等性愈是遍及整体社会结构,(外显的)差异就愈会受到憎恶」,「这种察觉却会使人要求政府以审慎而温和的方式介入,而不是没有耐性地推行一些考虑欠周的措施。」有鉴川普能够两度执政,回望鄂兰这般「政治不正确」的想法也能给予后人反思的勇气。
回顾1957年小岩城九人事件(Little Rock Nine),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布朗诉教育委员会」一案裁定种族隔离违宪。阿肯色州小岩城的黑人学生获派入读过去只供白人的公立学校,却遭州长派来的国民兵、反对种族融合的白人阻拦。最后端赖时任总统的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动用军队介入,学生才得以入校。
艾森豪可能是美国最后一位共识领袖,同样不能被简单归类为保守派。他代表共和党当选总统,不但对民权运动态度冷淡,当时联邦最高法院一系列进步判决也出乎他预期,令他相当为难,因此他晚年形容委任华伦当首席大法官是个「错误」。
然而当一案定谳、推翻种族隔离之后,抵制黑白平权的阿肯色州长法伯斯(Orval Faubus)长忆述他见到总统,艾森豪以打败纳粹的将军威严向他「训话」,要求他履行法院判决,保护黑人学生。最后艾森豪不惜派遣美国陆军第101空降师保护黑人学童。他对民主与共和的忠诚超越派别,艾森豪与川普同属右翼,但人格的差距则属天地。
1957年9月4日,阿肯色州小岩城,有9位黑人学生欲进入中央高中就读,但遭到校方与州长派遣的国民兵阻挡。 图/美联社
1957年9月25日,艾森豪派出美国陆军第101空降师,护送9位黑人学生进入中央高中。 图/美联社
▌打破对立的结局
《秘密会议》值得推崇之处是结局,凭着信德当选教宗的阿富汗主教,原来是身兼男女性征的间性人(Intersex people),长大后才发现身体内有子宫。阿富汗主教一直犹豫应否接受手术摘除子宫,合乎圣职对性别的要求。但最后他/她选择顺其自然,不必改变上帝所赐予:I am what God made me。
也许观众会不满结局的FF(编按:香港流行语,指终极幻想)太离谱。当天主教仍就堕胎、同性恋及女性司铎而在争拗中,何时才能指望选出身为 LGBTQ 的教宗?但我愿意欣赏结局,因为电影通过尊重传统思想来支持现代诉求。
上述神学思想的世俗版本就叫自然权利。我们必须承认基督教迫害过无数异己;但同时也必须承认基督教是人性尊严的思想源头。人的思想难以无中生有,必须通过承先启后。近代中国笃信要彻底革命,结果招致更大灾难,正是思想史家林毓生提出「创造性转化」的原因,将传统思想值得保存的地方加以重组,可以成为革新的思想资源而又保持文化认同,与电影里劳伦斯主教的布道互相呼应。
保守派与自由派的对立极化,达成共识是否日趋艰难?图为美国白宫贴出的AI合成照片,让川普穿上教宗的服装,适逢教宗方济各逝世,此举也引发舆论批评川普对天主教不尊重。 图/白宫X帐号
劳伦斯主教对宽容的呼吁来自对信仰的谦卑,当人自诩一定正确就无法尊重异己。可是连耶稣对天父如此信任,也对十字架的苦楚有过疑问(玛窦福音/马太福音 27:46)。人有限而上帝无限,上帝的旨意不是人可尽然掌握。新教神学家巴特(Karl Barth)写过一段很著名的话:
「我们作为神学家应该言说上帝。但我们是人并且作为人我们不能言说上帝。我们应该知晓二者:我们的应该和我们的不能,并因此把荣耀归给上帝。」
古代人均寿命很短,婴儿夭折率极高。为了让族群和信仰得以存续,古人对于何谓男女会有种种今人视为「有毒」的文化观念。而且文化习俗又会累积成为社会结构,因此移风易俗极之困难,运用政治权力撼动社会结构尤其要付出沉重代价。社会风气终究会随时代变化,但参考两位主教的「创造性转化」也许有更好解答。
让我们从《秘密会议》去思考台湾。蔡英文在总统任内有许多争议政策(基劳法、兵役制、原住民等),较严厉者甚至批评民进党利用受害者光环,辜负其他受压迫者。但她卸任前却做出别开生面的决定,邀请「变装皇后」妮妃雅到总统府表演。令我想起鄂兰在《人的条件》形容最卓越的政治美德(political virtue)是「勇气」和「节制」。
当我见到妮妃雅在孙中山画像下表演,既慑服于蔡英文行动的勇气;也意识到她节制地挑选时机,背后是兼顾两者去表明心迹。观照美国当下的危机,倘若蔡英文任内事事符合自由派/进步派的「信念伦理」,台湾社会在选举时将如何反应?蔡英文清楚部分知识份子的理想,然而她也有「责任伦理」要承担。尽管我是一名左胶,无法认同民进党所有政策,但良好的政治「判断力」就是要在「热情」与「责任」之间准确拿捏,我愿意尊敬地说蔡英文是一位政治家。
电影《秘密会议》讨论教宗选举,而适逢教宗方济各逝世,全球枢机主教正齐聚于梵蒂冈,准备选举新任教宗。 《秘密会议》也反映了保守/自由的政治角力,颇能映照全球趋势。 图/路透社
参考文献:
皮凯提、桑德尔《未来的战斗》
东尼・贾德《战后欧洲六十年》
吕克・费希《给青年的幸福人生书》
林毓生《中国激进思潮的起源与后果》
伊莉莎白・扬・布鲁尔《爱这个世界》
史蒂芬・布雷耶《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
沃弗朗・艾伦伯格《黑暗年代的女哲学家》
汉娜・鄂兰《人的条件》、《责任与判断》
大卫.朗西曼《政治哲学的 12 堂 Podcast》
夏志诚〈我看「教宗选战」〉,夏志诚主教讲道
周小龙〈神学的任务:圣言或自然? 〉,基督教文化学刊
Michael O’Donnell, “Commander v. Chief”, The Atlantic
毕明〈《教宗选战》故事宣的道是-Doubt〉,Madame Figaro Hong Kong
蔡颂然〈《教宗选战》映后谈 丘建峰:教会并非一场战争,而是同行〉,时代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