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维基百科网图片)
作者:花妍杂谈 | 2025/5/2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  转自 新世纪

2025年5月18日,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一场雷霆行动震动全网——因不满取消特权,63名外籍留学生集体罢课,校方直接祭出“48小时内遣返+清退96人”的硬核操作。这场从“抗议特权”到“学术整肃”的风暴,不仅撕开了高校留学生管理的遮羞布,更让全网高呼:“早该这么硬气!”

从罢课到遣返:一场48小时的“学术闪电战”

事件始于5月17日,63名外籍留学生以“取消住宿补贴、奖学金缩水”为由发起罢课,要求恢复“超国民待遇”。然而,校方次日即发布通报:所有参与罢课者48小时内遣返,其中37人因伪造奖学金材料被追责,另以“学术不达标”为由清退96名外籍学生。

这一决定并非临时起意。知情人士透露,涉事留学生中多人长期“混文凭”——入学时需随身翻译听课,作业错误率高达70%,甚至有学生在考试卷上写下“头发掉光了”等荒诞答案。更讽刺的是,部分学生曾因课堂挑衅被记录在案,例如2023年两名自称俄罗斯籍的留学生闯入课堂展示“我爱日本”纹身,最终被哈工大光速开除。

从食堂电子秤到宿舍改革

哈工大的“去特权化”早有端倪。2025年初,该校因“食堂给留学生多打肉”被曝光,次日便为每个窗口配备电子秤,精确至0.1克,中外学生一视同仁。网友调侃:“师傅给我多颠半勺肉,说是‘慰问质检员’!”

更狠的是宿舍改革——将留学生单人间改为四人间,省下的经费用于补贴贫困生,甚至为国内学生增设免费健身房、干湿分离卫浴,连厕所纸巾都常年免费供应。对比其他高校“留学生住单间、中国学生挤八人间”的现状,哈工大被赞“最把学生当人”。

特权依赖的崩塌:留学生为何破防?
长期以来,部分留学生将“超国民待遇”视为理所当然:

经济特权:此前北大、清华等校为非洲留学生提供年均18万-20万补贴,远超中国学生奖学金;

学业特权:免试入学、作业代写、考试放水成潜规则;

生活特权:单人宿舍、专人保洁、甚至疫情期间专车接送。

然而,哈工大直接切断“奶嘴”——取消每年10万补贴、严控奖学金资格、推行“宽进严出”。一名被清退的留学生抱怨:“以前躺着拿钱,现在居然要考试?”网友反怼:“中国不是慈善机构,不养巨婴!”

高校觉醒:从“跪舔排名”到“硬核育人”

哈工大的硬气,源于对教育本质的坚守。校长公开喊话:“年均花18万培养留学生,换来个别人扰乱课堂?不满意现在就订机票!”这种态度与某些高校形成鲜明对比——为冲国际排名,不惜降低录取标准、高价“采购”留学生,甚至默许学术造假。

而哈工大的底气,更在于实力:全球首个校园内发射卫星至月球轨道的高校、国防七子之首、拥有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网友戏称:“哈工大教学生造火箭,也教高校如何做人。”

结语:教育的尊严,在公平中重生
当63名留学生登上遣返航班,当96份退学通知送达邮箱,哈工大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学术净土”。正如网友所言:“高校不是名利场,教育更非数字游戏。真正的国际化,是让优秀者留下,让混子滚蛋!”

这场风暴终将过去,但它留下的启示永不褪色:唯有公平,才能让教育回归本质;唯有硬气,才能让高校挺直脊梁。

——网友推荐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