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來网   转自 新世纪

幸福的监控国家:中国如何成为高度监控社会

作者: 梶谷怀, 高口康太
译者: 黄圣翰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25/05/12
ISBN:9786267478592
丛书系列:春山之巅Summit
出版地:台湾

内容简介

从网路购物开始,中国迈向幸福感的高度监控之路

到处都是的监视器、无所遁形的个人资料与动态,中国近年运用的各种高科技监控手段,常令人感觉如同小说《一九八四》中的老大哥重现。然而作者指出,中国走向高度监控的社会,不全然是产生自独裁者想掌控一切的意志,除了科技演进这个因素本身,恐怕更多是根源于民众想要生活得更便利、更舒适、更安全的欲望。为了活得更「好」,民众愿意将自己的各种资料交出,愿意让自己与他人处在能被高度监控的状态下。想要透过微信打点生活中的各项需求?没问题,资料都可以共享。想在生活中享受多种福利?记得拉高自己的芝麻信用分。

本书从中国发展到极致的各种网路购物方式谈起,具体说明了资讯及通讯科技带来的重大改变,以及中国社会环境推波助澜所造就的万能手机软体、新的金融信用、社会信用体系等等,还有数量庞大的监视器与人脸辨识软体、社群媒体言论管控,对整个中国社会造成的根本影响。

在中共一党专政的体制下,中国缺乏监督的民间力量,高度的监控社会成为各国眼中的奇观。然而中国以外的各个国家同样会面临到民众想要借着科技之力活得更舒服的欲望,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监督政府及握有许多资料的大型公司?更关键的是,我们要把让渡资料给政府及商业机构以换取畅快生活跟保护人权隐私的界线画在哪里?本书同样也进行了深入讨论。

作者简介

梶谷怀  一九七○年生于大阪府。神户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教授。毕业于神户大学经济学系后,至中国人民大学留学(财政金融学院),二○○一年完成神户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博士课程(经济学)。曾任神户学院大学经济学部副教授等职,于二○一四年就任现职。著作包含《「高墙与鸡蛋」的现代中国理论》(人文书院)、《现代中国的财政金融系统》(名古屋大学出版会,大平正芳记念奖)、《日本与中国,「脱近代」的诱惑》(太田出版)、《中国经济讲义》(中公新书)等。

高口康太  一九七六年生于千叶县。记者。千叶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博士课程学分取得后退学。为《周刊东洋经济》、《Wedge》、《新闻周刊日本版》、《NewsPicks》等媒体撰稿,稿件内容以中国经济、中国企业、在日中国人社会为主。经营新闻网站「KINBRICKS NOW」。著作包含《习近平为何震怒》(祥传社新书)、《现代中国经营者列传》(星海社新书)、编著包含《中国S级B级论》(樱花舍)等。

译者简介

黄圣翰  三心二意的文字工作者,酷爱文字及音乐,但最近在思考是否要将触角延伸到绘画上。希望一天能有一四四个小时。文海浩瀚,无垠无涯,期盼乘一叶扁舟,逡巡于此岸与彼岸之间。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是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
错误百出的报导/连专家都未能全然理解
「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对科技的信赖及「欣快感」
对未来的想像及现实间的鸿沟带来「认知不协调」
为追求幸福而接受监控的大众
如何理解中国的「监控社会化」?

第二章 中国IT企业支配资料的方法
所谓的「新四大发明」/阿里巴巴为何战胜亚马逊?
中国型「电商」的特征/直播购物、共同购物、社区团购
超级手机软体的破坏力/对零工经济的正反论述
中国的零工经济/连「工作方式」都能支配的巨型IT企业
隐私及便利性/为何自愿交出资料?

第三章 在中国出现的「乖宝宝社会」
急速进展的行政数位化/质与量不断进化的监视器
统治科技的傲人成果/监视器与香港示威游行
所谓的「社会信用体系」/进展迅速的「金融」领域
政府对「金融」领域的考量/代币经济及信用评分
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会怎么样?
「苍蝇不得超过两只」
用「缓和处罚」取代「严厉处罚」/纸上谈兵的反乌托邦?
道德信用评分的实态/目前毫无好处
统治科技及监控社会相关论述
架构对行动的限制/由「推力」引导的人民
幸福与自由的权衡/中国的现状与背景

第四章 民主化热情为何消失
中国的「审查」是什么? /从「网路留言版」到「微博」
从宜黄事件、乌坎事件看独裁政权的悖论
习近平射出的「三支箭」/让人察觉不到的「隐形化」审查
从被检举到检举/所谓的网路舆情监控系统

第五章 现代中国的「公」与「私」
「监控社会化」的中国及市民社会/作为第三部门的「市民社会」
关于现代中国「市民社会」的论述/悬而未决的问题
「亚洲」社会与市民社会理论/「亚洲社会」特有的问题
「公论法」及「规则法」/公权力与社会的关系
两种对「民主」的概念/「生民」对生存权的要求
「监控社会」的「公」与「私」

第六章 幸福监控国家的未来
效益主义及监控社会/心理双重历程理论及道德两难
人类的演化及伦理观/人工智慧可否做出道德判断
工具理性及后设理性/基于演算法的「另一种公共性」
「演算法公共性」及GDPR
应从保护人权的观点探讨的问题
儒家式道德及「社会信用体系」/依循「德行」形成的社会秩序
视觉化的「民意」/科技进步及现代价值观的动摇
中国化的世界?

第七章 工具理性失控之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再教育营/问题背景
岌岌可危的民族身分认同/低工资的体力劳动
家长主义及监控制度/工具理性的失控
科技独裁能走得长久吗?
士大夫间的高度圆形监狱
日本也可能发生/唯有人类及社会可以赋予意义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

前言

每次造访中国,笔者总会惊讶于中国监控社会的力度。在地铁站实施宛如机场安检的X光行李检查;在相当于日本新干线的高速铁路上则需要出示身分证。监视器在整座城市里随处可见,全国上下加总起来约有二亿台。据说到二○二○年的时候,监视器的数量会逼近六亿大关。

尽管中国现在被誉为全球第一的手机软体(APP)大国,但要使用通讯软体、叫车软体、外送平台等便利的服务前,都需要先进行手机验证。而电话号码又与身分证及密码绑定,因此企业可以掌握正确的使用者个人资讯。如果有人在通讯软体输入中国政府觉得有问题的内容,中国政府就可以透过企业,立即辨识出那人的身分。

中国的《网络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侦查犯罪的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由于独立运动及民主化运动与中国的国安问题息息相关,因此在中国提供网路服务的企业(包含外资企业)都有义务向政府机关提出相关资讯。

简而言之,无论是现实世界或网路世界,政府都能掌握一切。让人惊讶的是,大多数中国人对此都没有怨言,甚至十分肯定现状。箇中缘由,并非是「因为中国人不在意隐私」、「因为他们被专制政权洗脑了」这么单纯的理由。

本书便打算解开这种「幸福的监控社会」之谜。一旦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应该就能了解,中国这种令人惊讶的监控社会并非与我们毫不相关,而是日本未来也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此简述本书内容。笔者将于第一章谈论与中国监控社会相关的论述,其中包含许多事实错误与误解,有时甚至到了扭曲的地步。一直以来,中国就被描绘成一个与我们社会不同的「异形」,但其实中国也会面临到与我们相同的课题,而在这一点上,「同类」的性质较为强烈。笔者想要指出,当我们在思考整个社会及其未来时,中国社会隐藏着许多可供我们参考的重要启示。

第二章会将重点放在由阿里巴巴及腾讯等民营企业所开发的科技,以及这些科技在社会中实际运用后为中国社会增添了多少便利及舒适。笔者将特别深入探讨个人资料及评价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及个人而言具有何种意义。

第三章将着重于在中国政府主导下不断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讨论与「架构」及「推力」相关的论述,同时也具体思考统治者透过先进的现代科技引导民众的行为朝特定方向发展的「管理社会」或「监控社会」。二○一○年左右,随着有「中国版推特」之称的「微博」等社群媒体逐渐普及,民众开始期待使用新型沟通方法的社会运动可以改变中国社会,但这样的苗头随后却被当局完全掐断了。因此,第四章将从笔者在当地的实际体验出发,向各位介绍中国政府的言论管制是如何随着资通讯技术(ICT)的进步而变得更加精炼又巧妙。

当一个社会在科技的推动下转变为「管理社会」、「监控社会」,即使在所谓的西方社会,也能看到近代的「市民公共性」基础随之动摇。本书所探讨的「当代中国的变化」,基本上也应依循同样的脉络理解。第五章将回顾这种现象的历史背景,并从「透过科技进行的统治及市民社会」的角度再次进行检视。

「监视器网」的完善、「信用评分」等评级系统的扩大使用,让中国的大都市逐渐成为「循规蹈矩而可预测的社会」。第六章将着眼于中国等威权主义国家致力于将社会秩序与公共性画上等号的做法,以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而现实中发生的一些情况,让我们事实上难以避免使用乔治.欧威尔在《一九八四》中的描绘来谈论当代中国的「监控社会化」。第七章将聚焦于有严重种族问题、又处于欧威尔式监控第一线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讨论正在当地发生的事情。

若能透过本书稍微改变日本国内目前对当代中国「监控社会」较为偏颇的论述,将使我们两个作者喜出望外。

 

阿里巴巴为何战胜马亚逊?

《幸福的监控国家:中国如何成为高度监控社会》内容连载
【摘自第二章】

为何阿里巴巴战胜亚马逊?

电子商务在中国的情况也与高速铁路相近,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普及开来,并不断进化。中国电商的市场规模约为九三九四亿美元,占世界电商市场规模的40%,居世界之冠(参照二○一八年版《通商白皮书》,为二○一七年实际数字)。那么,中国是怎么变成「世界第一电商大国」的呢?

以中国电商龙头阿里巴巴集团为例,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马云本来是大学的英文老师,于一九九五年到美国出差时得知网际网路的存在,认为这是一项可以改变世界的技术,深受感动,因此决定创业。他先后建立了网际网路媒合网站和有公家背景的大企业电商网站,并于一九九九年创立了阿里巴巴。

一开始的服务是以B2B(企业间)交易为主。马云生于浙江省,而浙江的义乌国际市场是一座专卖塑胶产品、五金配件、日用品的巨大批发市场,又有「百元商店之乡」的别名。大至日本的百圆商店企业,小至中国内部数不胜数的小杂货店,许多商家都从这个市场进货。马云自己也曾经从批发市场批货来卖,因此才会萌生想把这种批发市场的模式复制到网路世界的点子吧。

而阿里巴巴的转捩点大概是在二○○○年代初期。那时,美国诸如Ebay、亚马逊(Amazon)等巨型电商网站都决定进军中国市场,而这两家都是主打C2C(私对私)的电商网站。为了与它们抗衡,阿里巴巴也推出了名为淘宝的网站。二○○○年代初期的中国IT企业,与实力冠绝全球的美国IT企业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但阿里巴巴还是在这场商业战争中笑到了最后。

中国型「电商」的特征

阿里巴巴之所以会获胜,是因为在「如何实现对中国人而言较为容易使用的服务」这点上表现得比Ebay和亚马逊优秀。如果我们从「物本电商」还是「人本电商」这点来看,就可以很轻松地理解了。

亚马逊就是典型的「物本电商」。消费者是先在亚马逊的网站上搜寻想要的东西,再决定要购买的商品。如果有好几家业者在贩卖同样的商品,则可以选择要向哪位业者购买,但大部分的消费者应该根本不会留意。因为「要买什么」比较重要,「要向谁买」根本无关紧要。

另一方面,在注重「人本电商」的淘宝上搜寻后,会先出现各种店家。因为淘宝并未针对商品名制定统一的标准,因此即使商品相同,在市场上的名字可能也不一,或是配件不同,要进行比较考量并不容易。这对习惯亚马逊的消费者来说,简直是没效率到了极点,但「人本电商」其实有其他优点。

亚马逊这种「物本电商」对可以自己搜集资讯、对商品进行比较考量的使用者来说比较方便,但对读写能力较弱的使用者而言,在使用上就较为吃力。而如果是淘宝这种「人本电商」,只要找到足以信任的店家,就可以一直向对方购买,对读写能力较弱的人来说较容易上手。

淘宝上有让客人对店家评分的机制,如果被打上负评就会严重影响营收,所以店家都非常殷勤有礼地对待顾客。还有透过聊天室向顾客说明的功能,因此店家可以在与顾客讨论时说:「您需要的是这种商品吧?」,并推荐别的商品,仿佛将物理的店面直接搬到网路世界一样。在中国,「要向谁买」比「要买什么」更为要紧。

我们会使用一种叫电商渗透率(EC化率)的指标,来表示一个国家的电子商务普及率。这代表网路销售额占该国零售销售额的比率,日本在二○一七年的实际数字是五.七九%,而中国则达到了19%,超出日本三倍有余。要达到如此高的电商渗透率,就需要吸引更多使用者,其中也包含读写能力较弱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淘宝这种逛起来与一般店面较为相近的「人本电商」特别重要。

直播购物、共同购物、社区团购

由于中国近年来不断发展「人本电商」,一些新型服务也相继问世。我们将在这一小节里介绍直播购物、共同购物以及社区团购。

直播购物是结合视讯直播与线上购物的服务,直播主会在直播上介绍商品,而观众只要在收看直播的时候按下手中的按钮即可购买商品。这种方式虽然跟电视购物较为相近,但多了直播主可以回覆观众问题的互动性。

对正在贩卖服饰的直播主传送「让我看看内里」、「穿一下,我想看看穿起来的大小」等讯息,直播主就会根据讯息来展示商品或回答问题。最近农村直播购物的影响力也愈来愈大。日本的超市虽然也会在贩卖过程中展示生产者的脸,例如「这是由○○县的田中所栽培的蔬菜」,但直播购物可以让生产者出现在影片里回答问题,让人感觉更加亲近。

自有「直播购物元年」之称的二○一五年后,如今直播购物已经是各大购物网站都会采用的人气服务了。共同购物则稍晚一点开始盛行。而这股风潮的领头羊当属「拼多多」这间新创公司。二○一五年甫创业的拼多多只花了三年,就让GMV(Gross Merchandise Value,即商品交易总额,为IT企业常用的指标,指透过其服务进行的交易总额)突破一千亿人民币,仅次于阿里巴巴集团及京东集团,订单件数则仅次于阿里巴巴集团,还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而拼多多所推出的共同购物,就是当愈多人买同样商品时,商品的价格便会随之下降的机制。例如,如果想购买卫生纸,自己一个人买的时候要一卷一百日圆,十个人买的时候一卷就变成九十五日圆,一百人买只要九十日圆,类似这样的折价方式。跟朋友或熟人一起买,就能享受更多优惠。这就是一种不用店员去揽客,而改让顾客去揽客的新型「人本电商」。日本在二○一○年左右也流行过这种共同购物的机制,而中国大约晚了五年才开始爆红。拼多多正好赶上了地方都市及农村等网路使用者大增的这股热潮。

而到了二○一八年,小区团购这种最新的浪潮开始大行其道。如果要翻译成日文的话,应该可以翻成团地电商吧。中国的小区是指一片有多栋大型集合住宅的住宅区,与日本的团地相似。小区团购的做法便是在各个小区配置一位伙伴,并由这位负责人向左邻右舍推荐网路商店的商品,担当中间人的角色。伙伴可以得到部分营收作为报酬。对买方而言,因为窗口是身边较有影响力的邻居,购买起来比较安心。如果团主卖的东西品质不佳,生意就没办法继续做下去,而且住在同个小区,也不怕找不到人。

无论是直播购物、共同购物或小区团购,都是「人本电商」经过发展的型态。前面介绍的三种新型电商都相当重视人,可以清楚看到卖家长什么样子。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三种新服务的使用者增长速度,在地方城市及郊区都增长的比大城市来得快。

之前提过,淘宝对读写能力较弱的使用者而言比较好上手,而购买在影片上看到的心仪商品,或是购买熟人、邻居推荐的商品,这种新型服务的门槛又更低,因此也渗透到以往不曾使用网路购物的人群。

超级手机软体的破坏力

新四大发明中的「第三个」,也就是行动支付,可说是支撑这波电商大爆发的幕后功臣。行动支付市场由阿里巴巴集团的支付宝(Alipay)及IT巨头腾讯的微信支付(WeChat Pay)形成分庭抗礼之势,两家公司的总市占率达到92%。

腾讯的应用程式「微信」是一款于二○一一年推出的智慧型手机用通讯软体,而根据目前公开的最新统计资料,该公司的通讯软体QQ的每月活跃使用者数(指一个月内会至少打开一次应用程式的使用者)为七亿八千万人,微信的每月活跃使用者数则达到十亿八千万人,数字十分可观。

微信里面有名为微信支付的付款功能。最近日本国内为了因应观光客,支援这种付款方式的店家也变多了,相信各位也常常会看到「微信支付」的标志。微信支付不仅可以在实体店面使用,还可以在各种各样的网路服务上使用。

刚才提及的支付宝原本是电商专用的支付系统,但现在也可以在实体店面使用了。根据调查公司艾瑞咨询的资料,使用智慧型手机在实体店面付款,也就是所谓行动支付的交易额,在二○一八年已经达到一百七十兆八千亿人民币(约等于二千六百八十兆日圆)了。这代表阿里巴巴集团及腾讯这两间公司可以掌握这么庞大的资金流向。

现金具有匿名性,交易人使用一张纸币的时候,现金本身并不会记录其是经由何种管道流通,又是用来换取何种商品。然而,行动支付不仅会记录付款人及收款人,更会记录支付时间及位置资讯等许多资料。而要分析这些经过数位化的资料也非常简单。 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这几家俗称GAFA的美国IT巨头就是透过搜寻、社群网站、电子商务、应用程式等服务来搜集使用者的资讯。许多人都在讨论这会不会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但阿里巴巴集团及腾讯所持有的,诸如于何时何地购买何物的交易相关资讯,重要性还要远高于GAFA所取得的资讯。这是因为金钱的流向就隐藏着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所有资讯。换句话说,这么重要的资讯,就几乎被这两家中国IT龙头给垄断了。

此外,这两间公司的应用程式又是所谓的「超级手机软体」,集合了许多服务。其中最为强大的,当属微信的「小程式」功能。这是一种可以在应用程式上执行其他简易应用程式的功能,只要安装微信,就能够使用许多(小)应用程式,免去安装的麻烦。根据艾瑞咨询的资料,截至二○一九年一月,微信里已经有一百二十万种小程式了。说得极端一点,使用者可以在微信里面马上找到自己想用的服务,而且不用另外安装程式或注册会员即可使用;就算需要付费,微信连支付也可以包办。

支付宝上虽然也有小程式,但好用程度还是微信更胜一筹。原因在于,虽然中国的网路使用者几乎都会安装微信跟支付宝,但作为一个通讯软体,使用者使用微信的时间自然会远超支付宝,遇事先开微信的使用习惯已经深植人心。

无论是微信或支付宝,这类应用程式对使用者而言虽然非常方便,但使用者也需要提供庞大的个人资料给它们。先前提到,行动支付让企业对所有经济活动了如指掌,但中国的IT龙头还可以透过超级软体掌握诸如使用者的交友关系、联络频率等通讯资讯,或透过小程式了解使用者所使用的服务等更详细的资讯。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