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健正   上报 20250602

 

鄧小平1974年在聯合國的「永不稱霸」演說,與俾斯麥「小德意志方案」的節制智慧一脈相承。

邓小平1974年在联合国的「永不称霸」演说,与俾斯麦「小德意志方案」的节制智慧一脉相承。

 

在2025年新加坡香格里拉论坛上,美国国防部长传达一个强烈的讯息,中国在南海的扩张行动挑战邻国主权,在台海频繁骚扰台湾并进行侵台演练。美国正联合日本、澳洲、印度等盟友,构筑「反中同盟」,以「力量实现和平」为目标,打造强大威慑防线,必要时将果断应对。

然而,历史为新兴大国的策略选择提供了借鉴,德国在俾斯麦「小德意志方案」的节制外交下实现稳定崛起,却在威廉二世与纳粹德国的扩张主义中走向灾难;中国在邓小平「永不称霸」政策下实现经济腾飞,却在习近平的强硬外交中面临孤立的风险。

当前,中国对台湾的武力威胁与南海争议正加剧国际紧张。若中共走向「大中华主义」,恐重蹈纳粹德国覆辙。相反地​​,中国若能改采节制外交政策,尊重台湾现状与公海航行自由,将可促进区域永续的和平、进步与繁荣。

俾斯麦的「小德意志方案」:和平共处的典范

十九世纪中叶,普鲁士在俾斯麦的领导下,通过普丹战争(1864年)、普奥战争(1866年)与普法战争(1870-1871年),实现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德国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俾斯麦奉行「小德意志方案」,明确排除奥地利、捷克苏德台区、波兰但泽区等德意志族群聚居的境外地区,专注于以普鲁士为核心的统一,避免刺激奥匈帝国、俄罗斯与其他欧洲列强。这一策略不仅实现德国统一,还为德国与邻国的和平共处奠定了基础。

俾斯麦深知,统一后的德国地处欧洲中心,易受列强包围。他从拿破仑面对七次反法同盟的失败中吸取教训,采取谨慎而节制的外交政策,避免进一步领土扩张。他不参与英、法等国的殖民竞赛,专注于内政建设与经济发展,通过三皇同盟、德奥同盟等联盟体系平衡列强关系。这一「小德意志方案」使德国在威廉一世时期(1871-1888年)免于大规模冲突,迎来和平共处的时代,为内部稳定与经济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注:关于俾斯麦节制外交等详情,请参见《赛巴斯提安.哈夫纳: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左岸文化出版社,台北,2017)

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传达一个强烈的讯息,美国正联合日本、澳洲、印度等盟友构筑「反中同盟」。 (美联社)

威廉二世与纳粹德国:扩张主义的灾难

1888年威廉二世即位后,德国放弃俾斯麦的节制外交,转而推行「世界政策」(Weltpolitik),试图打造全球强权,挑战英国海上霸权,并参与殖民扩张。这导致俾斯麦于1890年辞去首相职务,结束和平共处的时代。

威廉二世放弃与俄罗斯的《再保险条约》,导致俄罗斯与法国结盟,形成法俄同盟(1894年),使德国面临两线作战风险。大力发展海军激化了与英国的矛盾,促使英国加入协约国阵营。威廉二世的挑衅行为,如在摩洛哥危机中的强硬立场,进一步加剧欧洲紧张局势。最终,这些政策将欧洲推向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德国战败,帝国崩溃。威廉二世的扩张主义证明,过度野心与外交失误可能让新兴大国迅速从辉煌走向衰落。

威廉二世的冒进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祸根,而纳粹德国的「大德意志主义」则将扩张主义推向极端。希特勒试图并吞奥地利、捷克苏德台区、波兰等地,建立涵盖所有德意志族群的帝国,直接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纳粹德国的侵略行径激起全球反对,导致彻底失败,国家分裂数十年。这显示追求领土扩张的「大德意志主义」无法带来长期繁荣,只会招致国际孤立与毁灭性后果。

邓小平的「永不称霸」:中国崛起的务实基石

与德国的历史相比,中国自1978年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以来的崛起展现了另一种策略。 1974年4月10日,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特别会议上发表讲话,明确提出「永不称霸」的原则。他说道:

「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如果有一天中国改变了颜色,变成了超级大国,也在世界上称王称霸,到处对别人进行侵略、干涉、控制、颠覆、掠夺,世界人民就应当把中国叫做社会帝国主义,揭露它,反对它,并且同中国人民一道推翻它。」

这段由毛泽东审定的演说,强调中国将专注于内部发展,不谋求霸权地位。 1989年,中国全面终止对东南亚共产主义武装革命的支持,转而寻求与邻国的和平共处与经济合作。这一政策与俾斯麦的「小德意志方案」有异曲同工之妙,使中国在数十年间避免涉入重大国际冲突,实现经济与国力的快速提升,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习近平的强硬外交促成「反中同盟」的形

进入习近平时代,中共外交从邓小平的务实低调转向强硬的大国姿态,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与南海争议上的作为,被批评为背离「永不称霸」的承诺,带有「大中华主义」的浓厚色彩。

首先,中共将台湾视为不可分割的领土,频繁以军事演习和外交施压传达统一意志,甚至不排除武力并吞。借用俾斯麦的「小德意志方案」,中国在1949年已完成统一,无需通过并吞台湾等境外领土增加地缘风险。过去数十年的发展显示,一个自由民主、经济繁荣的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和平共存有利于亚太稳定与繁荣,而武力统一的企图则可能引发冲突,破坏区域和平。

其次,中共在南海划设「九段线」,声称对广大海域拥有主权,并通过岛礁建设与军事化行动强化控制。这遭到菲律宾、越南等邻国反对,也被国际仲裁法庭否定。中共对裁决的拒绝及强硬态度,加深了与周边国家的矛盾。

这些政策被一些观察家批评为现代版的「帝国主义」,认为中共试图通过经济与军事手段扩张势力范围。这促使欧、美、日等民主国家形成「反中同盟」。美国推动「印太战略」,联合日本、澳洲、印度组成「四方安全对话」(Quad);欧盟对华政策从合作转向竞争与防范;日本与澳洲加强军事合作,明确表达对台海与南海问题的关切。这一趋势与威廉二世时期德国被协约国孤立、纳粹德国因扩张引发全球反对的历史有惊人相似之处。

历史的启示:节制与冒进的抉择

历史经验为当今国际关系提供了深刻启示。俾斯麦的「小德意志方案」表明,新兴大国若专注内政、避免不必要扩张,可实现与邻国的和平共处。反之,威廉二世的冒进与纳粹德国的「大德意志主义」导致孤立与战败。邓小平的「永不称霸」原则为中国崛起奠定了基础,但习近平的强硬外交正让中共面临类似风险。

过去数十年的发展显示,一个独立自主、自由民主的台湾有利于区域和平与繁荣。中共应借鉴俾斯麦的克制,尊重台湾现状,通过对话缓解台海紧张,避免武力统一引发冲突,重蹈纳粹德国覆辙。

中国对台湾与南海问题的强硬立场俨然成为「反中同盟」的最佳推手。中国实宜以合作取代对抗,避免重演德国被围困的历史。此外,中国的崛起依赖全球化的环境,享受和平共荣的红利,未来中国仍应遵循和平崛起的信念,维持开放而稳定的国际秩序,这些均比追求短期地缘政治利益更重要。

结语

邓小平1974年在联合国的「永不称霸」演说,与俾斯麦「小德意志方案」的节制智慧一脉相承。然而,习近平的强硬外交,特别是对台湾的武力威胁与南海的扩张主张,正让中国偏离这一务实路线,面临「大中华主义」的风险。若中共重蹈纳粹德国的扩张老路,恐引发国际反对与区域动荡。唯有尊重台湾主权独立存在的事实,秉持邓小平的「永不称霸」原则,保持外交克制与经济开放,才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关键。正如俾斯麦以和平共处为德国赢得时间,中共也需以远见与智慧,走出一条稳定繁荣康庄的大道。

邓小平1974年在联合国的「永不称霸」演说,与俾斯麦「小德意志方案」的节制智慧一脉相承。然而,习近平的强硬外交,特别是对台湾的武力威胁与在南海的扩张主义,正让中共偏离这一务实路线,面临「大中华主义」的风险。若中共重蹈纳粹德国的扩张老路,恐引发国际反对与区域动荡。唯有尊重台湾独立自主的存在,秉持邓小平的「永不称霸」原则,保持外交克制与经济开放,中共才能真正实现和平崛起。正如俾斯麦以和平共处为德国赢得时间,中共领导人也需以远见与智慧,带领中国走出一条稳定繁荣的康庄大道。

 

※作者为国立阳明交通大学前专任教授,现任台湾产业科技推动协会副理事长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