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自新世纪)


1984年,我进入北京大学,正值胡耀邦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那几年,被不少人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自由的时期」。在北大校园,政治讨论如火如荼,自由、宪政、改革、现代化是我们每天的话题。学生们在三角地张贴壁报、举办讲座,与老师们一起讨论宪政转型的可能。那是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当时我们以为「中国可能真的会变得不一样」。

然而,这股希望来得快,去得也快。 1986年底,学生运动再次席卷全国,要求政治改革与反对腐败。 1987年元旦,数十名企图在天安门广场集会的大学生被公安拘捕。当天晚上十一点,我与约三千名北大学生自校园出发,冲破重重阻拦,步行至天安门,要求释放被捕者。整个行动持续五个多小时,最后成功迫使当局让步。这件事震惊高层,可能也加剧了党内保守势力对学生运动的恐慌。几天后,胡耀邦被迫辞去总书记职务。那时我们并不理解权力博弈的全貌,但心中普遍有个直觉:胡耀邦,是因为对学生太宽容、太有同理心,才被斗倒 了。

三十多年过去,当我读到苏葆立所著的《胡耀邦:从国共内战到天安门事件》,这段历史记忆再次鲜活起来。作者是一位深耕中国问题多年的美国学者,曾任白宫国安会中国事务官员,对中共体制内部的运作有深刻理解。本书历时十年撰写,广泛采用中英文档案与第一手资料,是目前最具份量的胡耀邦传记之一,也是一部关于中共体制改革与幻灭的权威记录。

胡耀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中共体制内少有的理想主义者。他并不完美,却始终试图坚持良知。他为数十万冤假错案平反,主张言论宽容,提拔年轻干部,鼓励知识分子讲真话。更难得的是,他真诚地相信,中国可以在一党体制内逐步走向开放。他不是一个造反者,而是一位体制内改革者。

但正如苏葆立在书中所揭示的,胡耀邦的改革理想最终触碰到了中共体制的底线。他的开明政策激怒党内保守派,改革派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书中对他与邓小平、赵紫阳的互动分析细致入微,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改革阵营内部,也充满权力计算与价值分歧。胡耀邦在1987年遭遇「反自由化运动」的清算,标志着中共八〇年代改革路线的转折点。

1989年4月,胡耀邦去世,引发全国学生自发悼念浪潮,最终演变为六四天安门事件。这场由理想开始、以血腥屠杀结束的历史悲剧,与胡耀邦的命运密不可分。书中并未将他神化,而是还原了一位改革者如何在权力夹缝中挣扎、前行、最终被体制吞没的过程。

读完这本书,我心中反覆浮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戈尔巴契夫能在苏共推动改革,胡耀邦却无法在中共生存?胡耀邦的失败,说明中共体制对内部改革者的排斥,远比苏共更为彻底。

《胡耀邦:从国共内战到天安门事件》不仅是一本人物传记,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改革幻灭的历史轨迹。对那些仍相信改革可能性的人来说,它是一剂清醒剂;对于那些曾亲历八〇年代自由气息的人来说,它是一场深情的追忆与反思。

胡耀邦为何失败?这个问题或许仍无定论,但它值得我们一再追问——因为那不仅关乎一个人的命运,更关乎一个国家的方向。

2025年6月4日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