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新世纪
胡耀邦:从国共内战到天安门事件(1915-1989)
出版品牌:黑体文化
作者:苏葆立
译者:林瑞
ISBN:9786267705278
出版日期:2025-06-04
内容简介 |
从红军少年到总书记
从推动平反到改革幻灭
重量级中国问题专家以十年完成权威传记
一部个人生命史道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一九一五年,胡耀邦出生于湖南。十五岁加入红军,从长征走入延安,在毛泽东麾下历经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成为党内少壮派的重要成员。改革开放初期,他被邓小平提拔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大刀阔斧推动历史平反与政治宽容,鼓励知识份子发声,被视为改革派的象征性人物。然而,他也因此触怒党内的保守势力,最终在风波中黯然下台,并于一九八九年去世。他的辞世,意外点燃学生悼念与抗议的浪潮,最终导致天安门事件的爆发。
本书作者是美国资深中国问题研究者,曾任CIA中国分析专家,对中共内部的运作有深厚的理解,本书历时十年完成,以严谨的方法与同理心重建胡耀邦的一生:从革命年代的党内斗争,到改革年代的希望与幻灭,层层铺陈出胡耀邦作为「中共改革者」的历史意义。
本书描写胡耀邦个人的抉择与挣扎,也直面中共党内改革与保守的权力纠葛。胡耀邦如何在斗争与信念之间寻求平衡?他与邓小平、赵紫阳之间的政治互动,如何形塑八○年代的改革路线?他倒台后的历史评价,又为中国政治留下什么影响?
这是认识中国现代史不可或缺的一本书,不仅让读者理解胡耀邦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让人们重新思考改革、政治责任与历史记忆。
王丹专文推荐
王 丹|历史学者、作家
矢板明夫|印太战略智库执行长
汪 浩|国际政经专家
李志德|资深新闻工作者
侍建宇|国家安全研究院国安所副研究员
桑 普|律师、政治评论人
陈方隅|菜市场政治学共同编辑
赖怡忠|远景基金会执行长
阎纪宇|资深新闻工作者
(依姓氏笔画排列)
作者简介 |
苏葆立(Robert L. Suettinger)
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前史汀生中心(The Stimson Center)资深顾问及「对中议会联盟」(IPAC)顾问。他专研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北韩核武计画,拥有逾四十五年中国政治研究的经验。他曾在柯林顿政府时期担任国家安全会议亚洲事务主任,也在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间担任国家情报会议(NIC)东亚事务国家情报官,负责监督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国家情报评估制作。他曾任职于CIA与美国国务院,拥有丰富的情报与政策分析的背景。着有《超越天安门:1989-2000年的美中关系政治》(Beyond Tiananmen)等书。
目录 |
推荐序/王丹
中文版序
前 言 「国魂」
第一章 生在革命的大时代
第二章 沐浴在毛泽东的光芒中
第三章 打赢战争,巩固权力
第四章 疑虑渐生
第五章 卷入漩涡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
第七章 拨乱反正
第八章 改革家的问世
第九章 邓小平的愤怒与胡耀邦的垮台
第十章 胡耀邦与改革派的命运
致谢
档案来源
注释
书摘 |
前言
大多数的美国人,即使是留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情事与人物的美国人,对「胡耀邦」这个名字也未必熟悉。但是对大多数有一定年纪与教育程度的中国人而言,胡耀邦不仅有名,而且是他们高度崇敬、怀念的人物。在中国数不清的书籍与文章中,他是人们歌颂赞美的对象。与包括毛泽东与邓小平在内、大多数中国共产党前朝领导人不同的是,胡耀邦始终在中国人心目中令名不坠。在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他猝逝之后,中国民众以「中国魂」、「共产党员的良心」、「改革先驱」、「人民喉舌」、「人道领导人」、「伟大的民主斗士」等美词来怀念他。
他去世后不到两天,学生与民众开始涌入北京天安门广场,摆上鲜花、花圈、旗帜、标语,既表示对胡耀邦的怀念,也借机宣泄他们对两年前把胡耀邦拉下台、继他之后上位的那些中共头子们的不满。学生与民众不理会警方封锁,把北京市与国家当局官员的禁令抛在一边,成千上万涌至,将首都市中心区挤得水泄不通,要求改革—要求领导人像胡耀邦那样高风亮节,在政治上有为有守。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于四月二十二日在人民大会堂通过悼念胡耀邦的动议时,他们满怀悲愤,默然肃立在大会堂外。
在纪念仪式过后,有增无减地涌入天安门广场的人潮高呼口号,要求当局倾听他们改革治理、提升民权与民主的心声。他们诉求的重心不再只是胡耀邦,还包括党与人民。抗议群众高歌、怒骂,他们节食,组织,封锁交通,对当局的撤离令视若无睹。面对如此骚乱,严重分裂、由元老主政的党一时拿不定主意,只是一味犹豫、拖延、不断发言恐吓、谴责示威,同时彼此之间还继续明
争暗斗。最后他们出动解放军,干下胡耀邦绝对不会干的事: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他们以武力在天安门广场清场,杀了可能数以千计的示威青年与民众。事后,他们在全国各地抓捕成千上万的人入狱,将胆敢播报军警恶行的外国记者驱逐出境,切断与外界的通信管道,窒息了党内要求改革之声。为重建破损不堪的党誉,他们下令国家媒体将胡耀邦三字彻底消音。
这本书的基本前提是,无论哪个国家或政治系统,想了解它的外交政策、目标、雄图与战略,就必须先了解它的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它执意控制有关其内政的资讯──它严控其历史档案,仔细管制本国史的研究与出版,并正式通过经过窜改、编纂以反映现有领导班子喜好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决议」。胡耀邦大致活在与中国共产党崛起的同时,透过对他一生的检视,我们可以更详尽、更有意义地观察中国共产党这段充满惊奇的历史。我希望读者发现这是一段值得一读的历史。
我以胡耀邦之死作为这本书的开端与结尾。一九八九年四月八日,中国共产党前总书记与主席胡耀邦,在北京一次党会中因心脏病发而去世。自一九八七年一月遭逐出总书记宝座以来,胡耀邦不再于政治局会议中露面,这次会议是他下台后出席的第一次会议,因为这次会议以改善中国教育系统为要旨,而改善教育是胡耀邦特别关注的事项。但在会议进行半途,他心脏病发不支倒地。送医后,他似乎略见好转,还几次与探病的家人会面。但他在四月十五日心脏骤停,于上午七时五十三分去世。
他的死亡导致共产党高层一阵忙乱,首先他们在当天中午召开政治局会议,指定治丧委员会。总书记赵紫阳提议在官方讣告中赞扬胡耀邦,尊他是「久经考验、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赵紫阳主张以政治局常委、而不以胡耀邦原有党主席与总书记职位的规格为胡耀邦治丧。但由于赵紫阳坚持,所有有关丧礼安排的决定必须先取得邓小平、陈云、李先念等党元老的首肯,胡耀邦的官方讣告直到下午六时三十分才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播报。
四月十五日晚,赵紫阳接获悉,说可能有人发动纪念胡耀邦的示威与集会,但他不以为意。不过公安部也提出警告,要北京各大学提高警觉。胡耀邦一直深获学生与一般民众喜爱。中共元老都是八旬老翁,胡耀邦七十三岁猝逝的消息引起极大的震撼。大致上,民众对胡耀邦之死的反应是哀伤与悲痛。学生的反应更自发,北京各处校园纷纷设立灵堂,学生与教职员开始张贴标语与大字报,表达由衷哀痛,赞扬胡耀邦的品格与一生事迹。
普通民众,包括许多公务员在内,开始自发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鲜花、横幅、标语与大型纪念花圈很快塞满纪念碑每一处角落。除了悼念讯息外,有人赞扬胡耀邦是「民主先驱」,是名留青史的「开明的人民公仆」。现身广场的对联与标语不乏具政治意味之作,但大多表达的,只是对痛失一位爱民、亲民领导人的哀伤与不舍。不过没隔多久,整体情绪开始变化,积累多月紧张的社会政治压力也即将爆发。
当正式丧礼于四月二十二日举行时,尽管警方与解放军极力防堵,人民大会堂外的天安门广场仍然涌入数以万计的悼念民众。他们向爱戴的胡耀邦表忠,也怒不可遏、破口大骂那些迫使胡耀邦下台的元老。他们排成人龙,把人民大会堂到八宝山革命公墓间的各个街口挤得水泄不通,迫使胡耀邦送葬车队花了一个多小时才走完原本只需二十分钟就能完成的行程。胡耀邦的大体在公墓火化,但骨灰没有与其他革命英雄混在一起。应家属之请,江西省偏乡一个叫做「共青城」的地方为他立了一个墓。直到今天,这陵园仍是一处圣洁净土,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民众来此向胡耀邦致敬。
在胡耀邦追悼式结束后,民怨因共产党领导层的无能与分裂而暴增。这股群情激愤的狂潮,终于演变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大对决,前后两个月间,北京为之瘫痪。当局最后以暴力手段镇压天安门广场的民主示威者,结束了这场动乱,这就是著名的「天安门大屠杀」,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就是「六四」(发生在六月四日)。当硝烟渐逝,血迹洗尽,在党领导人整肃了赵紫阳,找来不见经传的省领导人江泽明接班之后,胡耀邦的名字从几乎所有共和国的媒体上消失,仿佛他从未存在一般。
但人们没有遗忘胡耀邦。他的家属以及他那些因他心思周密、杰出组织技巧与改革治理的勇气而受益的旧部,不断发文争取他的平反。前后几近十六年间,共产党只是极力撇清、阻挠这个议题,直到总书记胡锦涛(与胡耀邦没有血缘关系)在二○○五年同意局部为胡耀邦平反正名为止。前副总理田纪云与《炎黄春秋》──中国境内主张精准历史研究与改革派政策的新兴喉舌──其他作者,立即撰文称赞胡耀邦是「共产党人的良心」。
之后许多年,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班子为政策、态度与接班问题挣扎不已之际,胡耀邦的名字、他一生的事迹与理念,也成为政治结构改革等构想的象征──而政治结构改革正是中共政权无法完成、甚至连想都不敢想的议题。没有人不对胡耀邦的诚实与慈善赞誉有加,「自由派」媒体开始撰文鼓吹立宪民主、新闻自由、以及共产党二○一二年后新领导人习近平不能容忍的改革。
二○一五年十一月二十日胡耀邦百年冥诞当天,习近平领导中国共产党政治局常委全体委员出席纪念胡耀邦、让胡耀邦重返党怀抱的仪式。但他因一九八七年一月遭到非法罢黜与个人羞辱,而在官方纪录中留下的污点并未因此去除;党没有因此修正关于他所犯「错误」的官方评断,也没有因此解禁,将他一生事迹完整公诸于世。胡耀邦的《选集》在经过精心策画后出版,他的非官方传
记的最后两册,在官方审查人员将一切涉及他在世最后两年遭遇尽皆删除之后,才在压了五年之后终于发表。
翌年,习近平下令关闭《炎黄春秋》,进一步加紧对新闻自由的管控。到二○二二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拿下第三任党总书记任期时,所谓「改革」的整个概念已完全掏空。胡耀邦当年力图匡正的许多缺失与滥权,包括个人崇拜、终生任期、意识形态僵化、欠缺政治问责等,却重新大行其道。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层中,胡耀邦是一位极其特殊的人物。他甚至比邓小平还矮,身高不到五呎,体重约一百磅;毛泽东在与他初会时就发现他「只是个小家伙」。早从幼年时代起,瘦小的胡耀邦就知道得找比自己大、能够保护自己的人交往。凭借不凡的学业成绩,幼年的胡耀邦在湖南获选进入特种学校,但革命搅乱了他的命运,特别是共产党与国民党在一九二七年开始兵戎相见时,一切都改变了。十四岁那年,由于不能继续读中学,胡耀邦放弃学业,加入毛泽东在江西西部的革命基地,负责宣传、出版与为红军招揽青年的工作。
革命旅途十分艰巨。他在「长征」路上不仅遭遇弹片伤,还染过疟疾、痢疾、肝炎、脑蛛网膜炎、以及其他因体弱、营养不良、因爱抽烟而引起的疾病,险些命归黄泉。一九四九年初的「太原战役」,是共产党在国共内战中最血腥的一场胜仗,而胡耀邦当年就是取胜的这支共军党委会成员。在「文革」(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期间,他一再遭到红卫兵以皮带与木条毒打,之后被送往河南偏乡劳改营,在酷暑、湿热与恶劣的环境中苟延残喘。他强悍、执着、有弹性、自信,面对压力从不屈服。
生在湖南贫农之家的胡耀邦,了解这片土地与它的人民。他说话带有浓浓的湖南乡音,他同情大得不成比例、以土地为家的农民「老百姓」。他为农民谋福,不仅因为他的意识形态使然,即使这么做困难重重,他也从不退缩。在他的党政生涯中,胡耀邦遍访全国两千两百多个县级行政单位中的三分之二,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