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来  | 转自新世纪


民主与两岸动向
作者: 余英时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23/09/04
ISBN:9789863876793

内容简介
余英时生前唯一出版政论集
台湾解严,中国六四,柏林围墙倒塌
关键时刻,大师的诤言与论断
本书首版于一九九三年九月,辑录了余英时壮年最常为台湾媒体写政论那几年的所有重要文章。不见于网路,二手市场又一书难求,这次新版可说读者期待已久。
最早的一篇写成于蒋经国过世当晚,最晚的一篇写成于一九九三年辜汪会谈后不久,台湾最热衷与中共交往之时。六四后写成的〈知识分子与「光棍」〉与〈全面「异化」的一年〉更是海内外知名,包含了​​余英时关于中共的最重要论断。
新版由颜择雅负责编辑,加写编注编按,并新添三篇文章,都是第一次收入余英时文集。

作者简介
余英时(1930-2021)
安徽潜山人,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1974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2001年自普林斯顿大学校聘讲座教授荣退,2004年入选美国哲学会会士。曾获日本关西大学等多所大学名誉博士,2006年获克鲁格奖、2014年获唐奖。著作有中英文数十种,包括《历史与思想》、《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会友集》、《朱熹的历史世界》、《论天人之际》、《余英时回忆录》等。

目录
新版编辑的话 / 颜择雅
原序

第一辑 台湾
急不得也缓不得——解严以后台湾民主新局的展望(一九八七年七月)
「群龙无首」,民主之始——敬悼蒋经国总统(一九八八年一月)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深远意义——再悼蒋经国总统(一九八八年一月)
国民党的新机运(一九八八年一月)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党政分离与公平竞争(一九八八年二月)
世界新体系下台湾的两大课题(一九八八年五月)
民主罪言——台湾解严一周年献词(一九八八年六月)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对国民党十三全大会的期待(一九八八年七月)
前瞻和期待——为中国史开新局(一九八九年一月)
开放、民主与共识——蒋经国先生逝世一周年的回顾与前瞻(一九八九年一月)
民主乎?独立乎?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台湾的认同与定位——一个历史的观察(一九九○年二月)
对李总统的两点期待(一九九○年三月)

第二辑 中国大陆
「穷则变,变则通」──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一九八七年十二月)
大陆民主运动的再出发(一九八九年二月)
「五四」重回知识分子的怀抱——记《中国时报》「五四」运动七十周年研讨会(一九八九年五月)
「天地变化草木蕃!」——大陆「新五四」运动伟大成就(一九八九年五月)
雷神的铁锤举起了——写在大陆民主运动序幅降落的前夕(一九八九年六月)
中共为人民的死亡服务(一九八九年六月)
知识分子与「光棍」——中共政权四十年(一九八九年九月)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九九○年五月)
全面「异化」的一年(一九九○年六月)
《严家其中国政治论文集》序(一九八九年十月&一九九○年六月))

第三辑 两岸关系
两岸文化交流此其时矣! (一九八八年三月)
三民主义与中国统一 (一九八八年四月)
文化对话,而不是政治谈判——台湾的大陆政策必须重新检讨 (一九八八年七月)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论双向交流的大陆政策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
中国统一的近景和远景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
世界解构两岸解冻 (一九九一年五月)
中国和平统一的近景与远景 (一九九二年七月)

第四辑 世局与通论
世界体系和中国动向(一九八八年六月)
民主运动与领袖人才(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一九八九年世变的启示(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第五辑 人物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梁漱溟先生(一九八八年七月)
胡适与中国的民主运动(一九九○年十二月)

附录
在北京包饺子的期望——回忆英时表哥二三事 /张先玲

———————————

颜择雅/《民主与两岸动向》新版编辑的话
作者:颜择雅 内容提供:印刻 / 2023-09-04

旧版《民主与两岸动向》出版于一九九三年九月,是余英时生前唯一的政论集。我手边的一本因为读过多次,已眉批得密密麻麻。近十余年,本书却一直处于绝版状态,可说是他离世后尚未再版加印的唯一旧作。如今要感谢印刻出版社总编辑初安民出面,向原出版社取得授权,才让本书回归书市。

民主與兩岸動向
民主与两岸动向(旧版)

本书值得回归书市,首要原因是书里文章皆不见于网路,也未被简体版文集收录。成书时,跨境买书又不方便,因此台湾以外读者普遍无缘一窥堂奥。

至于台湾,因为余英时在两千年后就不在报刊发表政论,新一代读者大多也是等到二○二二年《余英时评政治现实》问世,才领教到他针砭时事的笔力。我在编辑该书时,却为了尊重版权,只能把他六四前后那批投书割爱,总觉相当可惜。如今《民主与两岸动向》重见天日,我又有幸参与其中,才算了却一桩心事。

民主與兩岸動向
民主与两岸动向

余英時評政治現實
余英时评政治现实

本书有些文章,别说今天读来依然掷地有声,将来就算中共倒台,也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世人还有探究中共权力本质的需要,〈知识分子与「光棍」〉与〈全面「异化」的一年〉都是不能错过的两篇。

我个人获得最大启发的一段文字,则出自〈民主罪言〉:

历史虽然是人创造的,但人并不能任意创造历史,更不能在任何时候都发挥创造的作用。只有在客观条件具备而时机又恰好成熟的关键上,人的主观努力才能决定此下的历史进程。这样的关键时刻在历史上是不常见的(略)。具体地说,这(种时刻)是一个由「转型」步向「定型」的关头,而一旦「定型」之后,便不容易再扭转了。

这段话搞不好是余英时写过的非学术著作中,最重要的一段。不只解释了他为何不相信任何决定论,也解释了他为何在台湾解严后曾卯起劲来写政论写了三年,然后一阵子不太写,九五年遇到海峡危机又密集写了一年。这些时刻,都是上文所谓的「关键时刻」。

我也是读了〈民主运动与领袖人才〉一文,才意识「以百姓为刍狗」一句虽是《老子》描述「圣人」之语,但用在史达林、毛泽东等极权领袖身上也完全说得通。至于理想的民主领袖,余英时则定义如下:

他确以多数人民的利益为依归,但是在他的政治纲领不为多数人民所理解时,他除了凭理性来作说服工作外,决不煽动群众的暴力倾向或采取其他非法手段。更重要的是他绝不为了夺取或保持权力而利用支持他的多数来压迫反对他的少数。这是容忍异己、尊重少数的精神,也是民主的精义所在。

问题是自由社会往往也是多元社会,领导力量并不限于政治人物,也包括意见领袖。要说余英时这段话是在规范所有意见领袖,当然也可以。问题是意见领袖也是凡人,要他们发言不带情绪,太强人所难了。孔子最讲自我修养,看人不顺眼还不是会骂「老而不死是为贼」?偏偏在社群媒体时代,不痛批也不毒舌,就很难成为意见领袖。

因此,上面那段话更大的意义,应该是在提醒所有民主公民:宪法的言论自由虽然保障了各种观点、各种情绪发泄,但我们在投票时还是应该区分哪一种言论是理性说服,哪一种是煽动仇恨。不然,就可能选出会伤害民主的政治人物。

这次新版,文章顺序大体遵循三十年前版本,但有依主题清楚切成五辑。其中,「世局与通论」是新版才特意挑出。顺序微调,则是为了更加正确反映写作时间先后。目录页篇名之下都注明写作年月,让读者可以一目了然。

新添文章则有四篇。一是写于一九八七年底的〈穷则变,变则通〉。此文我在《余英时评政治现实》书末有简单介绍,有读者来信问哪里可读到全文,我才发现此文尚未收入任何文集,就趁这次新编《民主与两岸动向》加入。

第二篇是余英时为《严家其中国政治论文集》写完序文的八个月后,为杂志转载而加写的〈作者按语〉。第三篇是一九九二年讲词〈中国和平统一的近景与远景〉。两篇都流露作者对于台湾当时朝野大陆热的不以为然。

以上三篇收入新版,有征求陈淑平(余夫人)的同意。

新加的第四篇则是张先玲在二○二一年写成的〈在北京包饺子的期望〉。这篇放书末,因为张先玲正是作者序提到的那位母亲。

编按与编注也是新版才加。毕竟三十年前读者熟悉的时事动态,今天读者可能很陌生。余英时经常引用古人文句,有些我也提供语译。

为了编辑本书,我翻阅了大量旧报纸,难免感受到强烈的今昔对比。回到一九八九,海峡两岸都党国不分,民间都渴求政治革新。余英时当时要在台湾媒体写那么多谈论统一的文章,并不是想鼓吹统一,而是正相反,他担忧台湾人太天真,以为开放探亲了,蒋经国也走了,两岸可以和谈了。余英时反覆强调一个重点:只要中共当政一天,台湾就不应该跟北京进行任何政治性谈判,包括任何形式的两岸和平协议。这点,对于二○二三年的台湾还是深具启发。

那为什么书中有「我也衷心盼望着台湾和大陆有重新『统一』的一天」这种话呢?这种句子对今天的多数台湾人来说当然刺目,但在这篇〈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发表的当下,也就是一九八八年,却鲜少有人会觉得突兀。毕竟当年大多数台湾人都自以为是中国人。

严格说,余英时毕生没支持过台独,却差不多从一九九三年开始,就不再讲出盼望统一这类言论。取而代之的,是他对中共反台独话术的不时反驳。若参照《余英时评政治现实》一书,就可以发现关于统独,他的最后立场不是统也不是独,而是「反反独」。

只看《民主与两岸动向》一书,〈民主乎?独立乎? 〉的这句话也很耐人寻味:「世界上诚然有许多独立而不民主的国家,但是却没有民主而不独立的国家。」

乍看,他好像说台湾一旦民主化,台独就是必然。但且慢,曾是独立国家的德州不也很民主,怎会加入美国联邦?

我想,这句话不能以华文世界的语境去理解。华文使用者太习惯统一相反是独立,独立相反是统一了。换成英文,独立(independence)相反却是依赖(dependence),统一(unity)相反则是分裂(secession)。

因此,余英时意思应该是台湾一旦民主化,要统要独这个问题,人民自然会做出自主选择。

读这本三十年前的书也难免会想:为什么中共至今不必为六四屠城付出代价?

〈全面「异化」的一年〉比喻如下:「中国今天便像一架载着十亿乘客的飞机,但却被几百万暴徒劫持了。」

如果是恐惧,不想做无谓牺牲,当然就不是自主选择。但如果是相信暴徒的驾机技术比较高超,所以宁愿逆来顺受呢?这就是选择了,只不过背后心态是依赖,独立的相反。

两岸人心为何越来越远,答案在此又是昭然若揭。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